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杭州12月18日电 (记者吴克强 潘海平)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城乡二元分割的中国,开始探索破解原有格局、全面推动社会跨越式进步的方式。
农村城市化成为必然的选择。当多数地方城市化进程刚刚起步,浙江省义乌市却已生动而实在地让人们感受到,城市化作为一种全新资源配置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神奇魅力。目前,义乌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26.7平方公里,人口36万,城市化水平达到45%。城市化成为现 代化建设有力的推进器。
“城市的传奇”赛过了“市场的神话”
如果在几年前,你问义乌人,义乌有今天靠的是什么?答案会是:“市场”!如今问同样的问题,许多人会告诉你:“城市”。
从二十多年前的几十个露天买卖摊位,到如今蜚声海内外的“中国小商品城”,义乌人已把一个小商品集市办成了“卖天下货、买天下货”的“华夏第一市”。每天客流量达20万人次,商品通达全国200多个城市,而且出口到世界五大洲的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去年“中国小商品城”的成交额达到200亿元。
据统计,义乌全市本地常住人口只有66万,而现在登记在册外来务工经商暂住人口就达40多万。全国有4000多家知名企业在义乌设立了总经销、总代理和直销公司。境外企业在义乌设立的贸易机构有200多家,常驻义乌采购商品的外商达2000多人。
庞大的物流和人流让原本不过区区两、三万人的义乌小县城--绸城镇拥挤不堪。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义乌提出了“兴商建市”的发展思路。近年来,义乌市委、市政府把城市化列为现代化建设的三大战略重点之一,作为推进义乌发展再上新台阶的突破口,确定了把义乌建设成为50万以上人口大城市和现代化商贸名城的宏伟目标,并提出了城市化的阶段性目标,即到2005年,建成中心城区50万以上人口,建成区5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城市。在浙江省城镇发展体系中,义乌与绍兴、嘉兴、湖州等一些地级市一起被确定为浙江省二级经济中心城市。
打破“双输”缔造“双赢”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国内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城乡二元分割格局。随着时代的发展,二元分割造成了“双输”的局面:一方面,大量剩余人口滞留农村,使农村人资矛盾日益突出,劳动生产率停滞不前,农业现代化难以实现,农民增收困难;另一方面,城市无法良好地发挥要素集聚和优惠配置的功能,工业化进程进展缓慢。城市化,正是对原有格局进行了有效的调整,取得城市和农村的“双赢”,成为最有效的经济社会推进方式。
由于义乌城市的飞速扩大,功能日趋完善。工业化所需要的资金、市场、信息等要素迅速集聚,使义乌成为服装、针织、饰品、彩印、拉链等多个工业行业的发展宝地。原本工业比较薄弱的义乌,工业化进程突飞猛进。
今年,预计义乌全市工业总产值将达到300亿元,比3年前增长55%。义乌正实施“发展、壮大、集聚、提升”的8字战略,规划并启动建设了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5个现代工业园区和6个特色工业小区,规划总面积60平方公里,已经和正在开发建设的面积达20平方公里。目前进区工业企业已达530多家,企业总投资40多亿元,去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0亿元,预计3年后这些园区可形成年工业产值300亿元以上的规模。
一个不临大江不靠海的县级市,能够如此神奇地迈出工业化步伐,并在全国甚至全世界范围调整多个工业行业的布局,让人们清晰地看到了城市化机制的魔力。
城市化、工业化以及它们联动所带来的第三产业等均造就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这给人多地少的义乌农村,带来了极大解放。
仅今年上半年,义乌市就共举办30多次农村劳动力转移洽谈会,有8200多位农民从田头走进企业成为“上班族”。义乌市31.6万农村劳动力中,已有22万人转向二、三产业。据调查,义乌市今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2942.37元,全年农民人均收入有望接近6000元。
专家指出,义乌农民收入高涨的奥秘就是城市化效应。半数以上的农民赚到高收入不说,还成为农产品的就近消费者,而留在地里的农民不仅人均实际资源占有几乎增加了一倍,而且还不愁销路,光种田就收入不菲。
不仅如此,城市化和工业化还为农业的集约发展提供了资金和资源支持。义乌不少经商、办厂能人在率先完成原始积累后,把目光投向了农业开发。目前全市已有70多名工商大户投资开发荒山、荒地、荒滩等1.2万多亩。昔日被称为义乌“北大荒”的城北农业经济开发区,通过土地改良和人工园林绿化,抬头见绿树,俯首是碧波,处处鸟语花香,四季果蔬果青,今年3月被水利部和财政部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小流域。
此外,城市化作为一种经济机制,其最大的魅力还在于,城市的发展,推动了工业、三产的发展,而工业和三产的发展又反过来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发展。
文明新家园焕然义乌人
城市是一种资源配置的载体,但更是全新生活方式的缔造者。
老一辈的义乌人都知道,过去的义乌城垃圾遍地,污水横流,而现在义乌已是省级“卫生城市”。目前,城区建成了日处理能力2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开辟了13公里的义乌江滨绿化长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2平方米,
走在义乌的大街上,见到的都是行色匆匆、忙着经营和上班的人。过去许多人在聊天、打牌、搓麻将中消磨时光,习惯于得过且过。如今城镇生活节奏的加快,使过去安于现状的人坐不住了。他们想方设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重新寻找自己的位置。
发展意识使学习成为需要。每当夜幕降临,在义乌城乡忙碌了一天的人们,纷纷来到各个学校或培训点,学习法律、管理、电脑、英语知识和务工基本技能。城区和集镇的30多所中小学校在节假日和晚上时间,为各种市民培训班所利用。义乌投资1亿多元建起了教育科技网,实现教育系统资源和市民的共享共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有18万人参加各种业余培训。
义乌市委认为,过去的发展,靠的是艰苦奋斗、闯荡市场的义乌人;今后的发展,更要靠高素质的义乌人。为此,义乌努力构建学习型城市,出台了引进国内外优秀高级人才、加强企业管理人员培训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决定在5年内投入5000多万元,对全市经商者、企业管理人员和农村劳动力全面进行免费培训,受训人数将达60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达3万人次。
在义乌献荣工艺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孙金荣的办公室里,《实用商业英语》、《英语会话指南》等书籍、磁带摆放了满满一橱柜。这位原先与外商打交道只能靠手势、计算器的人,通过自学、培训,已能说一口较为流利的英语。彩条、圣诞树等饰品由此打开了欧美40多个国家的大门。
在互联网进入中国不久,义乌人已意识到只有拥有信息这一耳目,才能把致富的触角伸向每一个角落,并在全国率先开通了县级市因特网点。如今“商城信息”、“中华商埠”等五大商务网站让义乌与世界联为一体。目前,平均每天有1万多人次点击“中华商埠”网站,已接订单2800多笔,协议成交额达到3000万元。
义乌商人告别“拨浪鼓”走进“鼠标”时代。今年义乌全市GDP可望突破130亿元;预计全年财政总量将突破12亿元,实现3年翻一番。(完)
新浪闪烁短信,闪亮登场,传情无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