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地集团董事长张玉良:加快新型城镇化是拉动投资和消费的“发动机”

绿地集团董事长张玉良:加快新型城镇化是拉动投资和消费的“发动机”
2020年11月25日 15:37 贝果财经

原标题:绿地集团董事长张玉良:加快新型城镇化是拉动投资和消费的“发动机” 来源:中国经营网

本报记者 郭阳琛 刘颂辉 北京报道

“时值‘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之际,各大城市的‘十四五’规划中,把区域发展融入国家大战略,打造都市圈、城市群成为重点内容之一,‘全球城市’‘世界名城’正成为越来越多城市发展的目标。”

2020年11月23日~27日,由《中国经营报》与中经未来主办的“2020中国企业竞争力年会周”在北京举行。作为年会周的重要组成部分,于11月25日举行的“2020中国城市运营与发展峰会”,绿地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张玉良在峰会的主题演讲中说道。

张玉良认为,都市圈、城市群的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能,也是今后相当长时间内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加快新型城镇化是拉动投资和消费的发动机,是最大的内需,其有利于构建更高水平的统一国内市场,有利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促进消费升级。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现阶段,我国城乡之间、大中小城市之间,投资和消费的强度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据测算,我国县城及以下地区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仅相当于地级市及以上地区的50%左右;县城及以下地区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则仅相当于地级市及以上地区居民的66%左右。

在张玉良看来,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将缩小差距,有效拉动“两新一重”等重大项目投资,提升整体消费能级,扩大内需增长,促进经济增长。“初步估算,仅核心城市群、都市圈的建设,每年就能够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至少0.5至1个百分点的增长动能。”

张玉良认为,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全球最大的统一国内市场。但国内市场仍然存在各种有形无形的“断头路”“瓶颈路”,在更深层次的“放开搞活”上还有所不足,影响了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加快新型城镇化,特别是加快城市群和区域一体化建设,有利于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形成更加强大、更高水平的国内市场。

中等收入群体是消费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约有4亿中等收入人口,绝对规模世界最大,但是相对规模还有所不足,仅占全国总人口的不到30%。对此,张玉良表示,应该把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作为重要的发展目标,而推进城镇化恰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由之路。“数以亿计的人们背井离乡、义无反顾地从农村向城镇集聚,从中小城市向大城市迁徙,就是为了追求更高的收入和更加美好的生活。所以,我们应该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使低收入人口有序进入城市,分享中高收入的红利。”

事实上,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尺,特别是现代城市群、都市圈,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源,也是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及合作的重要载体。

“美国东海岸城市群、西海岸城市群、五大湖城市群,日本东京城市群,英国伦敦城市群等,都是这些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表现。”张玉良指出,加快新型城镇化,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都市圈,并以此为平台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让资源要素更有效地集聚、更有效地产出,有助于促进国际国内双循环,大幅提升国家的整体竞争力。

释放“发展红利”

“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规律。即便是欧美发达经济体也是如此。”张玉良说。

张玉良表示,即使城市化水平高达80%以上,城市化进程已经基本完成,人们仍然在向有竞争力的大城市集聚。对照这一客观经济规律,我国城镇化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体制性、结构性的障碍,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用改革创新的办法来突破“人”“地”“产”等瓶颈问题,释放被压抑的“发展红利”。

“人”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转移人口落户的问题。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超过了60.6%,但是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44.4%左右。也就是说,在城市常住人口中,还有超过四分之一以上的人没有实现真正的市民化。

“根据市场调查,一个没有本地户籍的外来人口,其消费支出比户籍人口总体要低20%左右。”张玉良告诉记者,部分大城市可能差距更大,因为住房、汽车等大宗消费与户籍密切相关,这实际上造成了一种体制性的“内需抑制”,应该进一步通过户籍制度改革予以破解。

在张玉良看来,很长的时间里,我们对于“大城市化”的认识有所不足。具体而言,在规划导向上,长期偏向于控制大城市的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建设用地指标向中小城市倾斜。在实践当中,这与客观经济规律是相违背的。因为,部分大城市人口持续流入,建设用地却严重不足,导致发展空间受到限制;部分中小城市人口不断流出,手里却掌握着大量的建设用地指标,导致了土地资源的错配。

“‘地’的问题,也就是建设用地指标的问题。因此,应该进一步推动建设用地管理改革,加大建设用地指标与人口进出的挂钩力度,在更大范围内、跨区域进行调剂。”张玉良如是说道。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产业先行、产城一体、产城融合发展,已经逐渐成为共识,但在实践当中,也还存在偏差。例如,有些城市在产业发展上追求“小而全”“大而全”。这也是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的,容易造成资源错配、形成“地方保护主义”,不利于畅通国内大循环。

对此,张玉良认为,城市产业的发展道路虽然千差万别,但都必须依托一定的资源禀赋。而且,在各种资源要素的组合当中,有些处于核心主导地位,这就是城市的比较优势。在推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应从最有条件、最有优势的领域入手,不断发挥比较优势,突出特色,错位发展。

打造城市群“群主”

张玉良认为,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现阶段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应该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发展现代都市圈,优化城市内部的空间布局,有序推动城市更新,增加科技含量,打造未来城市。

城市群是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也是支撑全国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平台。中心城市则是带动城市群发展的龙头,世界级的城市群都有一个世界级的中心城市作为“群主”。

张玉良提到,在推进城市群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大力提升中心城市的首位度和发展能级,打造核心增长极,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很多大城市都把提升首位度作为政府施政的重要目标,这是完全正确的。当前,中心城市的发展,需要着力强化用地等要素保障,解决发展空间受限的问题。”他说道。

众所周知,都市圈是区域内部以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空间形态,是介于城市和城市群之间的过渡形态。就当前而言,与城市群相比,都市圈是突破行政边界、促进要素跨区流动的更小单元,也是更具有现实操作性的单元。张玉良指出,应该把发展都市圈作为畅通国内大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先手棋”和“先行区”,并通过夯实基础,来引领和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中心城区人口密度总体偏高,北京、上海主城区密度在每平方公里2万人以上,而国际知名城市东京和纽约只有1.3万人左右。中心城区过高的人口密度,带来了交通拥堵等城市病,也带来诸多生态环保问题。

张玉良直言,长期来看是需要优化城市内部的空间布局的,应该推动多中心、组团化、郊区化发展,逐步解决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过密的问题。

令人欣慰的是,上海正在按照独立城市的人口规模和功能配置,着力打造五大郊区新城;西安、济南、武汉等区域中心城市,也纷纷向周边溢出辐射,并提出了打造“大西安”“大济南”“大武汉”的方略。

“在城市建设、运营等环节中,应该不断增加科技含量、打造未来城市,特别是要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核心,推动城市建筑、基础设施与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深入融合,让更多科技成果在城市建设运营中得以运用,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张玉良表示。

(编辑:冯颖祎 校对:颜京宁)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张玉良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11-26 博迁新材 605376 11.69
  • 11-25 兆龙互连 300913 13.21
  • 11-25 联泓新科 003022 11.46
  • 11-25 确成股份 605183 14.38
  • 11-25 新致软件 688590 10.73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