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无冕财经
////
格力与小米的专利侵权纷争,双方各有各的说法,真相是什么?他们到底在争什么?
本文由无冕财经(wumiancaijing)原创发布
作者:刘波涛
编辑:陈涧
设计:岚昇
一场口水战,将格力、小米两大巨头卷入到一场风波之中。
12月16日,在新浪财经《珍知酌见》视频节目中,董明珠再次回应她与雷军的“10亿赌约”,并提到小米专利侵权赔偿的话题,瞬间引爆网络,相关话题登上热搜第一。
小米公关部总经理王化第一时间在微博上表示:“经过再次核查,信息不实。”小米一向以“公关之狼”著称,这一次,加上部分自媒体博眼球的报道,人们的关注点逐渐失焦,格力似乎成了过错方。
透过现象才能看清本质,从各路媒体的报道之中,我们试图客观理性地分析各个争议点,多一个视角看待格力、小米之争。
专利侵权真相是什么?
在小米业务版图中,小米生态链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小米创始人雷军在很多场合言必称“小米生态链”。小米像八爪鱼一般四处出击,业务触角延伸至手机、汽车、家电等多个领域,造梦者(浙江)科技有限公司便是小米生态链企业之一。
2017年9月,造梦者与小米、顺为、三行资本达成投资合伙协议,2018年造梦者正式进入小米生态链。据天眼查显示,小米科技全资持股的天津金星创投投资有限公司持有造梦者8.04%股份。
前小米生态链总经理屈恒曾表示,直流电风扇是小米第一个从工厂端布局的品类。谁知首次布局,就惹事了。
2021年7月12日,格力电器的委托代理人在公证员监督下,进入京东商城小米官方旗舰店,发现所售米家小米热销产品“米家直流变频塔扇”BPTS01DM电风扇专利侵权。打了两年官司后,2022年12月22日,广州知识产权法院一审判决【(2021)粤73知民初1399号】,判决其行为已经构成侵权,并赔偿格力电器经济损失和维权费用。
2024年6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出具【(2023)最高法知民终1123号】法律文书,要求本案涉及侵权的米家小米电风扇不得再制造和销售,侵权人向格力电器支付人民币185万元。
今年7月9日,格力文传在微博上就此发布声明,“正告各侵权主体,立即停止生产、销售侵权产品,否则我司将采取法律措施坚决维护公司合法权益”。
小米官方则通过其发言人账号发布信息:“经查,我司未收到任何环境电器相关诉讼。”但并未透露“造梦者为小米生态链”、“侵权电风扇为米家品牌”的事实。
但无论产业界,还是消费者,早就将小米、米家、小米供应链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消费者购买小米、米家标志的产品,是基于对小米公司的信任。当小米生态链企业生产出来的米家产品对格力侵权时,势必会破坏消费者的信任关系,最终反噬小米品牌。
董明珠在《珍知酌见》栏目中提及的“专利侵权赔偿”话题,其实是米家电风扇侵权格力风波的延续。和上次一样,王化仍旧只是称,“小米空调没有侵权”,“小米没有因为专利侵权赔偿50万的情况”。但现实情况是,“小米生态链企业、米家小米电风扇专利侵权”、“米家小米电风扇专利侵权赔偿格力185万”。
如果小米打心眼尊重知识产权,就应向公众承诺,并拿出态度来加强对生态链企业的监管,确保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以此树立“重视知识产权”的形象。
有业内人士认为,小米通过小米生态链、米家进军家电市场,携品牌势能能做出一定的成绩,但从长期来看,此举蕴藏着不小的风险。家电行业极为成熟,专利十分细致、密集,小米既没有深厚的技术积淀,也没有自己的空调工厂,踩红线、触法律是大概率事件。小米米家电风扇侵权格力,就是例证。
专利侵权并不意外?
小米对格力的空调战,早已经打响。
据第一财经报道,从2023年年底到2024年上半年,小米空调业务吸纳约十多名原格力技术人员,有的人为了避开竞业协议还改了名字。对此,小米公关总经理王化回应,“家电行业很传统,没有竞业协议,也没有竞业补偿金,一般都只有保密协议。”
在一些业界人士看来,小米是“微创新”高手,且喜欢“致敬对手”。
早在2011年,魅族创始人黄章在论坛发表过著名的“天使投资人”言论,他痛斥雷军以天使投资人的身份套取商业机密,从整体理念、开发流程到供应商选择、生产和销售、公司状况、核心人员及财务报表摸了个透,而且把魅族的交互文档、手机相关资料也都拿走了。当时雷军在魅族呆了一个月,却隐瞒了做小米手机UI的事实。
2019年小米9发布会后,黄章在一条“小米9为何定价如此雷人”的帖子底下评论:“想冲高端但眼高手低,贱惯了高不起来,贱人贱己贱行业。”
盘点小米的成长史,不乏“致敬”对手的行为。小米路由器mini致敬苹果Magic Trackpad触摸板;小米2致敬魅族MX1;小米Redmi Note 11广告词抄袭锤子手机;小米空气净化器致敬巴慕达;小米汽车SU7致敬保时捷等。
多年来,小米生态链企业四处出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某种程度上看,小米生态链是二流企业的集合体。尽管部分产品外观酷炫、价格低廉,但在核心技术上存在明显的短板。
在手机领域,小米与华为差距明显。2023年,华为的研发费用占总营收比例高达23.4%,小米仅为6.7%。尽管雷军一直强调“重视研发”,事实上,小米在研发上的投入相当谨慎,常年没有超过4%,远不及其在广告、宣传上的投入。小米手机迟迟难以走向高端,最根本原因在于缺少核心技术。
在空调领域,小米尚无法与格力相抗衡。笔者12月22日在智慧芽专利平台上用“小米科技+空调”进行模糊搜索,相关专利信息仅为1200条;如果用“格力电器+空调”进行模糊搜索,相关专利信息高达为63260条。单纯从专利信息数量上看,格力申请的专利是小米的50多倍。
格力电器官网的信息显示,其累计申请专利的数量比智慧芽的专利信息数量更高。截至2023年12月,格力电器累计申请专利超过12万件。
本质上,小米是一家营销驱动的公司,而非研发驱动的企业。
雷军曾在微博上这样写道:“小米只有十年历史,大家可以查一下友商在十周年时候的研发投入。”此言剑指华为。事后有媒体查询,1998年,华为成立十周年,华为销售额为89亿,研发费用20亿元,占比高达22.5%;2020年,小米创办十周年,其研发付费用仅占全年营收的3.78%。
这番言论被网友吐槽后,雷军很快删除该微博,并且强调:“这对只有十年历史的小米,是个巨大数字。小米敢冲击高端市场,和巨额研发投入密不可分”,“研发费用的本质不是越多越好,几乎所有重大创新都是小公司干的。”
这些言论充满了矛盾,一方面强调“技术为本”,却又反复表示“研发投入只是一方面”;一方面说“小米投入巨大”,另一方面却认为“研发费用不是越多越好”。很多人直呼看不懂。
手机是一个极其讲究创新的行业,小米在主营业务上的研发投入都如此谨慎,在空调上又会如何投入?
空调行业的价值观之争
空调行业是中国家电业竞争最激烈的细分领域之一。数十年来,许多曾经野心勃勃、一心冲顶的空调品牌,一轮又一轮倒下。
为什么春兰、志高倒下了,格力还站着?根本原因在于研发。
空调行业是一个科技含量极高的行业。当同行眼红其他行业的暴利时,格力心无旁骛地做研发。仅2021年至2023年间,格力空调研发费用达390亿,其中2023年研发投入超过140亿,投入还在持续增长。如今,格力研发人员人数突破1.7万名,研发人员占总员工人数的额比例突破21%。
很多企业家想当然地认为,空调是一个产业链极为成熟的行业,只要品牌势能强大,就能找到一批ODM代工企业为我所用。这一观点其实大错特错。空调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是生产,而是技术,如果轻视技术的重要性,将会把企业带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而在空调行业,那些曾经试图用价格战建立霸主地位的空调品牌,绝大部分都已出局,剩下的仍在低毛利的困境中苦苦挣扎。
曾经靠价格战确定霸主地位的四川长虹,是中国家电业价格战的始作俑者,但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四川长虹在经历50亿元商业欺诈、押注等离子彩电失败之后,元气大伤。此后二十年里,长虹未能彻底摆脱“价格战”的魔咒,甚至沦为小米空调的代工厂。
今年以来,小米空调在市场上取得了一些成绩,小米总裁卢伟冰发微博称,“根据第三方统计数据,1-11月小米空调销量同比增长53%。”他将这一成绩归功于小米空调的低毛利率策略,“小米空调的利润率仅为10%左右,远低于传统家电行业普遍存在的30%至40%的利润空间;一些传统家电品牌利用高利润驱动,将价格高昂的产品推向市场,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企业的目的是为了盈利,如果企业不盈利,研发投入、发展资金从何而来?尤其是当科技迈入无人区,企业需要大量的前置性研发投入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些研发投入,都见不到成效。如果没有充足的资金做保证,如何跨越科技的无人区、突破国外技术封锁?
再将记忆拉回到十多年空调价格战的风云岁月,彼时一些空调品牌打着“消费正义”的旗号,实际上行价格战之实。为了生存下去,这些品牌不得不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乱标能耗、虚假承诺,既透支了消费者的信任,也将自己逼入绝境。
卢伟冰说,“传统家电企业将价格高昂的产品推向市场,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这句话不仅违背常识,而且有些不讲武德。
中国有十几亿消费者,消费需求千变万化,消费偏好千差万别。有的消费者不论质量好坏就喜欢便宜,而有的消费者就愿意为高品质产品支付高溢价。空调行业如此之大,同样容得下格力与小米。
最后,抛开口水战不谈,站在第三方客观公正的立场,回归到理性来看此次格力与小米之争,实际上是质价比与性价比两条路线之争,是价值观之争,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商业竞争是一场马拉松,谁能在空调行业走得长远,时间会给出答案。
▶本文作者为刘波涛,财经作家、品牌营销专家,高端品牌实验室研究院执行院长,原广东省创投协会副秘书长。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无冕财经立场。
联系入群 | 加微信:Damian0601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