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大药房该向京东美团“抄作业”了

国大药房该向京东美团“抄作业”了
2025年03月17日 19:10 源媒汇

来源:源媒汇

作者 | 胡青木

编辑 | 苏淮

广州珠江新城远洋大厦商圈,玻璃幕墙映着夕阳余晖,又有一家药店的招牌在暮色中亮起。

开业花篮层层叠叠,甚至挡住了隔壁兰州拉面的侧门。而在这方圆不到200米的范围内,药店数量已悄然增至4家。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药店总数突破70万家,同比净增约3.5万家。在部分地段,药店甚至比便利店还密集。

但与行业门店总数量不断增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药房行业的利润总额却在下滑,大多数企业甚至出现了负增长。目前已披露了2024年预报的5家上市药房企业中,扣非净利润均出现了约50%的下降。

其中,即便是背靠国药集团这棵央企大树的国药一致,也没能躲过行业的整体下行。

国药一致在2024年预报中提到,公司零售板块(即国大药房)的经营业绩较预期存在较大差距,并将计提8.76亿-10.7亿元的商誉及无形资产减值。这一数字,直接暴露了其历史并购中的估值泡沫。

作为中国连锁药店的初代霸主,国大药房的发展轨迹,成为行业告别野蛮生长时代的典型样本。

高速扩张后遗症显露

1998年北京翠微店的设立,拉开了国药系在零售行业探索的序幕。历经上海国大成立、总部南迁、六大区域直营网络形成后,2010年国大药房启动全国化战略,开启狂飙突进。

2015年借集团重组剥离工业板块后,国大药房加速向分销零售转型;2020年斥资18.6亿元收购成大方圆等4家区域连锁,国大药房新增门店超1500家;2022年2.52亿元并购西双版纳迪升药业,国大药房云南门店数突破200家。

这场持续多年的并购盛宴,让国大药房的门店数量,从2010年的不足千家暴增至2023年的10516家,直营占比超80%,覆盖20省市。天眼查显示,国大药房目前控制的存续企业高达89个。

然而,快速扩张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由于国大药房的收购标的多为地方国企或家族企业,因此估值普遍高于市场平均水平。2019年收购浦东药材时估值高达16倍,而标的年净利润仅千万级别;2020年斥资18.6亿元收购亏损标的成大方圆,评估增值率超200%,单店成本为123万元。而同期一心堂单店收购成本仅80万元。

在一系列溢价收购动作下,国药一致的商誉,从2015年时的8000万元飙升至2023年的27.47亿元,占净资产比例达15.77%。

国大药房的收购行为,是在资本驱动扩张逻辑与政策红利期乐观预期下进行的,但标的后续的真实盈利能力,却与收购时的高估值存在差距。

2024年上半年,国大药房的客单价降至96元,同比减少3元。布局最广的北部区域直营门店,日均平效由51元/平方米降至48元/平方米,华东和华南地区分别下降至52元/平方米、62元/平方米。尽管拥有30余个物流中心和全国冷链网络,但单店日均销售额不足2000元,低于行业平均,门店经营效率有待提升。

线上业务发展相对滞后,自营平台用户数量较少,国大药房与同行的差距不小。

国药一致在2024年半年报中提到,在积极推进互联网+医药的线上线下互通。此外,国大药房也在建立“新零售”团队,对线上线下融合进行专业管理。也就是说,国大药房的互联网渠道还处于搭建阶段,而同期益丰药房的线上销售额已经突破10亿元了。

真实盈利能力与预期存在差距,前期并购的子公司开始出现一些问题。

2024年末,国药一致启动安徽国大、山东成大方圆及国药控股国致药房连锁(河源)三家子公司的破产清算程序。到了2025年2月,国药一致再度发布公告,吉林成大药房因资不抵债进入破产清算,天津国大连续两年亏损近1300万元启动破产清算。

旗下药店盈利能力减弱,于是就出现了前文提到的国药一致2024年全年计提商誉及无形资产减值最高近11亿元的预告。

国大药房二十余年的并购史,犹如一部行业狂飙突进的纪录片。从华北、东北老工业基地到珠三角黄金商圈,从国企改制潮中的资产腾挪到资本牛市里的估值狂欢,国大药房用百亿资产堆出的门店网络,最终露出裂痕。

路边的药店越开越多,为何国药一致却开始出现商誉减值问题?

平台抢食,蛋糕越来越小

2024年,随着全国范围内门诊统筹政策的全面落地,医药零售行业发生了重大变化。

该政策通过医保基金的统筹管理,将门诊费用纳入报销范围,引导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就医,以缓解大医院的压力。政策实施后,处方外流受阻,导致药店处方销售额同比下滑,进而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另一个问题在于,市场已经过度饱和了。

前文提到,全国药店总数已经突破70万家,这背后,离不开各大药房企业的“万店竞赛”。

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大参林以16400余家门店位居榜首;老百姓、益丰药房分别以15500余家、15000余家门店紧随其后;国大药房和一心堂门店数也突破10000家。此外,漱玉平民健之佳等区域龙头,门店数分别达8900余家和5500余家。

按照全国70万家药店和14亿人口粗略计算,单个药店的服务人口仅2000人,远低于世卫组织建议的6000人标准。行业供给较为充足,导致各大药房企业的扣非净利润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国大药房作为其中一员也难幸免。

除了行业政策调整以及同行积极拓店带来的竞争压力以外,国人的消费习惯也在逐渐向线上转变。

当消费者凌晨在线上下单退烧药,30分钟后骑手敲响家门时,国大药房正在为日均不足2000元的销售额发愁。这正是2024年中国医药零售的魔幻现实:线上药店销售额突破760亿(+14.4%),京东健康、美团买药等平台,靠“30分钟配送+补贴政策”抢走15%线下客流,而坐拥万店的国大药房,自营平台用户不足10万,连京东的零头都够不着。

数据撕开残酷真相。线上购药用户60%是35岁以下群体,夜间订单占比超20%,美团买药“1元专区”把客单价压到35元,仅为线下一半。京东健康2024年财报显示,其1.83亿活跃用户中,有很多习惯“问诊-开方-买药”一站式解决,直接“截胡”了传统线下药店的处方生意。

在京东健康、美团买药等线上平台的冲击下,大参林、益丰药房、老百姓等头部连锁药房早就开始“偷师”了。这些大型连锁药店通过“外卖平台+官网直购+会员小程序(私域)”的多渠道布局,叠加处方流转和数字化工具,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反观国大药房,线上订单占比不足5%。当年轻人在手机里完成购药时,国大药房的店员还在等顾客上门。

国大药房如今面临的困境,实际上是传统商业模式与数字化浪潮之间的碰撞。

多年来,国大药房通过并购建立了庞大的万店网络,但因缺乏强大的数字化中台支持,导致单店日均销售额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此外,其36个物流中心的库存周转天数是京东健康的2倍以上,供应链效率相对较低。

在数字化转型的当下,京东健康利用AI大模型优化供应链管理,并通过医保直连服务增强用户粘性,而国大药房仍然依赖“门店数量越多,议价能力越强”的传统逻辑运营。这种传统模式在数字化时代的优势逐渐减弱,使得国大药房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和运营策略。

故步自封的后果是:当资本驱动的外延式扩张缺乏精细化管理和技术赋能时,万店规模反而成为拖累企业发展的沉重包袱。

其实,国大药房可以学习美团买药的即时配送服务,提高配送效率;也可以参考京东健康的数据中台建设,提升数据分析和利用能力;甚至可以考虑将部分门店改造成“前置仓+问诊点”,以适应线上线下的融合发展。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下,国大药房的万店网络不应成为负担,反而应成为其转型的优势。

针对国大药房在新零售转型方面起步较晚的原因、商誉减值对公司的潜在影响等问题,源媒汇向国药一致方面发送了问询邮件,至发稿前仍未获回应。

在门诊统筹政策调控与市场需求结构性萎缩的双重压力下,国大药房此前通过高溢价并购积累的商誉资产难逃价值重估。坐拥万店的国大药房,亟需加速线上布局转型,借鉴京东们的成功经验,走出当前困境。

部分图片引用网络  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