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行业专题--外贸行业 > 正文
 

外贸万亿美元与贸易强国梦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20日 10:16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陈楫宝

  16年与1万亿美元

  跨越1万亿美元,中国仅花了16年。

  去年12月24日,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在全国商务工作会议上宣布,截至11月22日,中国外贸总额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成为全球第三大贸易国。

  今年1月11日,海关总署正式发布2004年全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情况。据海关统计,2004年全年中国对外贸易额高达11547.4亿美元,净增303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7%,相当于“入世”之前2001年全年贸易规模的2.3倍。

  突破万亿美元大关,实现战略性大转折。世界贸易组织统计显示,在进出口总额从1千亿美元增长到1万亿美元的过程中,美国用了20年,德国用了26年,而中国仅用16年。薄熙来指出,建国55年来中国进出口总额增长了750倍,已成为世界贸易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中国外贸总额过万亿美元引起国际高度重视。在最近一次的世界经济论坛上,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秘书长Rubens Ricupero称中国已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

  值得指出的是,中国外贸总额引起国际关注,与其持续增长导致国际贸易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密切相关:进一步缓解了“北北”与“南南”贸易的严重失衡。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原副校长王林生认为,二次大战后,国际贸易大部分是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的,“北北”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远高于“南北”贸易,至于“南南”贸易的比重则更是微不足道,故形成了严重失衡的畸形格局。

  近年来中国外贸的持续高速增长,有力地带动了“南南”贸易,特别是东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相互贸易,使上述的严重失衡有所缓解。 WTO《2003年世界贸易报告》提供了与之佐证的说法:“南南贸易额从1990年的2190亿美元上升到2001年的6400亿美元,南南贸易在世界货物贸易中的比重则相应地由6.5%上升到10.7%,这代表近五十年来的历史最高点。”“南南贸易有三分之二多是在亚洲内部进行的。”“T. & D. Report 2004”中称:“目前,东亚有35%的出口是输往本地区的,而1985年这一比重仅为24%。区内贸易的大量增长部分原因是本地区特别是中国较高的进口需求”。同时还指出了另一部分原因:“中国在生产和装配阶段上成为主要基地对这样的贸易流向发生了巨大影响。”

  外贸总额的高速增长,反映了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广度和深度,产业内分工是当代国际分工的新模式,也是经济全球化的生产基础,从生产力的角度说,它具有进步性的一面。

  谁在制约贸易强国梦?

  日本依托贸易立国继而强国,而中国通过贸易强国依然是个梦。

  加工贸易是利用产业内分工这一新模式的有效途径,也是加速中国外贸持续增长的杠杆,目前它占中国出口约55%左右。

  但是,也正因为此种特性,导致了双刃剑效应:加工贸易促进了外贸高速增长,但同时又是制约中国外贸大而不强的主要因素之一。

  目前,中国基本上尚未完全从主要依靠扩大规模、增加数量的粗放型,转化为主要依靠提高质量、优化结构的集约型。记者在调研中发现,“结构性的矛盾”和“体制性的障碍”仍然是基本的制约性因素。

  对此,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崇泉近日对外公开承认说,中国已成为贸易大国,但还不是贸易强国。

  何为贸易强国,其标准是什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外经部副部长赵晋平给出的条件是:决定利益分配的一些关键因素掌握在自身手里,比如说在进口方面更多的是进口一些资源性的、低附加值的产品,通过这些产品来满足本国经济增长的需要,这是对要素分配的一种控制力或者是一种影响力。在出口方面,通过高附加值、深加工产品的出口来延长产业内的链条,把更多的附加值留在国内,这种对要素的配置和对利益分配控制的影响是反映贸易强国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我国外贸具体情况又是如何的呢?

  根据海关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655.4亿美元,增长50.2%,比同期中国总体出口增速高出14.8个百分点。但同期,传统大宗商品出口(包括服装、纺织品、鞋类等)继续保持良好增长势头,依然占出口额1103亿美元。

  而2004年中国进口初级产品(包括铁矿砂、原油、食用植物油、大豆等)1172.9亿美元。同期,工业制成品(包括电器及电子产品、机械设备、汽车、钢材等)进口4440.9亿美元。

  根据赵晋平给出的条件,进口而言,其工业制成品进口4440.9亿美元远高于进口初级产品1172.9亿美元,而出口方面,虽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速快于传统产品,但绝大多数是加工贸易。显然,“增产不增收”。

  中高技术部门和中低技术部门两大部门,近年来在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已占90%左右(据《中国经济年鉴2002》),而其中又有90%是加工贸易,迄今为止,中国加工贸易在整体上仍处于低科技、低附加值和劳动密集型阶段。目前,出口结构依然存在“三低”的缺陷,即一般贸易的比重低,国有企业的比重低,高科技密集度低。

  更主要的另一项重要指标是,从自身的贸易结构本身来说,包括出口商品程度,是处于世界的产业价值链的高端,也就是说商品中高附加值产品占的比重是比较高,不是通过简单加工的方式来扩大产品出口。

  恰恰相反,加工贸易在中国出口模式里,依然占主导地位。2004年中国加工贸易进出口5497.2亿美元,增长35.9%。其中加工贸易出口3279.9亿美元,增长35.7%;加工贸易进口2217.3亿美元,增长36.1%。加工贸易在外贸总额比例高达47.6%,约半壁江山。商务部研究院院长柴海涛对记者分析认为,从贸易形式上看,传统贸易的主导地位正逐渐被加工贸易所取代。

  不错,在当前中国外贸高速增长中,加工贸易起着不可替代的“杠杆”作用,但是,其价值链的三大主要环节(研发-加工制造与装配-市场营销)中,中国只在加工制造与装配环节占有一定的优势,而两端均处于弱势。跨国公司则一端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另一端拥有销售渠道,只将中间一段分包或转移至发展中国家进行,而分包出去的往往是低增值的加工环节,这样便形成了操控两端的封闭体系。中国加工贸易以往“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局面,至今虽已有所扭转,但基本上仍未突破上述的封闭体系。

  王林生分析,具体而言,制约加工贸易进一步发展的因素有技术和营销两个层次问题。从技术层次而言,中国加工贸易虽已越过了简单组装的初级阶段,开始走入加工生产阶段,并向价值链的上下游延伸,而且约有35%的企业从事中间投入品的生产,但总体上仍然处在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位置,大部分产品的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低,收益也很有限。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商务部有关专家合撰的课题报告称:从抽样调查的结果来看,在加工贸易企业中,有67%仍从事劳动密集型生产,从事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生产的分别为17%和8%,即只有25%的加工贸易企业属于资本/技术密集型。该报告在另一处又说:“从产品性质考察加工贸易的技术含量,结果表明中国加工贸易的生产和出口,大部分仍位于全球化生产经营链条的劳动密集型环节,技术含量不高,实现技术进步的企业比例尚不足半数,与中国以加工贸易的发展来推动技术进步的意愿显然有一定的距离。”

  而在华的外资加工贸易企业,其技术水平虽然较高,尤其是独资外企采用了相当先进的技术,但其外溢效应却不够理想,国有企业的科技潜力在加工贸易领域中远未发挥。

  外企大多以“进料加工”为主,采用母公司先进技术的外企更是如此,2001年占其出口加工贸易额85.8%。内资企业则以“来料加工”为主,2001年占其出口加工贸易额71.3%。可见外企加工贸易在华采购的设备和中间投入品(原材料和零配件)相当有限。

  据上述报告称:加工贸易的国内采购品中,初级产品占49.7%,劳动密集型中间品占40.9%,资本/技术密集型中间品仅占13.1%。另外又称:约48.6%的加工贸易企业在国内采购原料和零配件的比重低于25%,约60%的企业在国内参观设备的比重低于25%。

  再从营销渠道方面分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商务部课题报告称:在591家接受调查的企业中,其采用海外销售渠道的情况:(1)利用海外母公司销售渠道的占46.5%,(2)由提供“来料、来件、来样”的海外客户销售的占19.3%,(3)出口给海外生产商的占12.7%,(4)通过海外批发商出售的占31.6%,(5)直接卖给海外零售商的占12%,(6)通过中国外贸公司直接出口的占8.6%。在上述6种方式中,有些样本企业往往同时兼用两种以上的方式,故百分比数字相加结果大于100%。

  由此可以分析认为,采用(1)和(2)则营销渠道基本上操于外商之手;采用(4)和(5)则大部分利润会落入海外中间商之手;唯有采用(3)和(6)才可能自己掌握营销渠道和大部分利润,但这二者合计仅占21.3%。可见在营销方面,我方主动权较大的占1/5,而(1)和(4)二者合计共占78.1%,这意味着绝大部分营销渠道受控于外资企业,不仅利润流失,也使中国的加工贸易无法突破外资操控“两端”的封闭体系,难以进一步发挥更大的作用。

  如何解困:大而不强,必须求变

  那么,如何由一个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

  目前,中国在继续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发达国家已出现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结构转换,导致中国经济在旧二元经济尚未完全转换的情况下,又出现了新二元经济结构,即以成熟技术为基础的传统工业、农业和以创新科技为基础的新兴产业(包括高新技术制造业和高知识存量的服务业)并存的格局。

  在这种情况下,新型工业化战略是针对新二元结构提出的新发展战略。贸易战略如何适应新型工业化战略的发展需要,培养具有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的产品,培养具有自主开发能力的龙头企业和产业群,培养具有专业化分工和差别创新能力的企业,形成从低端向高端结构转换的新增长动力。

  赵晋平认为,要从解决具体问题这个角度来看,首先是加工贸易的问题。要想成为贸易强国,真正实现工业化或者是后工业化,包括信息化经济,提高我们的产业结构,加工贸易如何去延长加工链条,使得在国内的增值链有所延长,这是我们今后在制定贸易政策、经济政策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华晓红对于贸易大国如何转向贸易强国,则提出了一些可持续发展建议。她认为,首先是政府必须制定符合产业政策的贸易政策,“贸易大国与强国是相对概念:既有量的基础,也有质的指标。但是量与质的指标都是相对的,要实事求是,符合国情”。这点非常重要,比如台湾地区,发展高新技术如今存在的问题是,产业结构失衡,过度偏重高新技术,由于不掌握研发、知识产权,风险大,极易受国际经济波动影响;高失业率;税收持续下降;经援设备进口300亿美元,出口小于进口,因此“我们应以台湾地区为戒”。

  首先,政府保持总体贸易动态平衡,不必刻意追求贸易目标。制定符合国情的贸易政策,实事求是:继续鼓励比较优势传统产业,由市场调节,鼓励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政府提高服务职能;日本利用“收入弹性标准”和“比较技术进步标准”确定具有“动态比较优势”的出口产业,包括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实现了贸易立国。“政府的作用在于创造开放、公平的市场环境,而不是‘优惠’、‘人为扶持’。”

  其二,从服务贸易中创造增长点。2003年1020亿美元,进口增速高于出口,逆差86亿。2004年上半年逆差59亿美元,出口增速37%。2003年世界服务贸易17630亿美元,中国占5.8%。

  其三,改善出口商品结构:出口国际上增长较快的产业产品。

  其四,产业升级:贸易强国的背后是产业实力。实行国际规则允许的鼓励产业的目的,实行关税配额等双重税率制度;

  其五,对本国产业尚处于幼稚期的消费性产品(如汽车、半导体)的进口,则在一定时期内采取高关税税率的限制措施。直至这些产业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后,才开放市场。这种进口模式使日本成为既高度依赖进口,又持有巨额贸易顺差的国家。同时,鼓励企业海外投资,如铁矿、石油,开拓海外市场。

  “特别提出国家要重视进口,制定进口战略,并且要积极推进区域经济合作。”华晓红最后强调。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贸易强国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春运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2005年CCTV春节晚会
CBA全明星赛球迷投票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北京2月新推楼盘一览
新春购房打折信息
《汉武大帝》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