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筷玩思维
温馨提示:本文约3797字,烧脑时间12分钟,筷玩思维记者赵娜发于北京。
我们先来关注下刚刚过去的2025年2月24日-3月2日期间发生的一些快讯类事件。
2月24日,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盖世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为5.34亿元,同比上升9.0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4086万元,同比上升17.17%;基本每股收益为0.29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每股净资产为2.45元。
盖世食品主营业务为海洋食品和食用菌食品等即食开胃凉菜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截至记者发稿,盖世食品的最新市值为16.76亿元。
餐食在连锁咖啡行业正在普遍化。2月26日,Tims天好中国推出三款甜甜圈,特别采用减糖配方,同时还对“Double Double”加倍浓醇系列进行升级。此前的2月18日,Tims推出“轻体贝果堡午餐盒”系列,以“贝果堡+沙拉+咖啡”为核心组合开始正式进军午餐市场。

2月27日,全球便利店巨头7-Eleven的母公司Seven & i Holdings的私有化计划(为抵御ACT的收购)陷入僵局。据路透社报道显示,创始家族“伊藤家族”因未能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导致其管理层收购计划面临重大挑战,这使得7-Eleven的未来控制权归属充满不确定性。
2月27日,永辉超市发布公告称,计划于3月17日召开2025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选举第六届董事会成员。在6位非独立董事候选人中,名创优品创始人、董事会主席兼CEO叶国富以及名创优品CFO张靖京、独立非执行董事王永平被提名。

业内人士认为,此次选举将涉及多名董事席位变动,或意味着名创优品以62.7亿元收购永辉超市29.4%的股权完成交割,成为其第一大股东、正式进入永辉核心决策层。
近日,奈雪的茶元老级员工邓彬辞任执行董事及公司首席运营官,自2025年2月26日起生效。邓彬辞任上述职位后,将不再于集团担任任何职位。蜜雪冰城港股IPO引发市场对新茶饮行业的重新思考。奈雪的茶作为“新茶饮第一股”上市后持续亏损,古茗和茶百道也遭遇破发,市场对新茶饮赛道的盈利模式开始深思。
近日,在全球拥有超20000家门店的达美乐宣布将关闭205家亏损门店,与闭店相关的一次性成本预计为9700万澳元(约合6100万美元)。值得一提的是,在达美乐披萨205家亏损门店中,有172家位于日本。
2月28日,达美乐中国对媒体表示,该调整与中国市场没有关系。未来达美乐中国将继续拓店,预计2025年、2026年每年将新开约300至350家门店。

近日,曾风光无限、获得喜茶投资的Seesaw咖啡再被曝出拖欠员工工资事件。有媒体报道,Seesaw自去年以来关闭了至少一半的门店,目前全国门店数量已不足50家,广东仅剩珠海一家,北京也只剩下1家门店。更尴尬的是,在Seesaw大本营的上海市场,其关闭的门店数量超过六成。
✔是泡沫还是风口?人造肉行业风向标企业“Beyond Meat”暂停中国市场运营并裁员95%
2月27日,比尔·盖茨和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曾投资的“植物肉第一股”别样肉客(Beyond Meat)公布了2024年全年业绩。
据财报显示,2024年别样肉客净收入为3.27亿美元(约合23.83亿人民币),同比下降4.9%;毛利润4170万美元(约合3.04亿人民币),毛利率12.8%;经营亏损为1.56亿美元(约合11.37亿人民币),经营利润率为-47.8%。
与此同时,别样肉客也宣布将于2025年第二季度末暂停中国市场的运营并裁员95%(约20名员工)。

作为全球最大的肉类消费市场之一,中国市场曾被“别样肉客”视为全球战略的重要一步。不过,别样肉客在中国市场的处境要比其预计的复杂得多。
首先是中国与欧美饮食文化的差异。有报道称,对中国消费者来说,植物基更多是为了满足餐桌的多样性,而非作为动物肉的代替。这与别样肉客中国区总经理陈美瑜谈及的“健康”有关联,但她所强调的“可持续生活方式”更偏向于欧美的文化背景:植物基在欧美流行的契机是环保和动物保护,欧美年轻人也非常愿意为此支付溢价。
中国消费者对植物肉的消费大多止于尝鲜阶段。根据DATA100在2020年初的调研数据,我国消费者对植物肉的认知主要集中在一线和新一线城市,但在一线城市,真正食用过的消费者仅占32%,在其它城市占比则更低。
此外,也有消费者对记者表示,以别样肉客为代表的植物肉产品主要基于欧美饮食文化,与中国传统的素食文化难以形成深度共鸣,“感觉中国素食(包括斋菜)是另一个市场”。
其次是中国市场竞争迅速升温。除了雀巢、联合利华旗下的植物肉品牌“嘉植肴”、“植卓肉匠”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国内植物肉公司如“植爱生活”、“Hey Maet”等也纷纷冒头。

有业内人士表示,植物肉赛道成为热门,国内外企业纷纷加码布局,而在市场认知相对薄弱的中国市场,消费者明显不够用。
除了宣布暂停中国市场的别样肉客,记者发现其它植物肉品牌的处境也不容乐观。“嘉植肴”、“植卓肉匠”、“植爱生活”和“Hey Maet”的微博分别在2023年、2021年、2022年和2021年停止更新。此外,这些品牌在电商渠道也迅速萎缩,“嘉植肴”、“植卓肉匠”和“植爱生活”还可以在部分零售商搜到,“Hey Maet”基本搜不到了。
延伸阅读:
植物肉/人造肉行业风向标企业“Beyond Meat”暂停中国市场运营并裁员95%、相关企业集体沉寂、资本和消费市场双双遇冷,僧多粥少的人造肉是泡沫还是风口?市场的追捧是真是假?欢迎各位读者在文末留言、一起来聊聊这个话题。

✔“月薪5000就不要吃巴奴”,创始人杜中兵因“歧视低收入群体”而使巴奴品牌再陷舆论漩涡
2月25日,在由地方行业协会主办、巴奴承办的一场“毛肚火锅发展研讨会”直播上,巴奴火锅创始人杜中兵称“月薪5000你就不要吃巴奴,哪怕吃个麻辣烫”,此外,他还说的“火锅不是服务底层人民”、“巴奴是给那些大学毕了业,挣了点钱,升了一个级的人吃的”等言论也一同引发争议。
在筷玩思维(www.kwthink.cn)看来,杜中兵口中的“底层人民”、“月薪5000”等敏感词汇深深刺痛了广大打工人的神经,挑拨大众情绪,使得巴奴品牌深陷舆论漩涡。
值得注意的是,巴奴并非首次因高价、“歧视低收入群体”而陷入舆论争议。

2023年,巴奴因“火锅店18元一份土豆仅5薄片”登上话题热搜,随后又被曝出“富硒土豆”硒含量未达宣传标准,品牌形象受损。此外,巴奴多次因食品安全问题遭消费者投诉 【下载黑猫投诉客户端】,部分顾客就餐后出现肠胃炎症状。
2024年6月,巴奴火锅还曾因“白菜太普通”而下架了白菜及其它常见蔬菜,如菠菜、生菜、莴苣等,这一举措也引发了广泛讨论。
在消费疲软的大环境下,巴奴是坚持中高端定位的“异类”。据窄门餐眼数据显示,巴奴目前的人均消费约为132.59元。
如今的巴奴正面临更复杂、挑战也更大的餐饮竞争环境。

中国烹饪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餐饮行业竞争加剧,今年以来餐饮消费整体趋于理性、客单价下滑,消费者更加注重质价比。
延伸阅读:
✔扛不住了?星巴克中国计划被出售,“接盘侠”浮出水面
近日,据路透社消息,星巴克中国出售一事儿又有了新进展,其潜在买家已经开始浮现,除了此前一度传出的华润控股(当前太平洋咖啡的所有者)外,这次的名单又加上了KKR、方源资本、PAG以及美团。
不过也有消息称,作为股权出售计划的一部分,星巴克可能更倾向于与战略合作伙伴达成特许经营协议。这表明,星巴克既想在中国市场断尾求生,又不愿完全放弃这个全球第二大市场。

在这种特许经营协议下,星巴克通常保留品牌控制权,将部分运营权交给合作伙伴,借助后者本地企业的经验资源、零售网络的渠道优势和市场洞察力来提升运营效率、加快扩张速度。
就在此消息传出的同一天,星巴克全球裁员1100名的负面消息也蔓延开来,尽管中国区发言人表示裁员不会涉及到中国市场,但这丝毫不影响人们对其前景的消极预判。
截至2025年初,星巴克中国在门店总数上已经从昔日的第一跌落至第三,排在瑞幸、库迪之后,而第四名“幸运咖”也有可能对星巴克在一两年之内完成反超。
毫无疑问,2025年,星巴克有一场硬仗要打,尤其是在中国市场,星巴克门店总数超过五分之一都在中国。
去年9月底,星巴克宣布刘文娟改任星巴克中国首席执行官,原中国区CEO王静瑛计划退休。要知道,王静瑛2000年就加入了星巴克中国,并于2011年开始担任星巴克中国区领导层,在职期间,其带领星巴克一路开疆拓土,其接任者刘文娟也已在星巴克供职12年之久,她最突出的成绩在于带领团队让星巴克的数字创新业务从无到有、贡献了近一半的中国销售额。
除此之外,星巴克中国首次设立了CGO(首席增长官)职位,并任命杨振为公司首位CGO。

据筷玩思维了解,杨振原为数字化营销领域公司“特赞”总裁、合伙人。去年1月,杨振加入集度汽车、担任用户发展部门负责人。从上述这些人事调整、职责范围设置上足以窥见星巴克中国对增长的迫切。
值得一提的是,百胜中国近日提到,自2016年底分拆上市以来,其对股东的总回报已达30亿美元,在未来3年内至少再回馈股东30亿美元,其中,2024年计划回馈15亿美元。
在现在的形势之下,如此高的回报确实让人垂涎。
2025筷玩思维内容营销(广告投放)执行报价已于近期施行新版本,有广告投放和内容营销需求的客户可与宋女士(微信:kwthink2016)具体洽谈和沟通,期待与您携手共赢。
官宣:筷玩思维启用“筷帮”品牌,正式推出会员成长体系。筷帮是什么?筷帮是筷玩思维面向全平台累计300余万粉丝推出的以资源导入为核心的会员服务品牌,旨在借助一系列的专属组合特权与您建立更长期的双赢关系,全方位提升和丰富您在筷玩思维全体系内可享受到的陪伴式成长体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