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成渝协同如何从“物理反应”转变为“化学效应”
2021 年6 月27 日,我国“十三五”期间规划建设的最大民用运输枢纽机场——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正式启用 王瑞林摄/ 本刊
➤整合提升优势产业,共同培育世界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打造数字产业新高地,加快构建高效分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相互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
➤经济圈建设要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试行建设用地统一管理机制,探索经济统计分算方式,建立互利共赢的税收分享机制
文 | 李晓琳 夏成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党中央从全局出发谋划川渝一域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近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公开发布,标志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驶入了快车道。
理解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意义,要立足于国内外形势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中央作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决策,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深入实施。在这样的背景下,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布局,对于推动全国范围内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是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大举措。
三大重要战略意义
着眼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增强人口和经济承载力。
近年来,西部大开发取得明显成效,但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较为突出,仍然是我国区域发展的短板、实现共同富裕的难点。从全国来看,三大动力源地区即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均在东部。西部地区缺少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动力源。成渝地区是西部发展条件最优、产业基础最扎实、创新能力最强、吸引力最大的区域,有条件成为新兴动力源,联通西南、西北,带动整个西部地区的高质量发展。2020年,川渝两省份GDP为7.3万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7.3%,较2015年底提高0.6个百分点。七普数据显示,川渝人口为1.16亿人,约占西部地区人口的三分之一。且近十年来呈现明显的人口集聚态势,特别是成都、重庆两个国家中心城市,对人口的吸引力明显增强。2020年重庆市常住人口超过3200万,成都市则超过2000万人,较2010年分别增长320.8万、581.9万人,增幅为11.1%、38.5%,高于全国5.2、32.6个百分点。
着眼推动更高水平大开放。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助于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基地,助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释放内陆腹地开放潜力、加强内陆与沿海联动是增强我国对外开放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也是畅通双循环的有效路径。成渝地区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是我国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点、中欧班列的枢纽,近年来已经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区域、内陆开放的前沿阵地。重庆、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在探索陆上贸易新规则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重庆中新互联互通项目、两江新区等国家级开放平台能级不断提升。今年1~8月,重庆、成都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合计开行1737列,东盟公路班车开行1665车次,中欧班列(成渝)数量3595列。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要充分发挥成渝地区交通要道和经济要地的作用,进一步提升成渝整体开放能级,辐射带动内陆广大腹地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实现更高水平、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大开放。
着眼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大局。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使西部形成优势区域重点发展、生态功能区重点保护的新格局,保护长江上游和西部地区生态环境。
成渝地区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所在地,区域内山川河流众多、物种丰富多样,周边分布三峡库区、若尔盖草原、大小凉山等重要生态功能区,承担着重要的维护生态安全的功能。同时,西部地区仍处于城镇化加速阶段,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7.2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62个百分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提高西部优势地区人口承载能力,吸引生态功能区人口向城市群和中心城市进一步集中,减少生态功能区人口承载压力。
从“物理反应”到“化学效应”
此次《规划纲要》的出台对于推动川渝两地形成发展合力至关重要,意味着川渝两地在思想上凝聚了共识,在行动上形成了抓手。
对标打造新的动力源地区,加快形成合力。川渝地脉相连、水系相通、人缘相亲。过去地区间竞争激烈,加之川渝资源环境、产业结构的相似性,总体上竞争大于合作。与三大动力源地区相比,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能级和质量还有明显差距。经济总量远低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人均GDP约为长三角的六成、珠三角地区的一半,地均GDP约为长三角的四成、珠三角的两成。成渝地区发展仍然不充分,竞争力较弱,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凝聚发展合力是释放成渝地区潜力空间的必要之举和必然选择,川渝两地迫切需要在更高水平上推动区域资源统筹,共同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动力源地区。
破解体制机制难题,推动深层次统筹协同。近年来成渝地区协同发展正在提速。如川渝两地已经建立了党政联席会议等工作机制,推动了一批规划(方案)的编制,川藏铁路雅安至林芝段、成达万高铁等重要通道实现开工建设,长江干支流森林、草地、湿地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正在协同推进,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等10个区域合作功能平台已经开始谋划。但关键性的制度设计亟待进一步完善,推动两地深度合作的有效激励有待逐步形成。
未来,川渝两地除了要加强交通、产业、科技、环保、民生等政策协同对接以外,还要积极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试行建设用地统一管理机制,探索经济统计分算方式,建立互利共赢的税收分享机制,立足统一市场建设破除行政壁垒,从而更好实现资源在整个成渝地区优化配置,形成两地共商共管共赢的协同发展新局面。
唱好“双城记”五大重点方向
《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两中心两地”的战略定位,即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两中心两地”建设是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成为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的关键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要在五个重点方向提速。
合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成渝地区基础设施欠账仍然比较多,特别是交通网络对外快速通道不畅,内部互联互通仍有障碍,枢纽作用尚未充分发挥。要以提升内联外通水平为导向,加快建立全方位立体综合交通体系,强化成渝门户枢纽功能。
“内联”是要强化成渝双核交通主轴,合理建设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提升路网通达效率和安全水平。“外通”是要多向拓展出渝出川通道,以重庆、成都为中心加快建设世界级机场群,完善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建设川藏铁路、成渝中线高铁等重大项目,推动长江上游航运枢纽建设,加快发展多式联运,建设通江达海的对外运输战略大通道。
塑造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格局。经过多年发展,成渝地区形成了以“双核”为中心的发展格局,2020年重庆主城都市区人口、GDP占全市比例分别为65.9%、77.0%,成都占四川省比例分别为25.0%、36.5%。双核“大城市病”逐步显现,有走上“摊大饼”式发展模式的风险。其他城市发展水平与“双核”差距持续加大,出现“断层”,降低了区域整体发展效率和质量。
《规划纲要》勾勒了“双城引领、双圈互动、两翼协同”的空间格局。由点及面来看,首先要着力提升双核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重庆以建成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为统领,成都以建成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其次,以点带面,围绕双核培育现代化都市圈,带动中心城市周边市区县加快发展,推动双圈互动,形成成渝发展主轴。第三,在川渝交界地区积极培育南北两翼,南翼重在推动川南、渝西地区融合发展,北翼重在推动渝东北、川东北地区一体化发展,释放协同发展潜能,推动双核之外其他地区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链、产业链。产业基础和创新能力是未来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支撑。近年来,成渝地区已经成为全国制造业重镇,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等已具备较强竞争力。成渝地区要抓住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链重塑的重大机遇,整合提升优势产业,共同培育世界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打造数字产业新高地,加快构建高效分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相互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
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释放协同创新动能,合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以创新赋能高质量的产业发展。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聚焦核能、航空航天、智能制造和电子信息等领域的战略性产品开发,打造学科内涵关联、空间分布集聚的原始创新集群,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有效支撑成渝全域高水平创新活动。
从产业链和创新链分工来看,未来成渝地区将逐步形成“双核创新引领+都市圈外围地区生产制造”的分工格局,强化创新链产业链协同,实现研发在中心、制造在周边、链式配套、梯度布局。
依靠改革开放不断注入活力。继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建设好西部陆海新通道、亚欧通道等对外开放大通道,高水平推进建设川渝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以重庆两江新区、四川天府新区为重点打造内陆开放门户,并向制度型开放迈进。
继续坚持深化改革,以改革促发展。成渝地区向来不缺改革的基因,2007年成渝地区就开启了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四川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创造了多项全国领先经验,重庆市国有企业改革释放了大量市属国企的活力。未来,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要聚焦要素市场化配置等关键领域,深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不断激发内在发展活力,在西部改革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成渝地区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实质是统筹好生产、生活和生态三者关系,突出“绿色、共享、舒适”三个主题词,彰显巴蜀特色。
“绿色”就是要坚持不懈抓好生态环境保护,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探索绿色转型发展新路径。
“共享”就是要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推动城乡深度融合发展。
“舒适”就是要利用好成渝地区自然气候条件好、名山大川众多、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美食美景和休闲的生活方式,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不断增强巴蜀消费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区域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