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半导体设备对华销售大幅下滑的思考

国际半导体设备对华销售大幅下滑的思考
2024年12月17日 08:02 芯谋研究

来源:芯谋研究

近来,国际设备企业展望中国半导体市场,出现了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47-20%现象。以ASML为例,其财报显示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大陆业务占比为 47%,但预计2025年中国大陆销售额占比将滑落到20%左右。无独有偶,这种大幅下滑并非个例。

数据来自企业财报和企业法说会数据来自企业财报和企业法说会

其它国际设备企业在中国大陆的业务也有大幅下降,例如科磊(KLA)首席财务官Bren Higgins最近公开表示,2025科磊在中国大陆的营收占比将下滑至20%。部分国际设备企业的下滑貌似不大,但其实在之前已经有不小的调整。半导体产业是高度国际化的产业,国际设备企业在华业务大幅下滑,值得我们深思。

缘由

这些国际设备企业在中国大陆的营收整齐划一地下降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首先,这几年中国芯片制造企业担心美国制裁而提前大量囤货。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这种超前大量备货是否合理已经不再重要。目前的现实是,中国半导体企业的仓库里堆积大量设备,使得中国市场的采购记录远超历史正常水平。这种超常规采购只能是一时的,国际设备企业对华业务迟早要回归正常。

其次,美国新的制裁导致国际设备企业供应中国市场受阻。由于大量制造企业被列入实体清单,国际供应链受到严重影响。科磊首席财务官最近公开表态,通过对新版制裁规则的初步审核,新规将导致科磊中国业务下降20%。其中不仅有设备供应受到限制,还有已经销售的设备的零部件供应和设备维护服务也受到限制。科磊在华业务中除了系统销售之外,它的服务业务占到总业务量的30%。所以后续服务受限也是采购量下降的重要原因。

最后,经过这一波快速扩张,中国芯片产能建设达到阶段高点。截至2024年10月,12吋产线方面,中国大陆已建有12吋产线40座,规划总产能达227.7万片/月,实际投产产能145~155万片/月;建设中的产线19座,累计总产能约92.1万片/月;规划兴建产线11座,累计总产能约50.0万片/月。明年中国半导体产能处于过剩状态,接下来的产能建设必然放缓,对设备需求必然也会下降。

兜底

屯了这么多货,建了这么多产线,后续这些产线维修和服务谁来兜底是眼下最重要的问题。

首先,对中国设备公司而言断供既是考验,也是机遇。国内Fab要与有关方面通过查漏补缺,为半导体设备、零部件供应建立“设备替代产品需求清单”和“断供风险清单”,并动态更新。依据两张清单设立专项,“揭榜挂帅”开展技术攻关。尤其要重视二手设备企业接近既战的能力,组建形成“设备翻新-改造升级-维护保养”的“备份团队”企业集群,在最短时间内形成供应链服务体系与支撑能力。推动二手设备企业面向全国晶圆制造企业,提供设备养护、维修兜底服务。同时建立半导体设备和零部件库存基地、设备零部件物流中心和半导体设备维修中心等资源调配机构。

其次,美国制裁还有一定的腾挪空间,国际国内企业要努力争取豁免。目前国际企业的悲观预期也只是对规则的初步评估,是严格按现行规则推算的结果,有国际企业预计未来美国政府可能会在供应许可方面有一些缓解措施。随着中国半导体设备的快速成长,成熟领域的压制作用在快速递减。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对成熟领域的制裁连“杀敌一千”都做不到,“自损八百,伤友六百”就更加得不偿失。所以无论是日本、荷兰的设备公司,还是美国的企业,都有机会反制美国政府的制裁。

最后,国内国际设备企业要找到新的合作方式。中国买了这么多外国设备,后续的零部件供应和维修服务是国际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尽管有制裁政策的限制,但是国内国际企业加大合作,应该可以找到新的合作模式。况且,随着中国成熟产线与设备技术的成长、成熟,它会如同其它中国制造一样在规模效应、成本优势等方面具备最强的全球竞争力。所以国际企业要在中国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奠定长期合作的基础。

结语

国际供应链受阻是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重大考验,也是中国设备企业的重大机遇。尤其要重视的是,现在国际企业断供、国产设备青黄不接,原来被行业看不起的二手设备企业有机会发挥重大作用。二手设备企业既能填补空白,又能吸收消化海外先进技术。正好与自研设备高低搭配,远近结合,不失为一种务实的产业形态。中国半导体产业已经有深厚积累,只要深挖潜能,人尽其能,物尽其用,为产线兜底就不难实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