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合作,为何“加速回暖”?

中日韩合作,为何“加速回暖”?
2025年03月26日 11:31 中国新闻周刊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当地时间3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在东京同日本外相岩屋毅、韩国外长赵兑烈共同出席第11次中日韩外长会。在国际形势动荡加剧的背景下,此次会议不仅释放出三国合作加速回暖的明确信号,更凸显出东亚国家在大变局中寻求团结自强、筑牢区域“防波堤”的战略选择。

3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在东京出席第11次中日韩外长会后同日本外相岩屋毅(中)、韩国外长赵兑烈(右)共同会见记者。图/IC

如果说去年5月中日韩领导人会议时隔4年多召开,标志着中日韩合作的“艰难重启”,那么这次中日韩外长会的举行,则显示三国合作正在“加速回暖”。这次会议肩负着两大任务,一是为今年的中日韩合作“定基调”“做规划”,二是为三国领导人会议作准备。三国外长重申了去年三国领导人会议的共识,一致同意要继续落实2019年发表的《中日韩合作未来十年展望》文件,推动经贸、人文、可持续发展、科技、公共卫生、救灾等“六大关键领域”合作,三方就年内在日本举行第十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达成共识。

在外界关注的议题上,三国外长重申将推动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并确认要办好中日韩文化交流年,努力实现2030年4000万人次人员往来目标,夯实三国合作的民意基础。三方还提及坚持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推动经济全球化向更加普惠包容方向发展。

回顾历史,东亚区域合作素有“危机驱动”的特点。中日韩合作是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的寒流中开启,三国领导人会议机制则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应运而生。当前,国际形势似乎又一次来到了“危急时刻”。特朗普政府上台后,挥舞关税“大棒”,大肆推行保护主义政策,严重冲击国际经贸秩序。中日韩三国经济总量约占全球的24%,货物贸易在全球占比近20%,同为高度依赖国际贸易的外向型经济体,面对保护主义逆流,有着共同的危机意识。日本《朝日新闻》发表社论指出:“乌克兰和中东战事延宕,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危及世界自由贸易体系。面对国际秩序大动荡时代,日中韩三国有必要切实深化合作。”路透社的报道则直接以“三国外长在地缘政治的‘历史转折点’会晤”为题。

不过,应该看到,三国合作的回暖更多来自内生动力。中日韩互为近邻和主要经贸伙伴,利益深度交融,2024年三国经贸额超过7000亿美元,人员往来近2500万,彼此关系的重要性如何强调都不为过。长期以来,尽管三国关系深受历史问题和领土争端的困扰,双边关系波折不断,但中日韩合作实现了长足发展,已经形成由21个部长级会议、70个对话交流机制和一个常设秘书处构成的多层级、宽领域、高水平合作架构,成为东亚地区机制化程度最高的政府间多边合作平台之一。

从此次外长会后的反应看,日韩舆论总体评价较为积极正面,但日韩一些保守派媒体在评论中直指中国可能借机在韩美、日美同盟间“打楔子”。显然,日韩尚未摆脱在中美之间如何抉择的战略彷徨。

展望未来,中日韩合作要行稳致远,仍需要下大力气解决政治互信不足、民意感情脆弱、合作动能减弱这三大挑战。首先,三方要维护好年度领导人会议机制,为各层级各领域交流合作发挥政治引领作用,同时应加强危机管控,确保出现分歧摩擦时能够及时沟通、冷静处理。其次,三方要完善经贸合作的制度化保障,争取早日建成高水平的中日韩自贸区,提升贸易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并通过产供链合作,稳定经贸基本盘,通过深挖合作潜力,做大合作蛋糕,强化利益纽带。再次,三方要通过扩大教育、旅游、地方、媒体、智库等各领域交流,增进民众间的相互理解和友好感情,逐步扭转彼此“近而不亲”的局面。

在2023年11月举行的上一次中日韩外长会上,王毅曾用三个关键词为中日韩合作进行了“新定调”:要当好东亚合作的“领头羊”,维护地区和平安全的“稳定器”,解决热点问题的“减压阀”。这正可谓是三国合作的“初心与使命”。站在新起点上的中日韩合作方兴未艾,选择相互信任,大胆携手前行,方为符合各自利益的明智选择。 

(作者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发于2025.3.31总第1181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杂志标题:中日韩合作“加速回暖”

作者:项昊宇

编辑:徐方清

运营编辑:肖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