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传媒研究 > 传媒观察 > 正文
 

CCTV《对话》:百科全书网络版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8日 23:34 CCTV《对话》

  

CCTV《对话》:百科全书网络版

赵启正(左)和何得乐 来源:CCTV《对话》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主嘉宾

  赵启正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人大新闻学院院长

  何得乐 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 副总裁、总编辑

  次嘉宾

  吕立山 路伟国际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周宁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关世杰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田胜立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社长

  主持人:

  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大家好!您现在正在收看的是,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经济频道的《对话》。一直以来中国在西方的世界当中是一个神秘而遥远的地方,在他们的眼里,中国的形象常常是在光明和黑暗之中摇摆不定,时而比西方世界更好,时而又比西方世界更坏,有的时候是香格里拉,有的时候又是一个贫瘠的国度。在中国崛起的今天,让世界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显得尤为重要。在今天的《对话》节目当中,我们就为大家请到了两位一直致力于这项事业的嘉宾。他们当中一位呢,是担任了国务院新闻办主任八年之久的赵启正先生。他时时都把向世界介绍真实的中国看作是己任。另外一位是来自《不列颠百科全书》的总编辑,何得乐先生。他把自己对中国的了解,通过对百科全书的编撰,介绍给了世界各地的人们。

  现在就让我们用掌声请出我们今天的两位嘉宾,有请。您好,赵先生您好!

  赵启正:

  你好。

  主持人:

  你好,何先生你好你好。

  赵先生其实是《对话》节目的老朋友,而且我想电视机前的很多朋友对您也非常熟悉。因为一直以来您担任国务院新闻办主任,常常在电视屏幕上,在新闻发布会上都能够见到您。

  您一直从事的工作就是向世界介绍一个真实的中国,如果把这件工作当做一个很大的工程来看待的话,您觉得现在自己完成了其中多大的工程量?

  赵启正:

  刚刚开始,万里长征的最初几步。

  主持人:

  才刚刚开始啊。您非常谦虚,在您接触的朋友当中,可能像我们旁边的何得乐先生这样的洋面孔是特别多的,因为您总是要向他们来介绍更多的有关中国的真实情况,但是何得乐先生是个例外,虽然有着洋面孔,但是大家已经看到了,他有一个非常有意境的中国名字,叫何得乐。而且您第一次到中国,是1983年吧?

  何得乐:

  1983年。

  主持人:

  总共来了中国多少次了啊?

  何得乐:

  十二次。

  主持人:

  十二次了。

  何得乐:

  对。

  主持人:还有一件大家想像不到的是,我们何得乐先生的博士论文,写的就是和中国戏剧发展有关的一个话题,能不能告诉大家,您的博士论文写的是什么?

  何得乐:

  《破窑记》。

  主持人:听得懂吗?很多人脸上没有听懂的表情,其实他这几个字念得很准,的确是《破窑记》。这是元曲的一个名字,对不对?看来我们只能请教赵先生了,只有您脸上看得出

  知道他写的论文是什么内容。

  赵启正:

  大家可能知道《西厢记》,是同一个作者——王实甫。那么《破窑记》呢,也是中国的一个典型的故事,那么一个才子、一个佳人,经过刻苦努力当了状元,当了丞相,是这样一个故事。

  主持人:

  想不到何得乐先生的博士论文,竟然写的是关于《破窑记》的一个研究。其实如果说《破窑记》是一个戏剧作品,它被少数人了解,那今天你做的工作应该是被多数人了解和认可的。我们知道您现在担任《不列颠百科全书》的总编辑,在这本书当中第十五版,最新的这版,有关中国的词条就有两千多条了,应该说大量的都是会比《破窑记》

  更加公众化一些的中国的真实情况。那由此看来赵先生跟何先生,两位都是在各自不同的领域,做着相同的事情,都是致力于把真实的中国介绍给世界,所以我们接下来请两位入座,慢慢地告诉我们。站在他们各自的角度,今天的中国最迫切的要向世界介绍的究竟是什么?

  好,我们掌声请两位入座,有请。其实要说到中国在世界眼中的形象,我身边就有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我有一个朋友刚刚到美国哈佛去读书,到了校园之后他们同学一看到他非常地惊讶,说你穿的服装怎么跟你们中国人不一样啊,那这个同学说,没有啊,我没有什么不一样!他说我刚刚看过你们中国的电影叫《卧虎藏龙》,里面大家都穿的那个长袍、穿的马褂。为什么你穿的跟他们不一样?我觉得当他告诉我这个事情的时候,我突然间就发现,其实今天真实的中国还的确不是被很多的国外的朋友所了解、所认识。我想请教一下何得乐先生,在您的身上,有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

  何得乐:

  1983年我第一次来中国的时候,我母亲非常担心,会有可怕的事情发生在我身上,但是当我平安无事地回到美国的时候,她的观念就开始改变了。不仅没有可怕的事情发生,而且我的中国之行还是一次非常奇妙的经验。

  主持人:

  你的妈妈当时担心一些什么呢?

  何得乐:

  她担心饮用水、食品和其他的一些问题,她觉得总会有一些问题。

  主持人:

  说到这个担心食品,其实好像很多人都担心同样的问题,赵先生我知道您曾经接触过华盛顿电台的一位高层的领导,他们当时到中国来访问,据说在行李当中大量地带了一些方便面、饼干等等这样的东西,他们在担心是不是也是中国是一个食物短缺的一个国度?

  赵启正:

  是这样的,他担心偶尔地吃饭会有困难。到北京发现中国的饭店很多,肯德基也到处都是,所以最后留给了他在国际台的美国专家了。

  主持人:

  就不用再带回去了。其实您接触了那么多的外国朋友,有没有一些更不可思议的事情出现在他们的身上?

  赵启正:

  几年前纽约的芭蕾舞剧团到北京来表演,住在昆仑饭店订房间的时候,一再强调要有洗手间的那种。到这里发现这比纽约大多数饭店都好。

  主持人:

  他们为什么会提这样的一种要求呢?难道就真的不知道有洗手间的房间在中国其实遍地都可以找得到?

  赵启正:

  其实大概在二三十年前可能有这样的宾馆,公共的洗手间,自己房间没有。也就是说他对中国的理解是停留在二三十年以前。

  主持人:

  始终没有推进。那今天您看到在我们的现场还有很多外国朋友也来了,在他们的身上可能也会也有亲身经历的这些事,还有哪一位愿意告诉我们您所看到的?

  曹操:

  我刚来中国的时候,好多人就是告诉我,就是跟他似的都特别着急,说中国肯定特危险什么的,我不信,但是最可笑的是什么?不只一个人,好几个人。我说我该带什么到中国?跟我说,最可笑的是什么?卫生纸。我说不会吧?我觉得肯定有。他说万一没有的话呢?

  主持人:

  结果你带了吗。

  曹操:

  没带。

  主持人:

  没带。

  曹操:

  没带,我觉得太傻。我觉得中国人肯定用。

  主持人:

  我们要为你当年的英明决定而鼓鼓掌。刚才我们听到的,可能更多的是我们普通百姓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中国的一些欠缺了解的地方。那我想请教一下我们的关世杰先生,因为您经常接触的人应该都是学者、专家等等,在他们这个层次当中的人,是不是对中国的了解会更接近真实一些?

  关世杰:

  美国的那个学者那也分各种情况,可能研究中国的这些学者,对中国的情况比较了解,在其他领域的和其他专业的,由于他们分得比较细,可能对中国的情况也不是十分地了解。我在1997年到1998年到美国的一个中部大学去讲学,然后我讲的中国文化,这些同学,听我课的同学都非常友好,对中国很感兴趣,但是他们都不懂中文,然后上课的时候他们就问我,说你会不会功夫?请我表演一下飞檐走壁,这是一个。还有一些同学课下还问我,说中国现在妇女还是不是裹小脚?还有这样的情况。我就告诉他,我说中国的妇女可能在上一个世纪初,就开始不裹小脚了。现在中国的女排都拿了世界冠军了,所以这个就是他对咱们的情况还确实很不了解。就是我在那个学校,他们没有教中文的,然后我在图书馆里或者是在一些磁带的出租店里,很少能看到有关于中国这方面的书和文献,

  主持人:

  今天如果大家不说的话,其实我真想像不到,我们碰到外国朋友他们会提出关于中国,这么让我们觉得不可思议的一些事。刚才我们听到了要让关教授飞檐走壁,表演一下中国功夫等等类似这样的要求。赵先生有没有在您的记者招待会,或者在国外访问期间也有遇到过?

  赵启正:

  我们在官方活动当中,都是媒体界、政要界、经济界。他们都多次来过中国,从美国媒体的报道来看,对于我们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报道得很少,所以人家不知道我们不是人人会功夫,对中国的经济、政治、社会进展宏观方面报道比较多,但是这又出现了另外的问题,就是时而准确、时而不准确,有的时候有很大的误解。

  主持人:

  时而准确,时而不准确,时而好过西方,时而又不如西方,这样的观察同样也是周宁先生的一个学术成果,您能给我们列举一些吗?

  周宁:

  对中国的误读实在是很多,千奇百怪的。关键不是罗列这些误读,而是从误读中找到某种道理或者规律,应该说这种误读古已有之,比如说马可·波罗时代,他们那一代旅行家回到欧洲以后,把中国形容成人间乐园,说大汗的权力无边,中国有一万座城市,杭州有一万座桥,这类故事很多。那么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误读,实际上是有两类,一类是把中国美化的误读,就是善意的、美化的误读;那还有另外一种类型,就是恶意的、丑化的。那么比如说英国的访华使团,马戛尔尼使团到中国来以后,回去以后爆炒中国印象,那么他们说中国衰败、野蛮,中国无商不奸,无民不盗,无官不贪,所以他们总是把中国非常夸张漫画化,那这是两个极端。谢谢。

  主持人:

  一边是美化,一边是丑化,反正都离真实的情况有一点距离。其实刚才我们听到了很多对中国不是很确切了解的一些故事,有些是让我们觉得非常不可思议,有些觉得特别可笑,但是笑过之余呢,其实心里挺沉重的,一直就会有这样一个问题在问自己,为什么今天的真实的中国,不能够被其他人所了解、所认识?刚才关先生说到了,在国外的书店里很少能够买到有关今天中国的文献或者说图书,那今天就跟我们的何得乐先生

  有共鸣了。因为您现在在编写的就是全世界,很多人都在用的一个工具书——《不列颠百科全书》,即便是在这本被大家认为是非常准确的工具书当中呢,有关于中国的一些误读,还是存在的。如果您不介意,我把我摘录的几条在现场给您念一念。这是在《不列颠百科全书》当中,我们找到的几条,第一是1768年在第一版的中国词条当中写道:中国的文明是犹太人在公元前三百年从西方带过来的。在1875年的第九版当中说道:中国人不喜欢喝酒。还有一个判断说,中国人更容易吸食鸦片而上瘾,这都是来自《不列颠百科全书》当中,曾经有的一些对中国的词条部分的诠释。在您的编辑过程当中有没有不断地在修订这样的一些误读?

  何得乐:

  当然是的,在不列颠百科的历史上与中国相关的问题有很多的误读,比如在十八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的第一版当中,有两篇关于中国的文章,我们都不知道是谁写的,出自何处。而现在我们掌握关于中国的资料就多得多了,而且现在我们与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有很好的工作关系,我们已经合作二十五年了。但是在我们的百科全书里,仍然有很多需要更正的地方,错误主要是因为有一些信息我们尚未掌握。

  主持人:

  您的意思就是说,其实可以和中国人有更多的交流与合作,让中国的词条具备更加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在现在的第十五版当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加入其中了,能告诉我们大家有多少位中国参与了中国词条部分的编写工作?

  何得乐:

  我们所聘用的人员有五十名,还不包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人员

  主持人:

  您觉得他们的参与带来的效果怎么样?

  何得乐: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帮助是很有用的,我们一直都在进行讨论,主要是关于双方不同的工作方式,但我们的合作是很必要的,也是很自然的。

  主持人:

  在第十五版当中,何得乐先生自己也参与了编写,写的也是他的非常拿手的内容,就是有关于中国戏曲方面的,你觉得写完之后自己满意吗?是不是比前人都写得好?

  何得乐:

  当然。是因为我们现在掌握的内容比前人都要多,但是我还不是特别满意,仍然想加入关于中国戏曲、文学方面的更多的内容。

  主持人:

  听到这儿我突然间觉得,消除中西方之间的误读似乎也不是一件太过难的事。我请教一下赵先生,您刚才建议说多请一些中国人,多和中国人合作,来编写词条就更准确一些,那如果说我们常常问一下中国人,你们真实的情况究竟如何,那这个问题是不是就很好解决?就像是一层窗户纸一捅就破了,是不是这么简单的一件事?

  赵启正:

  没那么简单,因为有一个文化差异。首先是语言的不同,虽然说很多人英文很好,

  中文很好,中英文都很好,但是中英的思维方法,以及词汇的对应不是很准的,中文词汇比如说是这样一个内涵,英文词汇这样一个内涵,搭一点边,到译的时候有多样性,因此就出现不同的翻译版。但是现在中国问题就简单一些,但是如果刚才说到戏剧或文学,那就会有很大差异,那哲学就更难翻。

  主持人:

  如果您不同意我的比喻,说就是薄薄的一层窗户纸一捅就破,您觉得这项工作像什么呢?

  赵启正:

  我觉得是一个比较的研究,也就是说你必须知道两边的情况,才能比较正确地表达,如果你不知道外国情况,你在介绍中国的时候,也会不准确,最好两边都知道,所以不是一层窗户纸,是很长的历程。

  主持人:

  似乎是一座山,隔在需要了解的双方面前。

  赵启正:

  当然可以做隧道,可以做登山公路,比较艰苦。

  主持人:

  我们知道,每次当你面对西方的媒体也好,面对西方的一些领导人也好,总有一个声音在提醒自己,就是时时刻刻要把真实的中国告诉他们,但是会不会出现,他们怎么也听不明白的时候?

  赵启正:

  我接触人我觉得,都是受过很多教育的人,我觉得我的话他们能懂,但是否能够完全理解到一定深度,这倒不一定。比如说有的外国人,参观了中国的一些发达地区,

  或深圳、或上海、或北京,他会说,你们怎么是发展中国家,你们是发达国家。其实中国太大了,那就好像是一个大象,摸到象的腿的人说是一个柱子,摸到高地方说这大概是楼房,所以观察中国也不容易。我们作为中国人来观察中国,如果你问一个北京人,没有到各处旅行的,他可能感觉中国很富裕,但如果到一些边远地方走一下,他会感觉不是那样。所以观察中国有一个全面性,我们很愿意支持外国的来访者,到各处走一走。何得乐先生你到过北京到过上海,你对中国的观察还不完全,还要到东北、到西北,对,去看一看就比较准确了。

  主持人:

  所以这种了解的越深入,你越能够看到一个真实的情况。

  赵启正:

  是,靠一个人很难,得靠一群人!

  主持人:

  一群人,今天我们现场的一群人,其实都在做这样的一些努力。在吕立山先生的这个工作之余我知道他做的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向他周边的一些西方的朋友来介绍、来说明他眼中真实的中国,但有的时候会不会也觉得收效不太理想?

  吕立山:

  我认为我们大概有,四分之一的我们的客户,外国客户,到三分之一的我们的外国客户,他们还是认为中国根本没有法律,所以我们要跟他们解释,这么十几年以来中国发布的新的法规特别多,可能比外国的国家要多得多。那么我认为,这种的误会的来源是什么?就是媒体的报道,但是一方面,只是有一点是准确的,有一点就是信息不够。

  所以这个我认为我们作为国际律师,还有跟他们,我们的客户要多解释一下。

  主持人:

  刚才曹操先生已经迫不急待地举手要发言了,我注意到是刚才我问到这个问题,就是您觉得这座阻碍我们交流的山,究竟在哪里的时候,你特别有话要说。

  曹操:

  我觉得这个问题挺简单的,我觉得也不是山,我觉得也不是纸,就是十三个小时的飞机。

  主持人:

  您的意思是大家就坐着飞机来看一看就行了?

  曹操:

  你要想了解美国,就得去,你要想了解中国,就得来。说一年不如去看一天,因为一个地方、一个文化、一个国家,有上百万的细节,你能说,说一天说一年,但是你了解不了,就得去看这地方。

  主持人:

  何得乐先生您能告诉我们,其实在中西交流上,还存在着什么样的大山?

  何得乐:

  很多西方人认为,中国文字需要改变,语言是阻碍中西交流的一大障碍,您对此有何看法呢?

  赵启正:

  确实是如此,汉字是世界上使用的人口最多的,但使用的国家却很少,那么不仅是中文翻成英文有困难,英文翻成中文也有困难,一个非常常用的,使用次数非常多的词,比如说东方的,一个是eastern,一个是oriental,那么上海友谊医院翻成东方医院,oriental

  hospital。美国朋友说了,这个翻得不好。因为oriental有歧视的意思。我们英国人,英国人说歧视的意思不明显,因为跟法文也是一个词根,法国人说,这有神秘的意思,这个医院说那我改名字吧,它改成了eastern

  hospital,不再用oriental,像这种例子仅仅是一个。至于其他的哲学的语言就更难了,“道可道,非常道。明可明,非常明”根本翻不过去了。

  主持人:

  您别拿这句话,来难为我们何得乐先生。

  赵启正:

  我没有请他翻,我也不会翻,就说他说的语言障碍是有的,但是汉语现在普及得很快,我们的网,像中国网,有用英语、韩语和日语学习汉语的课程,我们在努力帮助世界来克服汉字不够普及的问题。

  何得乐:

  我完全同意您后面的观点,但是问题是,现在很难找到足够的,受过培训的中文教师,因为需求的增长很突然,在美国就有这样的问题,语言成了交流的很大的障碍。但是也有好的迹象越来越多的人在学习中文。

  赵启正:

  咱们两个联合成立一个中国人的教汉语的一个教师的储备银行,向美国和其他国家

  提供汉语教学人才,怎么样?

  何先生:

  很好。

  赵启正:

  很好。

  所以说交流中是一个山也过分了一点,还是有渠道,还是有道路,只不过道路可能刚一开始的道路比较窄,不是八车道,也可能是一车道,以后慢慢地就宽阔了。

  主持人:

  刚才赵先生一直说,说山有点过,因为其实有很多的路可以通达到彼岸,究竟这是什么样的一种跨越,用什么样的方式我们可以越过,这座横亘在我们面前的山呢?在节目的下半部分让我们继续来对话。

  主持人:

  好,欢迎各位继续来收看我们今天的节目。今天我们的《对话》节目,邀请了赵启正先生和何得乐先生,共同来关注中西之间的交流。前面我们谈到,在中西交流过程当中有一些障碍的存在,它也许像一座山,当然我们也看到了很多人像愚公移山一样,不停地在为消除这种障碍而做着努力。比如说赵启正先生,您在国务院新闻办担任主任的八年时间,历经了很多这样的场合,其实担负的责任就是向世界来介绍一个真实的中国,那您和他们沟通的过程当中,究竟有没有一些什么样的技巧?或者什么样的一些心得?因为刚才您一直说,说山有点过,其实有很多的路,可以通达到另外一方的,那这条路究竟在哪儿?您能给我们举例来说明吗?

  赵启正:

  如果从中国,要主动的方面来说呢,中国的故事要国际传播,要有国际能接受的方式。比如说《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故事,如果用越剧去在全世界普及比较难,因为在中国越剧也不能普及,那么改成小提琴协奏曲,好了,成为名曲,都知道了。《红色娘子军》也是一样,以芭蕾舞的形式就能推广了。所以中国的故事,国际的表达、国际的传播。

  主持人:

  您做的事特别像愚公移山的,这个寓言故事当中展示的那幕,您觉得自己是不是就在做这样的一个挖山不止的工作?

  赵启正:

  愚公移山是一个家庭去做,我们是一个民族去做。刚才我说了每年中国至少有一亿人接触外国人,还不像我们主动出国的,这个力量是很大的,那不是愚公移山所能比较的是谓为壮观的大军,文化大军在做这个工作。

  主持人:

  当然更多的大军,是在您身后和您协同作战,每每出现在大家视野当中的时候,可能是您单兵作战的时候,我注意到在很多的场合,您都运用的是刚才您提到的,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的方式。比如您到法国去面对法国公众的时候,您就引用了戴高乐将军的名言,说人与人间的距离往往比地球到月球之间的距离还要远等等,这是一种技巧呢?还是一种国际的表达?

  赵启正:

  一定要找到一个共同理解的事情做出发点,这样才能引起双方的兴趣,就好像两个导线应该连上,如果根本连不上,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最后不能会合。所以我喜欢先找一个共同的、有兴趣的开始说。

  主持人:

  当您发现您用了戴高乐先生这句名言的时候,台下的法国观众他们是什么样的一种反应?

  赵启正:

  他们觉得至少你还知道戴高乐,觉得他很自豪,因为他们很尊重戴高乐,还要讲巴尔扎克,我还把我在巴尔扎克墓前的幻灯还要打出来,还告诉法国人,中国出版的《巴尔扎克全集》的数量,远远超过法国出版的《巴尔扎克全集》的数量。他们有这样的事情这是真的,这就有话了大家有话说了。

  主持人:

  这个我们在现场可以调查一下。阿伦是来自法国,如果我们中国的赵启正先生,在台上提到了戴高乐,提到了巴尔扎克,你是不是觉得特别亲切,有一种认同感?

  阿伦:

  对,虽然没有那个自豪,可是的确我们有一个初步阶段的沟通,以后好像感情都放松了一下,的确是这样的。虽然可能在对话的过程中,我会发现对方的意见和想法和我是完全不一样的,可是之所以最初阶段,有了这个沟通的出发点,我可以接受他的不同

  而不是排斥他,我觉得是很好的技巧。

  主持人:

  很好的技巧。

  阿伦:

  也不是一个技巧,是一个精神。

  赵启正:

  是以心面对心,直率的交流。

  主持人:

  直率的交流。好,谢谢阿伦!

  阿伦:

  谢谢。

  主持人:

  在外国朋友的眼里,什么样的一种沟通方式是更能够达到效果的,更容易起到作用的,何先生您觉得呢?

  何得乐:

  我想学校在这方面,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有责任确保教科书上有准确的信息,并且以吸引人的方式来提供这些信息,使学生们能够运用这些信息来建立自己的知识基础和观点。

  主持人:

  您一定说出了赵启正先生的心里话,所以他现在担任的就是人大新闻学院的院长的职务,担负着培养未来的接班人的一个重要的任务。我想知道一下,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称您为赵院长,在培养学生的过程当中最希望给他们传达的是一些什么?

  赵启正:

  复杂的问题简单地回答就是两点,一个作为新闻工作者,要有对社会的责任感,甚至可以夸大说,对国际社会的责任感也在其中;第二点就是非常广博的知识基础,因为他报道的内容,不是新闻学本身,他报道的是政治、经济、文化、国防方方面面的内容,如果没有这些知识基础,他不会选择那些最应该报道的题目,也不会用正确的语言

  来精确的表达,更难以评论,所以是两个方面的培养。

  主持人:

  今天在现场的,其实您可能也会认出其中的几位学生。我们给来自人大新闻学院的学生布置了一道作业,让他们要提前设计一套向世界介绍真实中国的方案,究竟这样的方案他们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推出,我们在今天也是第一次和两位一块来在现场看一看,同时待会儿你们两位都要来做一番点评,看一看他们这个方案是不是真正能够起到效果。好,来,我们来听听两位来自人大新闻学院的学生。

  人大新闻学院学生:

  根据刚才各位老师说的那些话,就是外国朋友对我们中国的偏见,往往还是停留在中国古代很多一些事情上,所以我觉得消除,就是外国人对我们中国的刻板印象,从古代到现代都应该同时进行。所以我们设计一个如果很短的时间的话,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国家广告片,通过用四个人物,然后四句话,每个人说一句话,来设计一个简短的广告片。比如说第一个人物,我们选取中国古代的伟大的思想家孔子,他说一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第二个人物,我们选取中国唐朝的李世民,他说一句话:“大唐的文明也是世界的文明”;第三个人,我们可以选取明朝的郑和,他说一句话:“我们愿意与世界进行和平的交流”;第四个人,我们知道就是现在,现场我们可能也知道,就是有很多长期居住在中国,工作在中国的一些外国朋友,所以我们选一个,这样的一个外国朋友,他说一句话:“在中国生活,在中国工作,在中国学习,在中国享乐。”

  谢谢大家。

  主持人:

  好,这个方案不错。选择了四个典型人物,然后四句语言,不过我觉得你的度在于刚才我们说到的,如何把“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这样的神韵能够准确地翻译出去,这是一个方案。还有一个方案我们一块听一听,待会儿两位专家再一起来做点评。

  人大新闻学院学生:

  我觉得刚才赵院长就是一直提到因特网的利用,然后我也觉得是因特网在世界都越来越普及,而且我们大学生在校园里接触网络的机会还是非常多的,所以我觉得在学校的大学生非常可以利用因特网这样一个媒体,可以去一些国外比较知名的那种网站,在论坛里发布一些帖子,通过自己身上的一些故事或者是周围人那些故事,来向外国朋友

  就是介绍一下当代中国各方面的情况,然后就同时也是一个练习自己英语那种很好的一个机会,而且又能够向世界更好地展示一下,中国当代的情况,谢谢。

  主持人:

  好,这个设计方案更多的可能是一个思路,还缺少一些具体的操作,两位来给我们点评一下,刚才你们听到的两个方案,觉得哪个方案可能在操作性上和实践性上会更强一些?

  赵启正:

  他们面对的是外国人,你来评价,对。

  主持人:

  所以你现在要投票了,何先生要投票给,刚才的那位女生或者这位男同学?

  何得乐:

  两位同学的观点都不错,互联网是非常有前景的,所以我更加支持那位女生的,关于通过互联网来进行交流的主意,可以通过网络来交流很多关于中国的东西,让大家都了解到在中国生活的幸福和快乐。

  主持人:

  赵院长,刚才您学生的两个作品在现场得到了一些点评,您自己呢?站在您的角度,也可以给我们刚才的两个方案一些好的建议好不好?

  赵启正:

  作为学生能这样想我都给满分,因为他们才仅仅是在学习阶段。这个片子它拍出来以后我再评价,因为他说得太简单了,也许他用的词汇不太准,应当是拍一个短片,不是拍一分钟的广告片,一分钟表达不了。

  主持人:

  互联网的这个做法,可能您觉得应该是更符合现在时代要求的一个做法。

  赵启正:

  一个是他往外国网上去投稿了,一是把中国网上内容又丰富了,那么这两个都得做

  我觉得她那个,刚才你说了没有具体的方案,因为他千百万个学生都在做,各人有各人自己的主意,他也不是每天去做,中国差不多有一千万大学生了,每人有一条就了不得。

  主持人:

  所以其实不仅仅是您的两位学生,我想我们现场的很多朋友,包括场外的很多朋友,他们都在每天的日常工作当中,可能都在做着向世界介绍今天中国真实情况的事,

  吕先生,您觉得有什么行之有效的方法?

  吕立山:

  我认为很多西方人,就是关于搞生意的,在这方面有很多外国人,他们就是看中国公司形象,就代表中国国家的形象。所以比方说有华为,华为在美国被思科起诉,那么那个时候有大部分的美国人没有听说华为,但是第一个说到个这个消息,他们就是侵犯知识产权所以他们认为这个就是代表中国的那个形象,这个是我认为可能是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国人如果要提高外国人对中国的形象的评价,就要提高中国企业形象,

  所以这个我认为非常重要。

  主持人:

  我们请教一下周宁先生,还有没有什么行之有效的办法?因为我们知道您曾经研究了几百年的中西之间的这种交流历史,也看到了很多有效的沟通方式,也看到了一些不成功的沟通方式,把您认为值得推广的,在今天我们大家都可以拿来用的一些,跨越这座山峰的方式,告诉我们大家。

  周宁:

  我觉着好多策略、大话其实都没有用,就像刚才赵先生说的,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在国外生活,你就是中国大使。我自己在国外待过很多,你自己的行为决定别人怎么看你所代表的身后的那个国家,所以我觉着我们不管是在国外生活,还是在本土跟外国人交往,那么你都应该表现得好一点,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就是我们中国人在跟外国人交往的时候,我们自己也有很多毛病,我觉着很多那些外国人对我们的那些看法,或者说是那些误读,并不是没有根据的,所以我觉着还是应该从我们自己做起。

  阿伦:

  在先生说的基础上我想补一补。最起码从本身的体会,可能第一步如果我想了解一个国家,第一步就是我得认输,我得放弃,我不要追求理解他,我理解中国行吗?不行!我理解现在的北京吗?不行!我理解五道口行吗?不行!我得首先放弃,可是在放弃的基础上,我还要跟他有一个沟通,他首先得喜欢这个国家的一个项目,假如他喜欢古琴,他喜欢古琴,那么从古琴出发他慢慢扩大他的知识,他是在感情的基础上加上知识,所以得有一个出发点,有那个出发点,对美国的兴趣,对法国的香水,对中国的武术或者古琴都是可以的,首先得有感情,以后得有知识,这么想的。

  主持人:

  赵先生您是专家,您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吗?

  赵启正:

  他说这个沟通是必经之路,必须通过沟通,感情和知识同时增长,没有无缘无故的他就爱中国了,他一定看到中国某些优点,某些可爱之处,也可能通过和你交朋友,而觉得中国人很好,可能通过到九寨沟,觉得中国很美丽,他是总有一个出发点,然后扩展到面上去,我同意他的说法。

  主持人:

  还有谁愿意给我们贡献一些好的方式?

  田胜立:

  我来提一下,因为刚才几位先生提到的都是人际直接交往、亲身感受,这个在跨文化交流当中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光这不够,因为能够亲身交往的人数历来有限,古今中外都是一样的。因此我这里说的要另外一个角度,就是不直接交往也能够有准确的理解,跨文化传播不仅仅是面对面的直接交往。

  主持人:

  那么我们怎么做呢?

  田胜立:

  工具书。

  主持人:

  工具书。

  田胜立:

  利用工具书。

  主持人:

  三句话不离本行。

  田胜立:

  在跨文化交流当中,工具书非常重要。其实在本民族里面,本文化圈里面,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也是要查词典,也要查百科全书的,那么跨文化交流更应该是这样,特别是像《不列颠百科全书》这样历经几百年,在西方社会里一直被认为是很客观、很权威的百科全书,所以田先生特别提到了工具书的重要作用。赵先生您觉得除了工具书之外,还有什么是我们必须要看到的有效的沟通手段?

  赵启正:

  媒体。

  主持人:

  媒体。

  赵启正:

  报纸、电视,他们的新闻是不是基本事实准确,评论是不是有偏向或有成见。因为大多数的人还都是有阅读新闻的习惯,这个媒体也是很重要的,工具书也是很重要的,因特网也是很重要的,企业、公司的那种作风,文化很重要,我们的产品很重要,产品这么好,这是中国生产的吗?对中国印象也好,我觉得方方面面都要表达中国。

  主持人:

  也就是说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之下,任何单方面的努力都是不够的,包括说可能速度也都不够快,所以现在在两个人当中,其实有一个可以一块来合作的方式,就是双管齐下!如果我们把横亘在我们当中的,这种障碍比作是山的话,赵先生可以从山的这边挖起,何得乐先生可以从山的那边挖起,这样消除障碍的速度就会更快一些,何先生愿不愿意加入到这种双管齐下的联合挖山工作当中?

  何得乐:

  愿意。

  主持人:

  愿意。何先生是一着急就说中文是吧?中文更容易表达你的思想。

  何得乐:

  在我看来,这是我们不列颠百科的一个很大的责任,美国各个图书馆都有我们的百科全书,美国的大学生们都在使用我们的网络版以及CDROM,我们网站的报告显示,中国是点击率最高的十大条目之一因此我们认为做好中国部分的内容,是我们的一个重要责任,我们需要向通过《不列颠百科全书》查询中国内容的学生准确地提供信息,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误读是不可避免的,甚至在写我们自己国家条目时也会出现偏差,甚至给读者留下不好的印象,虽然面临重重困难但是我们一直都在尽力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主持人:

  我们看到在《不列颠百科全书》当中,关于中国的词条部分增加的速度非常快,在现在的十五版当中,已经有两千多条了,应该说比十四版增加了一倍。那么在十六版的

  《不列颠百科全书》当中,关于中国的词条会增加到多少条?

  何得乐:

  现在还很难回答这个问题。目前我们有两千条关于中国的条目,其中中国这一条是全书第二长的条目,有两百页,关于中国条目的参考书目就有五页,所以现在我们的百科全书中,关于中国的介绍已经很广泛了,但是以后肯定还会继续增加。

  主持人:

  这样的工作可能会需要越来越多对中国本身非常了解,而且又具国际交流经验的人士参与到你们的编撰当中,可能你未来会邀请很多的优秀的专家级的人物加入到你们的编写队伍里,您旁边的这位赵先生就特别地优秀,您愿意在现场做出一个邀请吗?

  何得乐:

  我肯定是会与他联系的。

  主持人:

  其实我想《不列颠百科全书》仅仅是世界了解真实中国的渠道之一,中国和世界

  彼此都需要更加真实地了解,以前我们的两位嘉宾是在不同的领域,在做着相同的事情,但今天大家注意到了,他们有过一次愉快的握手,也许这次握手将会决定他们未来

  在同一个领域来做同样的事情,这可能是一个愉快的合作,当然更可能是他们从前不懈努力的无限延伸,让我们向所有为消除中西交流障碍而做出努力的人,表达我们的敬意。我们也相信在中西方所有人共同的努力之下,天堑终将会变通途。

  好,谢谢各收看今天的《对话》。谢谢赵启正先生,谢谢何得乐先生,我们下周同一时间再见。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