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两会|全国人大代表熊思东:建议加快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 来源:中国经营网
本报记者 郭阳琛 石英婧 上海报道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一体化’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要优先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以良好的创新生态加速长三角一体化进程。”
3月8日,全国人大代表、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今年两会期间,他带来了一份《关于加快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的建议》。
熊思东告诉记者,长三角一体化作为国家战略,受到中央和长三角“三省一市”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为了加快一体化进程,国家层面出台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关于进一步支持和服务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形成了“决策层、协调层和执行层”三级运作的区域合作机制,一体化“主引擎”全速运转,取得了丰硕成果。
在熊思东看来,2020年,科技部出台了《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对于促进新发展格局下长三角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标长三角一体化的宏伟目标,我们还需要结合科技创新规律,加快推进规划落地生根,实现创新体制相互联通、创新机构相互沟通、创新要素自由流通、创新资源共享贯通、创新文化彼此相通。”
“但当前在落实《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还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熊思东告诉记者,从创新主体来看,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不同主体间的协调力度不足,没有形成联动型创新模式,大多处于单打独斗。从创新基础设施来看,长三角虽然汇聚了全国1/3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但是共建共享共用程度不够。从创新资源来看,当前科技创新已演变为创新链、资金链、产业链、服务链相融合的链式创新,而目前四链融合度还不够高,特别是创新链与产业链缺乏深度融合。从创新环境来看,“数据孤岛”现象仍然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较突出;人才流通不畅,且一定程度上存在内部无序竞争;成本共担、成果共享、高效转化等机制不完善。
对此,熊思东提出以下五方面建议。
一、在创新体制相互联通方面,要树立“一盘棋”思想,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现实情况和未来需求,“三省一市”共同制定面向“十四五”的《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行动计划》,在科技、教育、人才、产业等方面出台一揽子支持政策,将规划变成行动。
二、在创新机构相互沟通方面,完善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建议邀请区域内“双一流”建设高校、重点科研机构、知名科技型企业参加联席会议,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合作交流体制机制,加强沟通协调,建立多层级、网络化的科技创新信息互通平台。
三、在创新要素自由流通方面,建议设立“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基金”,用于开展科技创新合作发展有关项目研究、落实相关计划及人才互聘互访等;统一区域社会保障政策覆盖的人员范围规定,解决科技创新人才跨区域流动时异地就医、异地社保问题,实现区内人才“无门槛”流动。
四、在创新资源共享贯通方面,建议在新一轮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中,继续将资源向长三角地区倾斜,并完善建设阶段配套投入分担机制、重大科研平台协调保障机制;重点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与科技中介中心等,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五、在创新文化彼此相通方面,宣传落实《长江三角洲地区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交流合作协议》,共同构建长三角地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合作机制,倡导和强化科技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推进知识产权联合执法保护机制。
(编辑:石英婧 校对:翟军)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