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3日 中国 北京 由长江商学院主办的长江大讲堂“公益事业的创新与实践”在长江北京校区举办。长江商学院邀请到美国全球联合之路主席兼德勤会计事务所首席执行官邵思博(Barry Salzberg)先生,与长江商学院副院长战略学副教授滕斌圣,以及长江校友北京师范大学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嫣然天使基金创始人李亚鹏、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主持人兼伟鸿高端教育基金(简称鸿基金)创办人陈伟鸿,同台对话公益的创新与实践,围绕中国公益事业的创新变革以及可持续发展进行深度探讨。
深度探讨,启迪中国慈善事业可持续发展
在筹备本次大讲堂期间,四川雅安遭遇强震。地震发生后,抗震救灾、慈善捐助纷纷展开,社会爱心不断向灾区汇聚,长江商学院及其校友也在第一时间积极行动,组织捐款、救灾物资、药品和志愿服务等多种援助。同时,举办本次活动,希望从学术角度,积极发挥商学院价值,让实践经验丰富的公益领域专家学者、行业领袖共聚一堂,共议中国公益事业发展的现状与未来,为中国公益慈善事业良性、健康、可持续发展献言献策,帮助中国慈善事业迈向专业化、科学化、多元化的良性发展轨道。
“我们有着慈善改变中国的美好愿望,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到公益当中,去传递正能量”,在本次长江大讲堂上,长江商学院副院长、战略学副教授滕斌圣在致辞中表示,长江商学院本身就是李嘉诚基金会捐赠的一个公益项目,有着与生俱来的公益基因,因此对公益有着高度的认同和投入。10多年来,秉持“善其身、济天下”的情怀和使命感,长江商学院及各期学员不仅持续开展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公益项目,而且,在授业解惑的同时,积极特别注重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打造,致力于培养一批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中国企业家,由此长江商学院也是唯一一家把公益学时纳入教学体系的商学院,所有EMBA学生必须完成48小时的公益学时才能毕业。而举办此次公益大讲堂,正是希望充分发挥商学院的价值和效能,从学术思想角度多层次、多维度的为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智慧、启迪未来。
专业与多元化,慈善事业未来发展趋势
“专业的人应该做专业的事,只有如此,才能释放更大的价值和作用”,美国全球联合之路主席兼德勤会计事务所首席执行官邵思博在本次长江大讲堂上发言时,依托全球视野和成功的国际慈善经验发表自己的观点,他指出,专业化将是未来慈善事业的发展趋势,德勤向非营利性组织提供的“技能募捐”即是如此,通过贡献自己的专业技能或技术资源,将在社区服务、救灾减灾中发挥积极和建设性的作用。而作为长江学院的合作伙伴,全球联合之路的上述观念与长江商学院不谋而合。但同时他也认为,面对全球范围内的社会化发展大挑战,非营利性组织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因此,公司慈善在公益事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样,公益也会成为企业重要的创新平台,并能推动企业在创新、人力资源等方面实施更好的变革与发展。
针对中国慈善事业该如何良性、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与会嘉宾在主题对话中进行深度讨论。“中国的社会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这就需要慈善要素全面深度的介入”,王振耀在发言时认为,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更迭,慈善领域的多元化时代已经来临,各类民间机构、大众公益正在迅速崛起和蔓延,例如此次雅安地震,多个民间公益组织的高效、迅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陈伟鸿则认为,公益慈善本质就是一个聚合平台,集合来自企业、团体、个人、包括媒体的力量;同时慈善也不仅限于资金,还可以捐助自己的智力、技术、经验和时间,“慈善只需要从点滴做起、脚踏实地的做好每一件事情,只要怀有慈善之心,就能开出慈善之花”。李亚鹏也认为,中国的公益慈善组织,势必将迈向专业化发展道路,从市场化、制度化,以及通过现代管理等方式,走向更加成熟的发展轨道。
此外,由于雅安灾情牵动人心,本次大讲堂还重点探讨“不同角色的机构与个人如何参与到抗震救灾、如何科学合理的组织救灾、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的探讨”等话题,理性深度思考,为慈善组织和社会团体在此后的抗灾减灾、灾后重建方面提供新维度、新视角。与会嘉宾一致认为,从汶川地震开始,“有序”这两个字一直在拷问着每一个慈善组织和个人,因此,在遇到突发事件中,公众要适度安放自己的热情,科学的组织、有序的救援,才是真正的重点。
助力公益发展,期盼行动英雄
从市场化到专业化,从发展创新到多元化,在此次沙龙上,行业嘉宾从行业经验、国际视角深度解读公益慈善事业的创新变革与良性发展,从学术层面推动中国公益慈善事业跨越沟壑,走向更加多元、成熟的发展模式。同时,也将再次引发社会公众在公益事业中的角色思考和使命担当——如李嘉诚先生在长江商学院10周年上的演讲一样,做行动英雄,有能力的人要高声回应社会,共创美好的世界。
也正是秉持这样的思想,在2008年汶川地震,长江学员和员工捐款4.3亿,占中国企业捐款7%。在刚刚发生的雅安地震中,长江校友和长江公益基金积极响应,截止4月22日20点,捐助金额已达到4506万元,并且总额还在持续快速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