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马云究竟做了多少笔“亏本生意”?

这些年,马云究竟做了多少笔“亏本生意”?
2024年12月24日 17:26 一刻商业

来源:一刻商业

作者 | 大椿作者 | 大椿

编辑 | 白杨

近几年,“关店”似乎成了零售市场的热词。

联商网零售研究中心统计显示,2023年全国范围内有21家百货商场停业闭店,其中不乏太平洋百货、永旺、百盛、解百、大洋百货、新世界百货等老牌百货。

更早一些的2020年,永辉超市、步步高、高鑫零售、联华超市等超市企业闭店也超过了835家。

如今,这股寒潮正加速传导到互联网巨头身上,阿里巴巴卖掉银泰,就是最鲜明的一个例子。

12月17日,阿里巴巴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同意将银泰100%的股权向由雅戈尔集团和银泰管理团队成员组成的购买方财团出售。

图/阿里巴巴官方公告图/阿里巴巴官方公告

对阿里巴巴来说,这次出售是一次“亏本买卖”。根据公告,阿里出售银泰的所得款项总额约为74亿元,亏损约93亿元。

宁愿承受巨额亏损也要卖掉银泰背后,自2016年提出“新零售”,希望完成线上线下零售业的融合改造以来,阿里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资金和资源,但如今发现,这场庞大的新零售试验无法为它创造更多价值。

与此同时,经过过去两年轰轰烈烈的组织架构梳理及调整后,阿里新的航向是电商、云和AI,阿里管理层此前也曾明确定调,阿里巴巴仍有一些传统实体零售的相关业务,它们不是阿里核心聚焦的业务,在积极探索退出方式。

多重因素叠加下,如今阿里从零售业抽身的态度已然十分坚决。

事实上,除了银泰外,阿里的“包袱”还有很多。下一步阿里将剥离哪些资产?这些年,阿里究竟又做了多少笔“亏本买卖”?

亏本卖银泰,阿里甩包袱

阿里与银泰的故事,要从阿里的新零售战略说起。

2016年,在杭州云栖大会上,马云首次提出了“五新”发展战略,强调“纯电商时代很快会结束,未来的十年、二十年,没有电子商务这一说,只有新零售”,并将“新零售”定位为,通过线上、线下、物流等各个环节的紧密结合,数字化重构“人货场”,借此打通商业的全盘链条。

为了实施新零售战略,阿里相继投资了苏宁、联华超市、三江购物、高鑫零售,银泰等多家超市,推出盒马鲜生探索新的生鲜零售业态......

通过这一系列举措,阿里逐步从一家电商公司,发展为覆盖线上、线下多元业务的庞大集团。

彼时,阿里与银泰的合作,被认为是“为中国零售业变革进行的一次探索”。

在双方合作的“蜜月期”,银泰凭借其市场地位,为天猫带去了亟虚的品牌商家,阿里也依托互联网技术和用户基础,帮助银泰商业完成了数字化转型和商业模式创新。

图/银泰百货官博图/银泰百货官博

但市场瞬息万变。在淘天、京东、拼多多等传统电商,以及抖音、快手等内容电商的瓜分下,线下卖场客源持续减少,银泰的线下生意不可避免地受到挑战。

根据华泰证券报告,2017年,阿里完全控股银泰商业时,淘天在电商市场的份额占比超过70%,但到了2023年,淘天市场份额下滑到了40%以下。

与此同时,以银泰为代表的新零售,其重运营、重管理、重资产的弊病日益凸显,甚至拖累了阿里的整体表现,在此背景下,阿里适时甩掉银泰“包袱”,抛弃实体零售业务不可谓不正确。

乃至由此来看,银泰也不会是最后一个被卖的业务。

2023年,阿里启动“1+6+N”组织结构,即在阿里巴巴集团之下,设立阿里云智能、淘宝天猫商业、本地生活、国际数字商业、菜鸟、大文娱等六大业务集团,六大业务集团之外的“N”公司,包括盒马、银泰、飞猪、羚羊等,身份和位置开始尴尬起来。

后来信任集团CEO吴泳铭上任后,继续开启了一系列“纠偏”行动,让阿里朝着“核心收紧、非核心减负”的方向发展——

对于核心业务,阿里将保持长期专注力和高强度投入,确保产品始终紧跟用户需求去迭代进化,保持长期生命力和竞争力;对于非核心业务,则将通过多种资本化方式,尽快实现资产价值。

在这一基础上,被阿里列入“所有其他”板块的业务,某种程度上都在“减负”清单里。

而从阿里过去一段时间的动态来看,包括银泰、高鑫零售等在内的新零售业务,是阿里退出意愿最强烈、退出姿态最激进的业务。

阿里这些年,做了多少笔“亏本生意”?

从卖掉银泰的那一刻起,阿里的新零售战略其实已经进入大撤退阶段,决定将发展重心收拢至线上。

今年2月阿里财报会上,阿里巴巴集团董事长蔡崇信表示,2024财年前9个月(2023年4月1日至12月31日),阿里已完成了17亿美元的非核心资产出售。

2024年,除了银泰外,饿了么、盒马、大润发等曾经辉煌的“新零售”企业,都相继传出过将被出售的传言。此外,阿里还在出售苏宁易购、小鹏汽车、B站、快狗打车、挚文集团等企业股份。

值得注意的是,针对这些非核心资产的处置,阿里已经处理的大多都是“亏本买卖”,还没“动刀”的,也大概率会是亏本买卖。

以大润发为例,大润发成立于1996年,由润泰集团控股,2011年,高鑫零售作为大润发的母公司,成功在港交所挂牌上市,被誉为“最赚钱的超市”。彼时,阿里巴巴两次出手投入500亿港元,直接和间接持有高鑫零售72%的股权,掌握了对该公司的控制权。

图/大润发官博图/大润发官博

在阿里的战略里,收购超市股份是新零售战略的关键一步,通过收购高鑫零售(大润发母公司),能结合电商与实体零售的优势,实现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如将大润发接入阿里的淘鲜达及天猫超市,为客户提供“1小时达”及“半日达”配送消费体验。

遗憾的是,从数据上来看,这场合作并未达到预期效果。高鑫零售(大润发母公司)2024财年业绩报告显示,公司实现营收725.67亿元,同比下降13.3%;全年亏损金额高达16.05亿元,相较上年同期为1.09亿元,跌幅巨大,这也成为高鑫零售2011年上市以来最大规模的亏损。

而阿里收购高鑫零售先后花费504亿港元,按高鑫零售12月20日总市值242亿港元测算,其在高鑫零售的投资上亏损约262亿港元,折合人民币约245.8亿元。

不难发现,如今的高鑫零售,其实已经成了阿里的又一个沉重负担。接下来无论是卖掉还是继续做,阿里都要承受不小的损失。

此外,作为阿里新零售的“一号工程”,盒马也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

从2015年开始至今,盒马已走到了第十年的关口,从最开始“不问盈亏”到如今“经营责任制”,阿里为盒马烧钱的意愿越来越低,围绕着盒马“闭店”“卖身”等消息时有传出。

长沙首家盒马鲜生店,图/盒马官网长沙首家盒马鲜生店,图/盒马官网

盒马的真正危机在于,纵然已经探索了十年,盒马仍还没有实现持续性的盈利,再加上阿里最初布局盒马,是为了找到做即时零售的商业模式。但这一赛道如今已挤满了美团、朴朴、京东、叮咚买菜等玩家,盒马未来能不能释放出增长潜力,并不好说。

虽然现任CEO严筱磊曾在6月全员会上说盒马不会被卖,但可以预见,若无法实现盈利,其在阿里剥离非核心业务战略下,处境只会更加艰难。

值得注意的是,银泰、大润发、盒马......都只是阿里在新零售业态上“吃亏”的一部分,阿里的损失还有更多。

今年2月,淘宝中国转让苏宁易购股权。2015年,阿里入股时的15.2元/股,如今苏宁易购股价跌至12月20日收盘价2.19元/股,手握苏宁18.61亿股的阿里,亏损累积约242亿元。

3月,淘宝中国第二次出售了小鹏汽车美国存托股票(ADS),合计3300万份,总价值约3.14亿美元(约合22.6亿人民币),成交在每股9.6美元到9.75美元之间,低于市场价。

同月,阿里清仓式出售了B站的所有股份,累计投资接近50亿人民币,仅套现了约25亿人民币,亏损接近50%。

不止于此,阿里‌去年陆续减持了光线传媒华谊兄弟、商汤科技等股份,再加上此前考拉、优酷、虾米音乐、UC浏览器等独角兽企业,阿里正不断剥离亏损的非核心业务,让发展重心重新向主业聚焦。

投资并购的故事,已经不再是阿里追求的了

如果将阿里的投资并购之路,看做一场围棋游戏。在马云执子之时,其落子策略很明显,即通过将被收购或控股的公司联合起来,吃掉最多的黑子,阿里赢得全局胜利。

曾经,阿里的确深谙投资并购的扩张逻辑。

2012年至2018年期间,阿里迎来了投资的扩张期,无论在资本层面还是业务层面,都呈现出扩张型思维,优酷、虾米音乐、万网、高德地图、饿了么、银泰、大润发等几十家企业都被纳入了阿里的商业帝国版图,投资行业涉及企业服务、电商零售、金融、文娱传媒、汽车交通、物流、本地生活、医疗健康、智能硬件等,一时风头无两。

过度横向扩张及跑马圈地,一边让阿里业务变得庞大且多元,但另一边,也让企业开始变得臃肿。

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后来面对拼多多追赶、抖音入局等新竞争对手时,阿里犹如大象转身,姿态缓慢。

如今,在经历过频繁的组织架构调整后,保基本盘、聚焦主业成为阿里落子的核心目标。

在马云“回归淘宝、回归用户、回归互联网”的方向指引下,吴泳铭上任阿里CEO后就明确提出,集团最高优先级是让电商和云计算两大核心业务重燃增长动力,并表示在2024年,将改善用户核心体验上加大投入,以支持淘天集团重拾增长及稳固市场领导地位。

图/阿里巴巴官网图/里巴巴官网

为了淘天重回增长通道,阿里聚焦电商和AI,坚持做“万能的淘宝”,电商的资源都在用回淘宝,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好商品,好价格,好服务”的购物体验;同时实施“减负”计划,精简组织、简化流程,逐步出售非核心资产。

至此,阿里在当下阶段的发展逻辑其实已经变了。

阿里不再像过去那样追求“大而全”,追求横向的无限扩张,而是回归到更核心的电商、云和AI,在这几大核心业务的纵向深耕里,找未来的增长答案。

这一新的发展逻辑下,没人可以预测,阿里将走向何处,但有一点值得肯定,闯关、试错、再出发后,它依然值得期待。

(题图来源于阿里巴巴官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