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垃圾围城”能否破解?从源头到末端,记者跟着生活垃圾游上海

【特写】“垃圾围城”能否破解?从源头到末端,记者跟着生活垃圾游上海
2020年07月01日 08:00 界面新闻

原标题:【特写】“垃圾围城”能否破解?从源头到末端,记者跟着生活垃圾游上海

记者 | 方卓然

编辑 | 刘素楠

6月24日早上9点,虹口区北外滩街道的云舫小区正式启用5G智能垃圾厢房。每个5G垃圾厢房的墙面上,都设置了一个小盒子——这就是垃圾厢房的“智慧大脑”。

云舫小区建于1988年,共4栋高楼,原本每层楼的管道井可以扔混装垃圾再集中清运,因此每栋楼下有个垃圾房。

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上海垃圾分类进入“法治时代”。之后,云舫小区楼内的垃圾管道口全部封闭,楼下垃圾房改为四分类垃圾厢房。

2020年6月,虹口区绿化市容局与北外滩街道联系上海西弗瑞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并联合中国联通,利用5G技术对小区内4个垃圾厢房进行了智能化改造。

西弗瑞公司信息化主管张博介绍,湿垃圾桶下安装了自动称重系统,当桶内垃圾重量达到某个峰值,就会报告“智慧大脑”触发满溢报警。垃圾投递口下方装有感应器,当干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的投放超过感应器高度,“大脑”也会触发满溢报警。

报警信息通过小程序实时推送到保洁员的手机上,保洁员接报后前去换桶即可,不用再像以前那样“时不时得去看看桶有没有满”。

同时,居委会、物业管理员也能通过App及时接收报警信息。如果新桶及时得到更换,App即弹出警报解除消息。如果10分钟内没有换桶,则会再次推送报警信息。

目前,小区大门口的5G垃圾厢房已向居民24小时开放。

云舫小区5G垃圾厢房。摄影:方卓然

为了保证居民将生活垃圾准确投递进桶,街道要求在垃圾厢房内外的普通摄像头增加了搭载的人工智能系统的报警功能。人工智能的系统可以识别丢弃在垃圾箱外的垃圾,并通过App和小程序触发报警提示,待清理后再推送警报解除信息。

“如果有个别居民乱扔垃圾,通过警报推送时间结合摄像头回放功能,很容易锁定目标,有助于进一步引导居民自觉、规范做好垃圾分类投放。”云舫小区所属的明华坊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徐杰介绍道。

北外滩街道社区自治办负责人孙铭浩孙铭浩指出,云舫小区5G垃圾厢房的干湿垃圾称重、环境监控等后台数据已直接接入虹口区的管理平台,这与北外滩“全球超大城市精细化管理典型示范区”的规划定位相适应。

界面新闻记者看到,虹口区“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实效监管平台”大屏上实时显示区内795个小区的分类垃圾收运量。虹口区绿化市容局工作人员透露,与2019年7月1日前相比,虹口区湿垃圾日产量提升60%,干垃圾日产量减少33.7%。

垃圾厢房的“智慧大脑”。摄影:方卓然

当下,“垃圾围城”日益困扰城市发展。上海能否提供一份成功的经验,有赖于时间与实效的检验。

2018年3月,上海市政府发布《关于建立完善本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的实施方案》,提出2020年将建成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并在居住区普遍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

一个月之后,《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行动计划(2018年—2020年)》发布,对上述方案进一步细化落实。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上海所有区要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90%以上的居住区垃圾分类实际效果要达标。

2019年1月31日,上海市人代大会通过了“史上最严”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全程分类。

2019年7月1日,一场2400多万人参与的垃圾分类行动在上海开展起来,效果远超预期。过去一年间,四只不同颜色的垃圾桶见证了上海市民养成的“新时尚”。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到2020年6月中旬,对照更严格的标准情况下,上海市居住区和单位平均得分依旧可以达到90分以上。

从分类实效看,上海每天可回收物回收量达到6813.69吨,同比增长71.09%;有害垃圾每天分出量3.3吨,同比增长11.2倍;湿垃圾每天分出量9632.13吨,同比增长38.52%;干垃圾每天处置量15518.24吨,同比下降19.75%。

界面新闻记者走访发现,今年,上海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更趋精细化、智能化。

虹口区“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实效监管平台”大屏。

2020年5月底,位于闵行区梅陇镇的陇南市场多了一处湿垃圾处理中心。约50平米的空间里,摆放着一台湿垃圾处理机器和若干桶湿垃圾,一旁地面的塑料筐里散落着被碾成团状的墨绿色“干垃圾”。湿垃圾处理中心内的粉碎固液分离一体机运行以来,这个设备就发挥了把湿垃圾变“干”、变“小”的大作用。

陇南市场作为一家综合性的市场,几乎每天都会产生40多桶湿垃圾。如果把这些湿垃圾全部统一清运到镇级湿垃圾处置中心,一方面运输成本大,另一方面也会增加处置中心的工作压力。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环卫处副处长齐玉梅此前曾表示,上海全市的湿垃圾预测未来每天可以分出6300到6400吨,仅菜场一天可能会达到1300吨左右。因此如何从源头开始,减少菜市场湿垃圾的数量一直都是上海在探索的议题。

为了实现湿垃圾就地处置,陇南市场引入了粉碎固液分离一体机。据陇南肉菜批发市场总经理周鉴华介绍,粉碎固液分离一体机每小时可处置1吨垃圾,垃圾减量率约85%,而处置费用平摊到每天大约90多元,远低于每天集中清运到湿垃圾处置中心的清运成本。

以往,刚收集来的湿垃圾堆积在湿垃圾桶里,一打开盖子就有一股臭味。粉碎固液分离一体机处理后,湿垃圾经过脱水、研磨压缩成了墨绿色的“干”垃圾,体积小了、份量轻了,湿垃圾也减少了异味,清运起来更加方便。“原本一天40多桶湿垃圾,经过处理后,可以被压缩为7、8桶湿垃圾,大大减少了垃圾的数量。”周鉴华说道。

陇南市场湿垃圾处理机器。摄影:方卓然

在市民空前高涨的垃圾分类热情面前,生活垃圾的全流程分类体系以及后端处置是否能相应跟上?

“一个小区生活垃圾的分类效果,往往和垃圾清运车’分工’的细致程度成正比。”上海日旭环境保洁服务有限公司生活垃圾运输车司机张杰说道。

垃圾车分工越细,对居民按类别投放垃圾的引导作用就越强。相反,如果出现混装混运,老百姓就觉得“白忙活”了,参与分类的热情便会受到打击。

在日旭环境徐家汇作业队队长助理何俊的手机上,上海分类质量在线APP显示着辖区所有点位、垃圾清运车的数据。

2018年6月,日旭环境对湿垃圾专用车安装车载计量系统,作业车辆收运的每一个点位及垃圾重量均能同步反馈到专用电脑上。公司对每个点位的垃圾量变化进行直接监管。

2019年7月1日,也就是《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的当天,日旭环境开始通过上海质量APP,增加与服务单位、管理部门的多方联动。

何俊介绍道,在作业过程中,收运人员一旦发现不合格点位,可以直接拍照取证上报班组,由班组长审核后上报平台,APP将问题照片推送至街道及物业,使得管理部门能第一时间知晓情况,督促不合格单位即时整改。

“多次连续不合格的企业将被亮起红灯,上报区局后将对其进行停运。”何俊透露,2019年7月共上报质量不合格点位67个,而通过该系统的联合监管,至今不达标点位已经下降至个位数。

徐家汇作业组新型垃圾车。摄影:方卓然

吊起湿垃圾桶时发出轰鸣、在小区路面留下一滩污水……部分垃圾清运车由于老化、操作不当等原因,清运垃圾后反而影响了环境。

为了解决垃圾车跑冒滴漏等问题,去年7月,上海日旭环境保洁服务有限公司徐家汇作业队增加了圆桶式餐厨垃圾收运车,并将原先的3吨湿垃圾后压收运车辆更新为新款湿垃圾车。

新款收运车污水箱容量大,不易跑冒滴漏。最关键的是,车内设有密闭空间,把挤压后的湿垃圾和污水“锁”在车内,车身还加装了显示屏,可即时显示垃圾重量。

今年,更多环卫车辆将实现“鸟枪换炮”。

2020年6月5日,上海市绿化市容局宣布,上海将对环卫车辆的车容车貌开展专项整治,今年年底前,90%以上的生活垃圾运输车辆要达标。

达标的基本要求是“五要五禁”,即车辆要冲洗、车身要整洁、构件要完好、运输要密闭、作业要规范;严禁车身不洁、严禁跑冒滴漏、严禁飞扬撒落、严禁垃圾拖挂、严禁超速超载。截至目前,上海干湿两类垃圾的清运车共有4500多辆。

垃圾收运人员对垃圾桶拍照取证上报班组。摄影:方卓然

在生活垃圾的中转环节,界面新闻记者实地走访发现,上海的垃圾中转站不再是简单的“垃圾停靠站”。

位于闵行区塘浦路1068号的浦锦街道两网融合中转站,于2019年12月正式投入使用。中转站占地面积约 15亩,由过磅区、卸货区、分拣区、存放区、打包区以及再生资源变废为宝制作区构成。

这里可以满足浦锦街道居民、商业广场、企事业单位等可回收物的收集、打包、存储、转运的需要,以实现生活垃圾中的可回收物利用最大化。站内可回收物收运、存储最大日处理能力约为120吨。

可回收物里面常见的泡沫塑料具有材质轻、体积大、运输不便,因此如何处理泡沫塑料,一直都是很多垃圾中转站的难题。

浦锦街道管理办负责人王晓蕾介绍道,两网融合中转站采用泡沫冷压方式对泡沫进行压缩进行处理,冷压后的泡沫塑料在重量不变的情况下体积缩减了近1/40。这也就意味着,在中转站,原本不易收运的塑料泡沫可以被打包成一个个整齐的巨型泡沫块。

再生资源变废为宝制作区的设置,目的是让垃圾“活起来”。中转站门口的广场上陈列的“工艺品”十分引人注目,这些艺术作品由一件件不起眼的“垃圾”组合而成,在再生资源变废为宝制作区变成了具有艺术价值的工艺摆件。其中,用报废汽车零部件做成的“金色骏马”使用了708个汽车零部件,重量达520公斤。

“与处理这些零部件相比,将其制作成艺术品,减少了1560公斤的碳排放量。”王晓蕾说。

由垃圾制作而成的艺术品。摄影:方卓然

与两网融合中转站相邻的1066号是浦锦街道生活垃圾中转站,占地近8600平方米,周边种植3000多平方米绿化,是闵行区第一家花园式生活垃圾中转站,也被称为“最美垃圾中转站”。中转站每天可处理干垃圾160吨、湿垃圾60吨、毛垃圾60吨、绿化垃圾60吨,同时可以满足30-60天的应急需要。

在中转站里,生活垃圾压缩被区分为大件垃圾分拆和干湿垃圾压缩两部分。

王晓蕾介绍道,大件垃圾由分拣机破碎处理,再经磁选装置将金属进行分拣,并经过分拣平台输出,大件垃圾处置设备可在5分钟内完成床垫、沙发的破碎和收集。

干垃圾经过初步分拣检查后倒入压缩机内部,被压缩至拉臂箱体内,湿垃圾则卸至收集斗后经初步分拣检查倒入压缩机内部,通过压缩脱水处置后的残渣压缩至拉臂箱体内,经过处理的干、湿垃圾都将统一被清运车运往闵吴码头,再由专用船运至老港固废基地。

现代化的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二期。摄影:方卓然

“一分到底”的最后一关就是末端处置。一片纸屑、一杯奶茶、一顿小龙虾夜宵等生活垃圾源头分类的最终目标是变成资源。

老港固废基地作为上海垃圾处理系统中末端处置的主要基地,自1989年正式投入使用以来,肩负着上海市70%的生活垃圾处置任务。这个昔日被人嫌弃的地方,如今却大变身,成为将垃圾转化为资源的“大本营”。

2019年9月,总投资36亿元的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二期完成了“72+24”验收,8炉3机全部投用,正式投入每天6000吨满负荷运营。

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二期外观十分现代化,内部设计颠覆了人们对传统垃圾焚烧厂的想象,这里没有漫天浓烟和扑鼻的臭味,反而更像一个“智慧工厂”。

据介绍,城市生活垃圾的末端处置一般有焚烧、堆肥、填埋三种归宿。相比其他两种方式,垃圾焚烧的优点是节约土地、提高资源利用率。每份垃圾进入老港二期充分焚烧后,残余的炉渣为原重量的15%至20%。技术人员对炉渣进行综合利用,用于生产建材原料等,其热能回收最高可达26%,高于全球平均标准20%。

据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总经理朱四六介绍,二期工程装备能力可实现日处理生活垃圾6000吨,全年可处理生活垃圾200万吨,发电约12亿kWh,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生活垃圾处理厂。若按照一户家庭一年2400kWh的用电量计算,老港二期一年的生活垃圾发电量可供50万户家庭一年用电。

干垃圾车在卸货处倾倒垃圾。摄影:方卓然

垃圾分类给干垃圾的焚烧处置带来了显著变化。

“因为干垃圾更干了,燃烧和发电的效率也大幅提升。”朱四六介绍道,上海实行垃圾分类之后,每吨垃圾的燃烧热值从1700大卡提高到2300大卡,发电量从480度提高到550度。

同时,垃圾热值提高虽然会带来炉温的升高,可以通过对设备工艺进行技术改造如渗滤液的处理工艺优化为炉内回喷,可以高效地处理少量渗滤液,更有利于资源循环利用。朱四六表示,干垃圾分离出来投入焚烧后,可尽早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除了高效率,智能化也是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的一个关键词。

在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中央控制室,工作人员井然有序地指挥调度着干垃圾的去向。控制中心大屏上,所有集装箱都按装载垃圾的种类分成不同颜色,智能系统自动将识别干垃圾箱、餐饮箱和厨余箱,再自动与调度系统对接,实现了集装箱自动分配到卸点进行末端处置。

朱四六表示,二期工程采用分散控制系统及电气控制系统对全厂生产全过程进行远程集中控制,控制设备包括了所有主、辅系统,所有操作均在中央控制室内完成。设备运行状态及记录均能数字化、自动化,维护工作提醒实现智能化。

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中央控制室。摄影:方卓然

生活垃圾能变成电,也能变成柴油和沼气。

同样位于老港镇的上海生物能源再利用中心是上海市规模最大的湿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这里每天湿垃圾的处理规模达1000吨,其中餐饮垃圾400吨,厨余垃圾600吨,主要服务于上海中心城区。

据上海生物能源再利用中心副经理张伟涛介绍,该中心在预处理阶段对餐饮垃圾与厨余垃圾中的油脂进行最大限度提取,提取出的粗油脂纯度可达97%以上,经过加工后可制作成生物柴油。

再利用中心在国内率先引进干式厌氧发酵产沼气技术,采用餐饮和厨余协同厌氧消化,使有机质能更充分地厌氧发酵,并生成更多的沼气、少量的沼液和沼渣。沼气可用来锅炉供热、发电上网,年总发电量可以超过2400万度。

沼液通过基地内的渗沥液处理厂协同处理,沼渣脱水干化后送往基地内的能源中心进一步焚烧发电。同时该中心还对沼渣开展应用于土壤改良剂、微生物菌剂等的科研试验。

“总的来说,我们采用‘餐饮垃圾湿式厌氧消化+厨余垃圾干式厌氧消化+沼渣干化+沼气发电’的整体工艺路线,为上海解决湿垃圾污染的同时,变废为宝、资源循环,以最大限度实现资源回收利用。”张伟涛说。

如今,老港基地日处理生活垃圾约15000吨。其中,焚烧设计能力9000吨/日,实际处置能力10800吨/日;生物能源再利用中心设计能力1000吨/日,实际处置能力1400吨/日。

生物能源再利用中心垃圾处理装置。摄影:方卓然

在今年的民生访谈中,上海市绿化市容局局长邓建平分析了上海垃圾分类一年间的新特点和新挑战,通俗而言,可用“加减乘除”来概括。

他指出,加,体现在资源化利用实现增量;减,体现在干垃圾处置量减量;乘,体现在垃圾分类社会效益倍增;除,体现在环境污染点大幅减少。

他指出,今年上海垃圾分类工作逐步由攻坚战转入持久战,居住区(村)和单位分类达标率力争达到95%,示范街镇力争达到85%以上。

同时,上海还要完善两网融合体系,完成6000个可回收物服务点、170座中转站和10座集散场标准化审核,并培育一批功能型资源化利用项目,确保低价值可回收物出路稳定,实现全覆盖回收、全品种利用、全口径统计。

在处置能力建设方面,上海今年计划新增干垃圾焚烧能力2000吨/日,干垃圾焚烧总能力达到21300吨/日;新增湿垃圾集中处置能力1450吨/日,湿垃圾就地处理能力500吨/日,湿垃圾处理总能力将达到7000吨/日。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上海 5G 上海市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7-03 埃夫特 688165 --
  • 07-03 恒誉环保 688309 --
  • 07-02 新强联 300850 19.66
  • 07-02 君实生物 688180 55.5
  • 07-01 云涌科技 688060 44.47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