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祥琬院士:能源活动二氧化碳排放量有望在2027年前后达峰

杜祥琬院士:能源活动二氧化碳排放量有望在2027年前后达峰
2021年10月20日 09:45 新京报

股市瞬息万变,投资难以决策?来#A股参谋部#超话聊一聊,[点击进入超话]

  原标题:杜祥琬院士:能源活动二氧化碳排放量有望在2027年前后达峰

  新京报快讯(记者 张璐)北京城市副中心绿色发展论坛10月19日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表示,根据现在的初步研究,我国工业、电力、交通和建筑领域在2030年前会相继达峰,能源活动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有望在2027年前后达峰,峰值较2020年增加5亿至7亿吨二氧化碳,峰值范围为105吨至110吨。

  低碳转型是否影响能源安全?碳中和如何实现?针对双碳热点问题,杜祥琬在演讲时进行了说明。

  观点1

  碳达峰不是“冲高峰”,低碳转型与能源安全并行不悖

  杜祥琬坦言,我国产业偏重,能源偏煤,效率偏低,对高碳发展路径依赖的惯性比较大,实现碳中和要克服巨大的困难。“不是现成的技术就能实现碳中和,需要很大的创新。”

  他指出低碳转型的紧迫性——我国东部(胡焕庸线以东)每年消耗了全球煤耗的50%,这块土地上的煤耗空间密度是全球平均值的15倍。东部的汽车空间密度已经超过了美国,二氧化碳排放的空间密度是全球平均值的八倍。

  杜祥琬表示,碳达峰不是冲高峰,碳达峰是瞄准碳中和的。他说,要把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和几个2030年前要达到的指标统一理解。“比如2030年碳排放强度要比2005年下降65%以上,这一条就决定了2030年前碳达峰不是冲高峰,必须要把碳排放强度一步步降低。如果碳达峰峰值低一点,碳中和的负担和代价就会小一点。”

  他指出,中国煤炭消耗比例比较大,虽然国际上也是以化石能源为主,但主要是以油气为主。我国在煤炭消耗量比较大的阶段实施低碳转型,可以使我国在能效方面获益更多,因为煤炭的利用效率较低,约为30%-40%。他说,“低碳会影响能源安全”的想法是一种误解。低碳转型是逐步减少碳排放,“十四五”期间,能源的总量还会增长2%左右,低碳转型和能源安全并行不悖。

  观点2

  “富煤、缺油、少气”不能准确概括我国能源资源禀赋

  杜祥琬称,实现“双碳”目标需要重新认识我国的能源资源禀赋。“一说起我国的能源资源禀赋,大家总提六个字:富煤、缺油、少气,这个说法并不准确,会影响我国的能源政策。”

  他说,煤油气都是化石能源,除了化石能源,我国还有丰富的非化石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我国已开发的可再生资源量不到技术可开发资源量的十分之一。同时,光伏、风电发电成本快速下降。2010年至2019年,全球范围内光伏发电、光热发电、陆上风电和海上风电项目的成本分别下降82%、47%、39%和29%。

  由于资源禀赋丰厚,技术进步带来了成本的经济性,风、光等可再生资源的地位正从本世纪初的“微不足道”走向“举足轻重”,甚至“担当大任”。

  观点3

  解决东部能源负荷,“身边取”和“远方来”结合

  我国中东部电力负荷重,但是缺少煤、油、气等资源。针对这一问题,杜祥琬认为,东部的太阳能和风能资源丰富,应该把这些“身边”的能源开发起来。中东部地区解决电力能源的负荷问题,首先要从身边取,不够的部分再结合远方的“西电东送”等项目获得。中东部能源提高自给率,可减缓“西电东送”“北煤南运”的压力。专家的定量计算也表明,中东部地区从自己身边取一度电,比西电东送更便宜。

  他指出,要采取分布式和集中式结合的原则,减轻集中式电网的压力。他说,这也可以实现自产直销,并与储能技术相结合,培育大批量的“产销者”。“有了这样的思路,家庭和企业就不仅是电力的消耗者,还可以是能源的生产者,比如用自己的房子生产能源,不仅增加当地能源的自给率、独立性、安全性,还能缓解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对大电网的冲击。”

  观点4

  能源减碳和蓝天保卫战有高度协同性

  “从碳达峰走到碳中和,发达国家用了45年至70年,中国只给自己留了30年,这是不容易的。”杜祥琬称,碳达峰以后,要有更有力度的减排才能实现碳中和。

  双碳目标实现有何路径?他说,能源减碳和蓝天保卫战有高度的协同性。二氧化碳和大部分大气污染物同根同源,大概2/3以上都来自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燃烧。应该将二氧化碳的监测、报告、计算、标准体系纳入大气质量监测,抓实减污降碳的协同效应。

  杜祥琬提出,要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电力,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同时2030年前要完成全部散烧煤的基本替代。“要因地制宜地用各种清洁供暖取代散烧煤。比如北方地区的工业余热可以够北方地区的供热用,但是现在只有一小部分地区用工业余热供热。”

  在交通行业方面,要发展新能源车,优化公交和轨道交通,倡导自行车等绿色出行,发展交通设施与可再生能源相结合,电动汽车的规模化发展既有利于节能又可以起到储能的作用。在工业减排方面,要调整产业结构,抑制发展高耗能产业的冲动。

  新京报记者 张璐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李墨轩

二氧化碳 转型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10-28 三羊马 001317 --
  • 10-21 零点有数 301169 19.39
  • 10-20 运机集团 001288 14.55
  • 10-19 争光股份 301092 36.31
  • 10-19 成大生物 688739 110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