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骏:和绿色科技相关的潜在投资领域分析

马骏:和绿色科技相关的潜在投资领域分析
2020年08月04日 15:27 新浪财经综合

  来源:国融绿创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环境污染和碳排放的根源主要在于经济所面临的三大结构问题:污染型的产业结构、污染型的能源结构、污染型的交通结构。如果仅仅运用传统的技术,往往不能让绿色产品和绿色服务成本有充足的下降幅度,从而不能使这些产品和服务获得长期的竞争力。为了让绿色金融的发展有自我可持续性,我们必须要推动绿色科技的发展,通过科技的发展让更多绿色产品和服务的成本变得更低,让它们更加有竞争力。而绿色科技的发展需要通过投资,尤其是PE/VC领域的投资来推动。

  让更多资本进入绿色产业

  2013年我写了一本书《PM2.5减排的经济政策》,其中引用了一张图,是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卫星数据计算出的各个国家空气污染指数,也就是PM2.5;图中显示,空气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包括中国、印度、中亚、北非等,绝大部分是发展中国家。书中引用的另一张图是世界主要城市PM2.5年均值的比较图,最高的是印度新德里,第二是中国石家庄;北京排在第六位,当时年均值为90微克/立方米,当然现在已经降了很多,得益于最近四、五年非常多而且有成效的减排工作。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的空气质量安全标准是25微克/立方米,北京2013年年均值超过了WHO标准好几倍。图中显示,发达国家城市的PM2.5水平比较低,都在20微克/立方米以下,最低的是澳大利亚的悉尼,只有8微克/立方米。

  污染导致的后果是什么呢?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2012)显示,全球每年有1200万人因为污染而过早死亡。另外一项研究(GAHP2019)是对因污染而过早死亡的人数,按照国别做了分类测算,结果是印度每年有200多万人因污染致死,中国是180多万人。北京大学的陈玉宇教授和清华大学的李宏彬教授在2013年的一项研究中指出,淮河以北的居民因为燃煤导致的空气污染,人均寿命预期缩短5.5年。

  原环保部2009年的数据显示,当时中国污染超标水源占比75%,全国耕地面积中19%以上污染超标。

  这些污染导致了什么样的经济成本?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2007)指出,中国各类污染,包括水污染、空气污染和土壤污染,全部加起来的经济成本高达GDP的10%。10多年前中国GDP增长速度接近10%,但如果去除污染带来的损失,绿色GDP的增速就可能是零。

  除了污染之外,环境还面临其他一系列的挑战,比如沙漠化。其实全世界约30%的(陆地)面积都已经沙漠化了,而且沙漠化的面积还在不断扩大;与之相关的是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很多动物都因为没有生存条件而死亡。

  除了这些环境挑战之外,我们面临的一个更大挑战,也可能是本世纪人类将面临的最大危机,就是碳排放导致的气候变化。英国学者用一些方法来估算过去几十万年中每年的碳排放情况,表明最近一百年来全球碳排放大幅度上升。由于碳排放上升导致全球气温上升,比如接近北极地区已经上升了4度,有的地方2~3度,有的地方0.5~2度,平均下来,全球在过去一百年里已经上升了1度左右,而且这个趋势还在不断加强。导致气温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能耗上升,所谓能耗主要是指燃烧了大量的煤炭和石油。过去一百年中,全球能耗上升了20倍,这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

  气候变化又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科学家预测,如果气候变化的趋势不改变,全球一大半的地方就会出现严重干旱,严重的干旱又会导致很多物种灭绝,有些科学家甚至预测50%的物种将会由于干旱和其他原因灭绝。

  海平面上升是另一个非常大的挑战。现在北极的格陵兰岛每秒钟就有一万吨的冰在融化。如果全球气候变化趋势不变,北极南极的冰山就会化掉,很多科学家都预测海平面在21世纪将会上升几米,从而导致全球沿海地区的几亿人甚至10亿人无家可归,成为难民。气候变化如果得不到控制,所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可能会使京津冀地区和长三角地区很多沿海城市被淹没。

  除了干旱和海平面上升之外,气候变化还会导致飓风、台风和水灾等自然灾害的频率和强度的大幅上升。科学家预测了今后80年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的水灾受害人数,目前每年有大概2000万人受害,到了2050年估计会翻5倍,受害人数可能会达到一亿人。

  这么多的污染和碳排放,其根源在什么地方?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主要源于经济所面临的三大结构问题:污染型的产业结构、污染型的能源结构、污染型的交通结构。以中国的数据为例:中国的重工业占经济比重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是最高的,而重工业单位产出导致的空气污染和碳排放是服务业的九倍。中国的能源结构中煤炭占能源消费比重约60%,是全球最高的国家之一;而清洁能源占比只有20%,清洁能源占比是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给定同样的当量,燃煤产生的空气污染和碳排放是清洁能源的10倍。交通结构方面,中国有将近700个城市,虽然在大城市,比如北京和上海,地铁的使用频率是很高的,但还有绝大多数的中小城市很少有地铁。平均来看,中国城市居民地铁出行的比例只有10%左右,而发达国家大城市的地铁出行比例高达70%。给定同样的运输量,私家车产生的空气污染和碳排放是地铁的10倍。

  这三个例子告诉我们,高排放跟这三个结构是高度相关的。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改变这三大结构——产业结构清洁化、能源结构清洁化、交通运输结构清洁化。谁来推动这些结构性的变化呢?我认为主要是投资结构的变化。微观经济学讲,产出是由投入来决定的,投入包括资本的投入、土地的投入、人力的投入和科技的投入,等等。如果资本投向一个产业,就可以带动其他要素都投向这个产业。如果能够引导资本投向更加绿色的产业、能源和交通模式,整个经济就会变得更加绿色。

  这就得出一个结论,一定要改变过去过度投资于污染型产业、过少投资在绿色产业的投资结构。这个投资结构的改变需要靠金融来发挥主导作用。我们在四、五年前曾经做过估算,中国每年需要约四万亿人民币的绿色投资,覆盖环保、节能、清洁能源、清洁交通和绿色建筑等领域。但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只能承担10%左右的绿色投资,其余90%的绿色投资必须依靠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如何进入绿色产业呢?这需要依靠金融体系,包括银行、基金、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来引导这些资金进入绿色行业,这也是为什么要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主要原因。

  我们也做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到底需要多少绿色投资的估算:仅低碳项目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所需要的融资额就达到了一万亿美元,如果把其他和碳减排不太相关的一些绿色项目放进去,可能会达到2万亿美元。其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中国的情况基本相同,10%甚至不到10%的绿色投资可以由政府提供,90%甚至90%以上需要民间社会资本,因此金融体系必须要承担起动员绿色投资的责任。

  在2014、2015年讨论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时候,我们就提出这个体系必须要达到三个目标:

  第一,要提高绿色项目的投资回报率与融资可获得性。一些绿色项目虽然有环境效益,但是回报率不太高,私营部门不愿意投资。我们要想各种各样的办法,把回报率提高到私营资本可以接受的水平。

  第二,降低污染型项目投资回报率和融资可获得性。说得直白一点,就是要使污染型项目融资难、融资贵。

  第三,强化企业和消费者的绿色偏好。仅政府有绿色偏好是不够的,应该让企业和全社会消费者都有绿色偏好,都愿意购买绿色的产品和服务,这样绿色投资者的回报率也会相应提高。

  绿色投资新领域

  传统绿色金融业务,主要是大银行为绿色基础设施项目提供融资,包括污水、固废、新能源、地铁、轻轨等等,项目规模大,风险不大,因为这些项目用的都是传统成熟的技术。

  但我们面临一个更大的挑战是,如果仅仅运用传统的技术,往往不能让绿色产品和绿色服务成本有充足的下降幅度,从而不能使这些产品和服务获得长期的竞争力。比如目前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许多节能产品和有机农产品成本和售价还是高于非绿的产品。政府可能需要不断地给这些没有竞争力的绿色产品和服务提供补贴,而政府的资金也是有限的。为了让绿色金融的发展有自我可持续性,我们必须要推动绿色科技的发展,通过科技的发展让更多绿色产品和服务的成本变得更低,让它们更加有竞争力。而绿色科技的发展需要通过投资,尤其是PE/VC领域的投资来推动。

  那么,有哪些和绿色科技相关的潜在投资领域?

  第一,垂直农场。采用封闭式大棚来进行高效农业生产,解决生态有机农业成本过高的问题。大棚里用的空气和水都达到高的清洁标准,不用土壤,而是用营养液栽培,可以确保种出来的农产品真正达到有机标准。但怎样保证成本下降?首先,种植是多层的,可以做到10层以上,也就是说,单位面积的产量是传统农业的10倍以上;同时,因为是封闭环境,可以保持温度恒定,比如用光伏发电让整个农场恒定在最适合农产品生长的温度上,一年可以多季生产,这样同一面积上的产量又会提高好几倍。因此,在欧洲、新加坡和美国已经建成的垂直农场中,已经实现单位面积产量比传统农业高25倍,未来可能会更高。所以说,完全有可能做到既生产有机农产品,又是低成本的、比传统农业更加便宜的未来新型农业工厂。

  第二,人造肉。以大豆和其他植物为基础原材料生产人造牛肉、鸡肉、猪肉等,这在技术上已经可行,而且口感和真的肉是非常接近的。人造肉领域为什么有很大前景呢?有两点:一是女士们会喜欢,吃人造肉不容易发胖;二是可以降低碳排放。根据德国科学家的测算,肉食者造成的碳排放是素食者的两倍,所以它也是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贡献的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

  第三,氢能汽车。氢能本身是储能技术,也是清洁能源。氢燃烧以后产生水,完全没有碳排放,也不会污染空气,未来很可能成为替代传统能源的非常重要的一种新能源。日本投入多年试验氢能汽车,据说在不久的将来,日本氢能汽车成本将与普通汽车持平。有专家预测,2025年北京的路面上就可能会有10万辆氢能汽车。

  第四,绿色建筑。有的绿色建筑靠设计、材料、设备和植被等新方法,可以做到完全不使用空调。绿色建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碳排放,因为建筑物是全球40%的能耗和碳排放的来源。未来10年,预计中国绝大部分新建筑都必须是节能、节水的绿色建筑。国外一个案例中的节水建筑可以节约80%的用水,很多水都可以循环利用。未来,不仅建筑本身需要绿色化,还会带来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变化,比如建筑设计师需要具备设计绿色建筑的能力,建筑过程将转变为装配式,建材必须是环保的,建筑垃圾需要循环使用,建筑物内使用的冰箱、空调等必须是节能的,建筑物用的电应该是清洁的,与建筑物相关的金融服务也需要绿色化,即要开发绿色按揭贷款和绿色建筑保险等金产品。

  第五,塑料循环使用。除困扰着人类的三大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外,第四大污染就是塑料污染。在欧洲、新加坡和美国的塑料循环领域已经出现很多科技创新。例如,把废旧塑料压制成各种各样的新塑料制品,未来绝大部分塑料制品有望通过循环使用来制造,可以解决由塑料引起的第四大污染。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樊文佳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8-05 冠盛股份 605088 15.57
  • 08-05 博睿数据 688229 65.82
  • 08-05 复洁环保 688335 46.22
  • 08-04 美畅股份 300861 43.76
  • 08-04 锋尚文化 300860 138.02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