“四化同步”是皖北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路径

“四化同步”是皖北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路径
2021年12月02日 19:49 澎湃新闻

股市瞬息万变,投资难以决策?来#A股参谋部#超话聊一聊,[点击进入超话]

  原标题:长三角议事厅|“四化同步”是皖北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路径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一体化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要针对欠发达地区出台实施更精准的举措,要增强欠发达区域高质量发展动能,推动这些地区跟上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步伐。

  同年9月24日国家发改委出台《促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文件赋予皖北地区“24条”专属政策,要求到2025年集聚区承载能力全面提升,建立较为完善的承接产业转移体制机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主导产业集聚效应初步形成,集聚区品牌影响力初步显现。

  根据“七普”数据、2020《安徽统计年鉴》及沪苏浙2020统计年鉴测算,相对于沪苏浙,安徽显然是欠发达地区,2020年长三角一市三省人均GDP是104038元,而安徽省人均GDP只有63382元,是全域人均的60.9%。皖北地区更是欠发达中的欠发达,根据“七普”数据,皖北包括宿州、淮北、蚌埠、阜阳、淮南、亳州6个地级市常住人口2682万人,占安徽省全省常住人口的43.9%,而2020年皖北6市经济总量11195.2亿元,只占全省的28.9%,人均GDP仅是长三角一市三省人均GDP的40%左右。

  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重点在安徽,短板也在安徽,而人口多、底子薄、工业化城镇化起步晚、水平低的皖北地区,则是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短中之短”。没有安徽尤其是皖北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就没有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四化同步”是加快皖北地区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遵循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发达国家或地区首要的共同特征就是工业化,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或地区不是通过工业化而成为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光辉历程,可以说就是一步一步工业化的历程。

  工业化的持续健康发展需依靠市场的力量,没有市场的孕育和生长,工业化虽然能够萌芽,但不可能开花结果,还可能会中途夭折,前苏联“工业化”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深刻教训。市场孕育和生长离不开城市,城市是市场发育的主要空间载体,城市作为要素和产业的空间聚集区,为工业化搭建平台;另一方面,城市作为资本和人口的集聚区,其巨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成为拉动工业化的重要引擎。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城市随之快速发展,继而就有了城市化、城市群、都市圈。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和特殊的发展道路,导致出现了“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状况,这是我们当前大力发展以人为核心新型城镇化的根源所在。

  简单讲,现代化就是工业化+城市化。但工业化城镇化没有丰厚的农业物质基础是不可能实现的,农业一方面为工业化城镇化源源不断地提供原料和劳动力,另一方面农村和农民又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巨大市场和空间载体,丰厚的农业物质基础不可能建立在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之上,它依赖于现代农业。尤其中国是人口大国,粮食安全至关重要,饭碗只能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上。因此,除了工业化城镇化之外,还必须实现农业现代化,没有农业现代化这个基础,工业化城镇化都将不复存在。

  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的大量生产、迅速传递和广泛应用,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中国的发展道路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走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路,也不能用信息化取代工业化,而必须同时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融合发展。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今后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四化同步”发展战略的提出,是既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又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做出的又一重大理论创新。

  推进“四化同步”发展是加快皖北地区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遵循,当前,皖北地区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期,农业大区向农业强区转变的关键期,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风口期”,这些特点说明了目前皖北地区正是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的最佳“窗口期”。能否抓住难得历史机遇,跑出“四化同步”的加速度,事关皖北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大局全局。

  顶层设计、系统谋划皖北地区“四化同步”

  “四化同步”的本质是“四化”互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大系统,用系统思维统筹推进“四化同步”,就会产生“乘数效应”。“四化同步”的要义就是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引领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反哺工业化、牵动农业现代化,信息化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赋能。“四化”的互动,能够产生更多的投资空间、产业空间、市场空间;能够重塑区域格局、城乡格局、产业格局,从而带动区域发展能级的整体提升。

  具体对皖北地区来说,“四化同步”是充分发挥皖北地区区位独特、空间广阔、人口众多、交通便捷等综合优势,更好利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有机融入“双循环”、更多汇聚要素资源的宽广平台,是增强皖北地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加快皖北振兴的最佳模式、最优路径。

  “四化同步”关键在同步,难点也在同步。

  所谓“四化同步”,就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推进速度适当,实现协调发展,其中任何一化都不要太快、过于超前,或者太慢、过于滞后。

  判定“四化”是否同步的标志应该是 :

  第一,工业化能够有效推进城镇化,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相应的就业机会,为农村提供必要的技术、设备和资金,切实带动农业现代化;第二,城镇化健康发展,适应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状况和要求,既不超前也不滞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农民的非农化与城镇化同步实现;第三,工业和城市适时反哺农业和农村,农业产业化、机械化、规模经营水平、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工农、城乡差别逐步缩小;第四,运用信息技术和设备改造和武装工业、农业和城乡,使得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融合,跟上全球信息化的步伐。

  “四化”只有互相协调,才能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有效实现;否则,“四化”推进不同步、差距太大,就会互相制肘、互拖后腿、难以成功实现。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说“四化同步”,并不是说四化要齐步发展,更不是四化要等量推进,同步并不排斥“四化”的发展有先后、速度和程度的差别。

  强调同步就是要强调四者缺一不可,在战略上不能零打碎敲、单兵推进,需要系统思考、顶层设计、整体布局、综合施策;就是要把握“四化同步”的整体性、协调性、综合集成性和可持续性。

  具体地说,要抓好皖北以“四化同步”推进“一极四区”建设的统筹谋划,坚持一体化设计、系统性布局,全面研判皖北的优劣长短、机遇挑战,精准测算皖北未来的发展空间和容量,科学设计路线图和施工图。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支撑“四化”互动的基础和前提,把“四化”互动落实在投资项目上,实现项目协同、项目统筹、项目互动,善于运用市场逻辑和资本力量,形成一批适合系统投资、区域投资、产业链投资的重大项目。

  坚持“四化同步”的路径与举措

  第一,以工业化为引领,建设高质量发展增长极。

  突出优势产业抓集聚,坚持特色导向。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做大做强蚌埠硅基新材料和生物基新材料、阜阳现代医药、亳州现代中药、淮北陶铝新材料和铝基高端金属材料、淮南大数据、宿州云计算等产业。要把产业园区作为城市的特色功能区来统筹布局,进一步优化产业新城和城市新区,积极推进产业项目建设和生活设施配套,同时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和人口承载能力。要突出开发园区抓集聚,围绕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积极拓展与沪苏浙企业数字化合作,开展“亩均论英雄”综合评价管理,探索跨区域成本分担、利益共享机制,采取园中园、委托管理、投资合作等模式与沪苏浙共建合作园区。要突出资本市场抓集聚,引导皖北新兴产业与长三角多层次资本市场有效对接,让更多创新型企业登陆科创板、找到新资本。要以基础建设为先导、以交通网建设和市场改迁为重点,突出抓好一批重大特色优势明显的产业项目的落地建设,进一步形成新一轮大建设大发展的新局面。

  第二,以城镇化为平台,建设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试验区。

  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实质就是产城互动,最终落脚点在于推进产城关系和谐。皖北推进产城关系和谐发展,形成产城一体化,关键是要把产业园区作为城市的特色功能区来统筹布局,同期规划产业新城和城市新区,同步推进产业项目建设和生活设施配套,同时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和人口承载能力。要始终坚持把工业园区作为推进“两化互动”、产城一体化的主平台,重点抓好高端项目引进落地、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打造宜业宜商宜居,符合皖北区域特色的现代化新型城镇市区。推动服务业提级增效,强化中心城区服务业发展的核心地位,推动县域服务业协同发展,力促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现代商贸、休闲旅游、健康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升级。大力培育数字创意、在线医疗在线教育等新兴服务业。发挥城镇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在中心城市周边形成卫星城、重点镇、特色镇等递次合理分布的城镇格局,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第三,以信息化为支撑,建设“互联网+”数字经济新高地。

  信息的大量生产、迅速传递和广泛应用,是信息时代最具活力的创新要素和创业资源,是推动经济成长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实施“四化同步”发展,不仅要建设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发展高端聚集的电子信息制造业,而且要把信息化融合、渗透到产业转型、经济增长、城乡发展、城市运行和社会进步的方方面面,推动数字经济提速增长。要聚焦数字产业化,以“大数据+”产业链培育为抓手,依托各地电子商务产业园区,持续壮大软件服务、大数据应用、“区块链+”等数字产业,力争在较短时间内数字经济规模和增速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在现有基础上加快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发展,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跨境电商产业园。聚焦产业数字化,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打造一批“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特色产业基地、数字化转型示范区。以宿州市阿尔法数字科技产业园为例,园区位于宿州高新区,面向数字和互联网科技企业,构建集产品研发、企业孵化、人才培训为一体的创新平台,完善“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全程孵化链条,目前已经引入沪苏浙等地企业200余家。该科技园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36亿元、税收2.2亿元,目前正谋划进一步扩容升级,在宿州乃至皖北地区重点培养更多创新能力更强、更具成长前景的创新型企业。其他五市也有大小不等、各种类型的数字产业园。

  第三,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建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转型区、乡村全面振兴先行区。

  农业现代化是“四化”的难点和关键,是短板和重点。要以工业化促进农业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促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生产。抓好优势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突出发展生态有机高效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休闲观光农业。以信息化提升农民素质,提高农民的教育水平和职业能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经营理念武装农民,培养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培育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合作的新型职业农民。以城镇化带动农村建设,纵深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以农村产权制度、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动力,按照覆盖全域的城乡体系建设规划,依托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推广新型社区试点建设的做法和经验,综合治理城乡环境,落实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配置标准,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发展环境提高农业质量效益。

  第五,坚持改革开放,全力营造皖北地区更加良好的发展生态。

  “四化同步”既是发展问题,也是改革问题。应坚持把改革创新贯穿于各个环节,以体制改革拆除妨碍“四化同步”的樊篱,以制度建设铺就“四化同步”的新路。要勇于探索,善于创新,加快改革步伐,率先转变政府管理方式,向法制型、创新型、服务型政府转变。进一步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构建有利于“四化同步”的体制机制,不断激发“四化同步”的动力与活力。要强化运用市场逻辑、资本力量的实战能力,瞄准国内头部企业、跨国公司、资本机构和智库机构大力推进“双招双引”,让各路企业家、投资家和专业人才广泛参与“四化同步”方案设计、产业谋划、项目招引和落地全过程。

  (作者韦伟系长三角一体化专委会主任、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安徽大学创新发展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专家)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王珊珊

长三角 信息化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12-06 华研精机 301138 26.17
  • 12-06 物产环能 603071 --
  • 12-03 嘉和美康 688246 39.5
  • 12-02 梦天家居 603216 16.86
  • 12-02 百济神州 688235 192.6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