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者从硝烟中走来,带着那一份倔强点亮激情燃烧的岁月

建设者从硝烟中走来,带着那一份倔强点亮激情燃烧的岁月
2021年10月12日 11:15 瞭望

原标题:建设者从硝烟中走来,带着那一份倔强点亮激情燃烧的岁月

在异国血染的疆场,无数英烈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奋不顾身。拼来山河无恙、家国安宁,他们又接着埋头赶路,筚路蓝缕为新中国奠基

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从为填饱肚子,到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时间空间在变,不变的是共产党人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的艰苦奋斗精神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邹大鹏 王建

  如果一个人“死而复生”,他会如何生活?

  隐功埋名,铸剑为犁,永做“最可爱的人”。这是作家魏巍笔下“活烈士”李玉安和井玉琢的选择,也是一代人艰苦创业,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真实写照。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一穷二白的国民经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后面临的崭新课题。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捍卫和保护新生的红色政权,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构筑了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绽放出丰富多彩的精神之光。

以艰苦奋斗而闻名的“铁人”——大庆油田钻井第二大队大队长王进喜(左二),

正在参加钻井劳动(资料照片) 雪印摄/本刊

  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

  唇亡齿寒,户破堂危。1950年10月,当李玉安、井玉琢等抗美援朝将士们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时候,心中只有一个念头:誓死保卫新中国。

  这是在交战双方力量极其悬殊条件下进行的一场现代化战争。1950年朝鲜战场,惨烈的松骨峰阻击战硝烟散尽,只配备步枪、手榴弹的志愿军一个连,创造了成功阻击拥有飞机、坦克的一个敌方团的战场奇迹。

  作家魏巍深入阵地,记录下这些英雄壮举。在《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不同版本里,“烈士”李玉安和井玉琢均在战斗中身负重伤,与部队失去联系。

  人们不知道的是,1951年,重伤的李玉安被送回国治疗。他的肺部被子弹穿透,两根肋骨被打断,脊椎骨劈裂,先后在黑龙江省一面坡兵站、中南军区陆军医院动过8次手术。住院期间,他从未透露身份。

  曾经给李玉安治伤的医护人员回忆,出院的时候,李玉安坚持不让医院开具残疾证明,他不想给组织添麻烦,不想占国家的便宜。

  同样隐瞒过去功劳的井玉琢,住了一年多医院。伤好后,组织要安排他的生活和工作,他却坚持选择回到乡下,自己养活自己。

  两位“活烈士”回到黑龙江,不约而同隐功埋名,一位做粮库工人,一位做普通农民。在他们看来,能活着建设新中国,已经比逝去的战友幸福太多。

  不只是李玉安、井玉琢。在中国人民志愿军中,涌现出了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30多万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个功臣集体。

  在异国血染的疆场,无数英烈,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奋不顾身,铸就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粉碎了侵略者陈兵国门、进而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的图谋。拼来山河无恙、家国安宁,他们又接着埋头赶路,在筚路蓝缕奠基新中国的努力中,默默奋斗。

  “凭着自己的双手”

  呼气为霜,滴水成冰,赤手则指僵,裸头则耳断……初到北大荒的场景,91岁的王在邦记忆犹新。如同《北大荒歌》中所说:“不有天神下界,匠星临凡,天精地力,鬼斧神工,何能稍改其面庞!”

  参加过开国大典阅兵和抗美援朝的王在邦,和战友们一样不信鬼神,只相信凭着自己的双手——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1958年4月,他带着妻子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来到黑龙江边陲小城密山,誓把北大荒变成北大仓。

  民以食为天,有粮安天下。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粮食安全一直是党中央关注的焦点。1947年,第一批北大荒人肩负着建设“粮食工厂”、培养干部、示范农民的使命,点燃了北大荒创业的星星之火。

  1955年1月,铁道兵部队的第一个农场——用部队番号纪念并命名的八五〇农场成立,今年105岁的郭德福老人曾担任生产队队长。

  “苗出来后,没几天杂草就封垄了,草比苗高,战士们要一遍遍用手拔、用锄头锄去杂草。”郭德福说,没有农具,复转官兵就从日寇遗留的地下工事里捡来炮弹皮、废铜烂铁等,自制农具。

  向荒原要粮,何其艰难。1956年5月,八五〇农场派副场长黄振荣前往南横林子创建八五二农场。一次,他接到指挥部通知,冒着零下40多摄氏度的极寒,走了50多公里,连夜赶回场部开会,脚趾甲生生冻掉了9个。“洗脚时,我母亲看见父亲的脚血肉模糊,都是肿的,脚上还粘着一块破布,撕都撕不下来。”黄振荣的儿子黄黎说。

  千里沃野变良田,英雄建国立家园。2020年,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粮食播种面积4330万亩,粮食调出量405.5亿斤,占全国20%。

  从为填饱肚子、揭开人类垦荒史上的壮丽篇章,到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时间空间在变,不变的是中国共产党人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的艰苦创业精神。

  挺起民族的“铁脊梁”

  回首“一五”期间,神州大地各项建设如火如荼:包括钢铁、有色冶金、重型机器等156个重大工程项目落地生根,第一炉钢、第一架飞机、第一艘巨轮等无数个“中国第一”涌现……

  这背后,凝聚着每一个艰苦创业者的心血与汗水。

  波澜壮阔的创业史中,“铁人”王进喜是一个传奇。1960年3月,一股股人流从四面八方开赴大庆,他也是其中一员。

  “我们的钻机到了没有?我们的井位在哪里?这里最高纪录是多少?”刚下火车,王进喜的“三问”便让现场调度人员措手不及:“哎,你急什么,先去找个住的地方!”

  他心里急:国家缺油呀!贫油就是危险,落后就要挨打。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原油年产量只有12万吨,其中天然油7万吨,全国平均每人不足半两,几乎等于零,这是怎样的落后啊!

  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钻机运到了,起重设备还没运到。王进喜同工人们一起人拉肩扛,把六十多吨的全套钻井设备,一件件从火车上卸下来。一次,现场出现井喷事故迹象,一条腿受伤的王进喜一面让工人增加泥浆浓度和比重,一面抛掉双拐跳进泥浆池,拼命用手和脚搅动……

  万水千山不忘来时路,精神血脉历久弥新。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的精神力量,滋养着新的赶考者。

  1960年,23岁的王启民在大庆油田实习。看到会战大军住地窖、吃窝窝头,风吹日晒、爬冰卧雪为国家打井找油,他深受触动,毕业后便选择扎根大庆油田。

  如今,王启民被称为大庆“新铁人”。已84岁的他,仍在调试自己研发的太阳能转换装置,坚持带队伍、做实验。他说,人虽然老了,但思想不能老;疾病使背驼了,但精神不能趴下。

  这些共和国的奠基者和奋斗者究竟图啥?凭着自己的双手,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年轻共和国的发展根基,已悄然夯实。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激情燃烧的岁月 抗美援朝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10-13 可孚医疗 301087 93.09
  • 10-12 中自科技 688737 70.9
  • 10-12 久盛电气 301082 15.48
  • 10-12 汇宇制药 688553 38.87
  • 10-12 凯尔达 688255 47.11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