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战略对话方能避免战略对抗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31日 14:08 中国经营报

  作者:刘军红编辑:杨磊

  日前,中日双方关于“东海油气田”的谈判悄然休会,表现出“事务级谈判的冷静”,也反映了双方都不愿使当前中日关系的“微妙”进一步“微妙化”。事实上,此次谈判很清晰地反映出日本“维护海洋权利”的意思。日本外务省亚太局长薮中三十二10月24日下午一抵达北京就对日方记者团表示,“事关日本的海洋权益,要明确日方的立场”。此前,
7月19日,日本经济产业大臣中川昭一接受《产经新闻》采访时更明确表示,欲借机重新划定中日专署经济海域中界线。

  尽管双方出发点不尽一致,但仍表示“择期再谈”,希望“东海谈判”能推动中日关系走向注重“对话与协调”的现实道路。事实上,中日关系之所以出现当前的微妙,与双方的“对话与协调不畅”有密切关系。特别是冷战结束后,影响中日关系的因素多元化、复杂化,客观上要求中日双方建立定期的或不定期的协调机制,力求“事先协调”,避免“事后弥补”。

  冷战结束后,特别进入新世纪,世界整体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迫使中日两国重新安排各自的国家发展战略。这样,中日关系的外部环境与内生矛盾同时变化,使影响中日关系的基本变量多元化、复杂化。而问题在于,在这一变化过程中,中日关系的基本模式并未更新、升级,中日之间的战略对话、政策协调机制未能确立。可以说中日关系的模式没能跟上时代的变化。这样,尽管世界变化了,可是两国在制定政策上依然各行其是,结果,在世界战略、地区战略、对外经济战略乃至具体领域的政策上,中日之间的交叉、碰撞不断,直接影响了中日关系的顺利发展。同时,在处理战略碰撞的具体政策上,中日之间因没有确立起“日常性的战略对话与协调机制”,往往选择“就事论事”、忽略战略的“对策逻辑”,致使中日间矛盾更趋复杂。

  从具体摩擦上看,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日本一方面煽动“中国威胁论”,在舆论上干扰中国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加紧与东盟谈判FTA,试图通过主导东亚自由贸易圈,遏制中国对东亚的经济辐射。近几年,日本连续削减对华ODA,而增加对东盟开发援助;2001年6月对我三项农产品实施进口限制等,不仅带有遏制中国经济的背景,而且使中日贸易数次发生摩擦,严重损伤了中日关系的基础。

  在人民币问题上,日本走得更远。2001年春,日本的政府官员就开始宣扬人民币低估,应该升值,其目的之一就是试图以此遏制世界对华投资。但因没有得到中方回应,日本采取了单方干预日元汇率,任日元贬值的对策。结果,一年内日元贬值近20%,不仅影响了中国对日贸易,也严重损伤了东亚各国经济。

  这种在不同层面所表现的摩擦与对立,不仅反映出影响中日关系的领域增多,因素复杂,同时更反映出运作两国关系的基本模式落后于时代。全球大竞争时代的典型特征就是“竞争与合作并存”。中日两国同居亚洲,在激烈变化的时代,竞争难免,但这种竞争更需要彼此真诚合作,在竞争中共存,在合作中繁荣。

  当前,“和平发展”是中国现阶段的战略关键词,而“回归亚洲”则是日本的战略选择。如何协调两国的这对战略关系,关乎中日关系能否健康发展,而且关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1999年,WTO西雅图部长会议不欢而散,世界多边自由贸易谈判陷入僵局,成为促使日本回归亚洲,推动地区合作的重要推动力。与此同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经济全面融入世界市场,也需要加快与周边地区经济合作,共同分担对外风险。2001年,中日先后决定与东盟谈判自由贸易协定,两国的地区合作战略再一次“碰撞”。

  眼下,日本虽与新加坡签订了“一揽子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但“日新模式”很难在东亚地区贯彻。特别是,近期APEC提出建立“亚太自由贸易圈”倡议,日本已无法回避中日战略对话。

  中日战略对话也同样是中国和平发展的现实选择。现在,中国已是日本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其意义不可低估。同时,日本对华投资不仅带动了我国产业的升级,也具有稳定就业的现实意义。这些事实表明,中日之间具有现实的合作基础,更有现实的对话可能。特别是,面对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后的“新开放”,更需要展开中日战略对话,以化解矛盾,寻求合作,共同营造地区发展环境。

  (作者单位: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日本研究所)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Twins
友谊第一乱世佳人
维他小子
多吃水果海底世界
有声有色
夏日狂哗依依不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