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伟大“诗魂”中的浪漫主义精神与家国情怀 来源:长春日报
《毛泽东诗词》既充满了革命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精神,又充满了家国情怀。
毛泽东从少年时期就立下了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首诗写于辛亥革命前夜,1910年毛泽东毅然离家,走出韶山,他目睹国力衰败、民不聊生的惨况,忧国忧民,壮怀激烈,“学不成名誓不还”正是少年毛泽东坚定与决绝的誓言,“人生何处不青山”是他献身革命一生的写照。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这首《咏蛙》,是1910年秋,毛泽东离开韶山,考入湘乡县立高等小学读书期间的诗句,借对青蛙的形象和心理的描写,抒发了作者的伟大抱负。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从母亲的身上得到了精神的给养:母亲的病亡让毛泽东不得不回到家乡。毛泽东的母亲在1919年10月5日因患淋巴腺炎去世。母亲去世后三天内,诗人怀着沉痛的心情写下至性流露、沉郁平实的《祭母文》。歌颂了母亲的品德和养育之恩,表达了自己对母亲去世的无限悲痛之情。
诗人写道:“恨偏所在,三纲之末。有志未伸,有求不获。精神痛苦,以此为卓。天乎人欤,倾地一角。”这就是说,母亲怨恨不平之事是封建礼教末期,妇女仍受多重压迫,有志不能施展,有追求不能实现。这就是母亲最大的精神痛苦。这是天意吗?人愿吗?好像“倾地一角”,无法填平!这里,诗人从母亲的角度对封建礼教提出了强烈的抗议!母亲倔强的性格对毛泽东在以后的革命生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毛泽东诗词》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史诗。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参加完中共四大后,在长沙逗留期间写下来这篇《沁园春·长沙》,不光道出了词人的雄心壮志,博大胸怀,还寄寓了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秋收起义后的毛泽东,在井冈山的革命斗争中探寻到了中国革命的道路,即井冈山道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的革命实际相结合,这首词《西江月·井冈山》是毛泽东在黄洋界保卫战胜利后所作。
《清平乐·蒋桂战争》上片“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写出了军阀混战给百姓带来的痛苦。下片“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表现的是革命根据地“分田分地的土地改革”的繁忙景象。全词既有写实之动,又有抒发之妙,同时也反映了贫苦农民当家作主的伟大历史变革,蕴涵了十分深刻的历史内容。
《清平乐·会昌》:“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这首词于1934年7月会昌登山后所作。由于“左”倾军事路线,面对蒋介石的第五次围剿,红军和根据地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毛泽东虽在党内军内已无发言权,但他并不气馁,调整心态,坚持自己的观点。词的基调是昂扬的,语言是雄厚的,反映了毛泽东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和坚韧不拔的意志。
《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毛泽东勇于面对一切挑战,他傲视万物,藐视一切艰难险阻。
《沁园春·雪》:“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创作于1936年2月,发表在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的《沁园春·雪》震动了山城,一时重庆纸贵。作者超越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功绩,传递了诗人高度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以史为鉴,作者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信念和决心跃然纸上。
《蝶恋花·答李淑一》:“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在战争年代,毛泽东有多位亲人在战争中牺牲,他的家族为中国的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词中的“杨”就喻指毛泽东的妻子杨开慧。
《水调歌头·游泳》:“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展现了中国人民建设祖国、改变山河的豪迈气概,词人用浪漫主义手法道出了一桥贯通大江南北的历史意义和自己的欣喜之情。
《毛泽东诗词》的博大精深,境界高超,气势雄伟,极具艺术感染力,开启了一代诗风,非三言两语所能谈透。以上只是撷取《毛泽东诗词》家国情怀的这朵浪花,愿君在阅读中会有更多阅读体验,深入体会毛泽东诗词的雄浑伟力。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