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企业家杂志
“我们要继承理想主义精神。同时,这份理想主义要用可持续、可落地的商业模式去践行。”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李艳艳
编辑|姚赟
图片来源|中企图库
12月13日~15日,由《中国企业家》杂志社主办的“2024(第二十二届)中国企业领袖年会”在北京举行。天合光能董事、天合富家董事长高海纯出席此次年会。在“新青年时间”环节,她发表了《追光者的征途》主题演讲。世界永远是新的,作为卓越的年轻一代创业者,高海纯展现了她的商业观与人生观。
以下为精彩观点:
1.那一刻,我对父亲的所有不解都烟消云散了。那一刻,我真正体会到,奉献自己照亮他人,并不是一种牺牲,而是让自己找到更大的人生意义。
2.只有当“利己,利他,利家庭,利企业,利社会,利人类,利万物”这些都能合一的时候,就能够发挥无穷大的力量。
3.(回望)人类文明,生存永远第一,但是,当每一个人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当每个人将自身价值放在首位,集体价值反而会受到巨大损害。
4.我希望不仅仅是作为一个企业的接班人、作为一个行业的贡献者,我更希望通过我的微薄力量,推动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态文明的世界。
5.今天的企业家需要有什么样的精神?我想,我们要从利己走向利他,在利己和利他之间达成一种关系,要从二元对立,走向对立统一。我们要从短期利益迈向更长期、更可持续的发展。
以下为高海纯的现场演讲实录(有删改):
我是来自天合光能的高海纯,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追光者的征途》。主办方希望我能分享新青年的商业观和人生观,所以这次我不想谈论我的企业是做什么的,只想和大家分享,人生中的几个小故事。首先做个自我介绍:我毕业于美国布朗大学,毕业后回到了父亲所创办的企业。我们是一家全球领先的光储智慧能源整体解决方案的提供商。
第一个小故事。差不多10岁的时候,父亲刚刚创业不久,当时中国几乎没有光伏行业,光伏的价格是每瓦106块钱。什么概念?是现在的将近150倍。但当时在中国,还有3000万人没有用上电,这些人主要集中在西藏、甘肃等地。
那时候的西藏,很多地方还没有通公路和通电网。那时候小小的我发现,父亲整日整日不在家,整月整月不在家,甚至整年整年不在家。
后来他偶尔回来一次,我问他去做什么了?为什么把我丢在家里?他告诉我,他去西藏参建西藏“光明工程”。“光明工程”就是用光伏——这样可再生、可移动、分布式的能源,去为那些还没有通电的地区带来光明。(印象中)他每一次回来,就会跟我讲一些他在西藏的小故事。
大概在2000年,有一次他回来和我说,他们经常在山路上开车,开着开着,有一个轮胎可能就已经超出了悬崖峭壁的范围。他们每一次出行,车上一定要备着棉被、水和方便面,因为很可能“有去无回”,在一辆车上一睡就是十几二十天。当时由于没有建公路,所以很多光伏组件(也要)靠人背马驼。
当时我们公司有18位“勇士”,包括我的父亲(在内),他们在西藏待了整整3年,建了40座光伏电站,整个“光明工程”有效解决了100多个无电乡用电问题。起初我非常不理解,我说为什么你要如此奉献自己,甚至牺牲自己和家人相处的时间。每一次回来我都怪他,不让他走,因为我害怕,他走了以后,我就再也见不到他了。
那些电站建成后,父亲回来了。那一次见他,我终生难忘。(我记得)父亲回到家时,身上带着藏民送他的哈达,脸被晒得黝黑,都是脱皮和皱纹,但我看到他的眼神,前所未有地充满光亮。
他回来后,还给我看了一张照片,那是在电站建成后的一个通电仪式上,他们把很多乡的村民们全部聚到一个广场上,给他们送了电视、电灯。通电那一刹,那些从来没见过电、过去只能靠油灯度日的人们欢呼雀跃,仿佛人类第一次看到火种那样。尤其是父亲看到一个小女孩,她没有和其他人一起载歌载舞,而是睁着那双纯洁的充满渴望的眼神,盯着一颗小灯泡。
他在那一刻无比动容,回来跟我讲起这个场景时,他哭了。
他告诉我,过去他对他的使命有一些模糊,但此后,他无比坚定,他要用他的一生奉献在光伏行业,要真正用太阳能去造福全人类。所以,那一刻,我对父亲的所有不解都烟消云散了。那一刻,我真正体会到,奉献自己照亮他人,并不是一种牺牲,而是让自己找到更大的人生意义。
也是在那一刻,我心里种下了一颗“初心”。当地藏民后来送我们一首歌,(歌里说)谁说夜晚没有太阳,人造的太阳更温馨。
第二个故事。在种下那颗初心后,它在我心里肆意开花,后来我对环保、对环境事业的热爱与日俱增。
高中,我去美国读书,选修了一门课程叫环境科学。我当时的老师是个“赤脚大仙”,他每天赤脚来上课,还在我们班里种了一块小菜园,搞自己的生态。他是一个环保主义的狂热爱好者,他的热情点亮了我的兴趣,那也是我第一次系统性学习环境的生态结构,以及人类过去在工业文明时代对环境所带来的破坏。
后来在一个暑假,我回到家乡江苏常州,正巧我和母亲要去一所当地小学,看望她以前的老师。一进小学,我非常震惊,因为空气中弥漫着被化学(物质)浸染的味道,特别刺鼻。当时我非常疑惑,我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味道,我忍不住问那些孩子,“你们闻到这些味道了吗?”他们的回答,我一辈子忘不了。
他们说“我们已经习惯了,根本闻不到”。那一刻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冲击,如果这些孩子在这样被污染的环境中成长,如果他们形成了一种习惯,他们甚至不觉得我们对环境的破坏是有问题的。
在那一刻起,我下定决心,虽然那时我只有15岁,但也要做点什么。那时候,我拉着大概10个兄弟姐妹和小伙伴,干起了我的第一次创业。我们做了一个环境保护组织,后来这个组织不断壮大,到后面有3000多人(参与),而且全都是小学生和初中生。
其中一件事让我最为触动。当时我们有一位小会员,他在参与到这个组织之前,是一个自闭症患者,几乎很少和其他小朋友交流,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他的父母也为此付出了很多艰辛努力。
大约那个时候,学校动员这些孩子加入这个组织,通过我们的爱心传递,帮助他人,帮助社会,帮助环境。就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变得开朗,逐渐走出自己内心设定的枷锁,甚至他可以去公开演讲,当我们做企业宣讲的时候,他甚至可以到讲台上侃侃而谈。
这件事特别特别触动我。我们还把他的故事编成了舞台剧,由小朋友演绎。这件事情让我深深体会到,当你怀着一颗助人的心,怀着一颗充满爱的心(做事),最后帮助的其实是自己,助人者终助己。在那儿之后,要做公益,要做推动人类社会走向更美好未来的愿景一直在我心里。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认为我的人生可能就是要去投身公益事业了。但随着,我做了很多公益,参与了很多国际公益组织后,突然发现,如果仅仅只是(活跃)在一个公益组织里,局限性太大了,我必须找到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公益模式。关于方向,于是我找了又找,大学时期我很迷茫。
后来在一次,在我和父亲的谈话中,突然醒悟,原来我一直追寻的东西,恰恰就在我身边,原来这一切好像是命中注定。我突然发现,光伏这件事情,新能源这件事情,可以用商业手段去达到一个公益目标,它可以让所有参与这份事业的人们获取价值。同时,我们创造的价值能够让全人类都受益。
所以,我说,我要回公司。
父亲一开始不同意,他觉得一个女孩子不要这么辛苦。我说,这是我的人生使命,我要回到我自己的家。我们公司原来是以光伏上游制造业为核心业务的,但我有一种感受,就是它和未来真正创造价值的老百姓,和成千上万的人的链接很远。所以,我一直想,怎么才能真正为这些终端老百姓创造价值。
后来,我在这个平台上再次创业。我们开拓了面向千家万户老百姓的分布式光伏业务,这个业务模式就是为老百姓提供“一条龙”的绿色解决方案,通过商业模式创新,让老百姓不用花钱,在屋顶安装光伏后,每年能获取非常稳定的收益。所以这件事情能把绿色能源转型和乡村振兴这两件事情结合在一起。
谈到这儿,我想起一件很受触动的事。因为我经常会花时间(下乡),几乎每一两个月就要到经销商那里,走走看看。有一次,我在山东走访当地第一家安装光伏的居民家里,我当时问他,是什么让你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因为对光伏的认知需要一个过程。
他的回答让我深受触动。他跟我说,最初安装光伏时,他的本意是为了给家庭带来更多收入,因为他有三个孩子。现在(安装光伏后),一方面,他每个月可以看到自己的账户多了一些钱,就像自己的绿色养老保险一样。更重要的是,这个“造福全人类”的行动让他感受到了人生价值。
当他跟我讲起这句话,没有任何作秀和伪装。每当我走访经销商,我也看到他们在这个事业中,不仅获取了对自己、对家人、对公司的价值体现,同时也让他们的精神无比富足。如今,我们已经为全球130万户安装了光伏系统,为20多万经销商提供了创造价值参与行业的机会。
在那一刻,我又体会到一件事情,只有当“利己,利他,利家庭,利企业,利社会,利人类,利万物”这些都能合一的时候,就能够发挥无穷大的力量。
(我将)这三个小故事分享给大家,是因为我有一些新的反思。(回望)人类文明,生存永远第一,但是,当每一个人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当每个人将自身价值放在首位,集体价值反而会受到巨大损害。工业文明以来,更加催生了人类的贪欲,人类对环境的掠夺、剥削也加快了脚步。
现在,反过头来看,人类的高速发展反而成为自身长期可持续发展最大的绊脚石。有一位美国企业家说,我们要移民火星,但我现在甚至担心,在移民火星之前,我们的地球就已经不适合人类生存了。即使走到火星,我们只是开启了另一个对环境剥削掠夺的时代。
在每一个个体、企业或者更大组织追求自身利益最大的情况下,人类物种恰恰走向另一个方向,走向了深渊。所以我想,这就是我的使命,我希望不仅仅是作为一个企业的接班人、作为一个行业的贡献者,我更希望通过我的微薄力量,推动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态文明的世界。
今天的企业家需要有什么样的精神?我想,我们要从利己走向利他,在利己和利他之间达成一种关系,要从二元对立,走向对立统一。我们要从短期利益迈向更长期、更可持续的发展。我们不仅仅要关注企业的生存,更要推动人类文明的演进,我想这是新时代青年需要思考的问题。
所以我想,首先,我们要继承,继承理想主义精神。同时,这份理想主义要用可持续、可落地的商业模式去践行。
最后,我们希望这一代人,下一代人,一代一代人共同推动文明形态的进化。今天我的分享也许非常理想主义,非常稚嫩,但我想告诉今天的我一句话,“莫欺少年鸿鹄志”。这个世界不再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但是可能会缺一批又一批怀揣理想主义、奉献自己生命的新青年。
新闻热线&投稿邮箱:tougao@iceo.com.cn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