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总裁读书会
作者:《中国企业家》记者 李欣
2022年8月,宁高宁从中国中化退休,他人生中长达35年的商业探索之旅,暂时画上了句号。
之后,他有了更多时间去完成曾经的写作梦。2023年3月,他出版了五卷本的文集《五步组合论》,每卷对应他提出的管理思想“五步组合论” 的一步,分别是选经理人、组建团队、发展战略、形成市场竞争力、价值创造与评价。
今年,宁高宁又出版了一本新书《三生万物》,他详尽地描绘了自己从一个小城青年到商界领袖的成长过程,并讲述掌舵三大央企期间一系列关键而深刻的事件。
他回忆起1979年的高考,在一个月时间内,他翻透了手上仅有的五本复习资料,就连礼堂的水泥地上也写满了题目,最终考上了山东大学。
1984年,宁高宁到美国匹兹堡大学读MBA,成为整个匹兹堡大学商学院里唯一的中国学生。3年后毕业,手握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他到香港进入华润,从基层办事员做起。
此后的35年,从底层起步的他,先后做到华润、中粮、中国中化与中国化工四家央企的一把手,并在资本运作、产业整合、国际化发展等方面,为业内留下众多经典案例。
如今,回忆起事业的起点,宁高宁感叹,能从MBA毕业后直接到香港,进入一个竞争激烈的商业世界是一种幸运。到华润的第一年就可以陪总经理出差开会,可以直接向董事会汇报计算出来的投资项目的内部收益率(IRR)和净现值(NPV),而且还得到赞赏,这也是幸运。
35年间,他发起和参与过上百起收购与兼并,这些经历也让宁高宁收获了“中国摩根”“救火队长”“并购达人”等标签。
宁高宁还记得,有段时间,别人一介绍他,开口就是“宁高宁,资本运营专家”。当时的他面对这个标签,却有点哭笑不得。
虽已年过60,对于这些标签,他也一一作了回应——宁高宁认为,称自己为“救火队长”是一种误解,因为自己历任的几家公司的发展,有高峰有低谷,但没有绝对的困难。
“更不是救火,如果真着了大火,我去也没用。”他写道,这些经历给自己提供了多看行业、看公司的机会,而这个机会对探索企业管理的人来讲,是珍贵且难得的。
他也不喜欢“资本运营”这个词。宁高宁认为,兼并收购、股权交易,包括通过资本市场集资融资,在自己经历的几家公司的关键战略阶段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这些是表面,其背后的资产质量提高、运营效率改善、创新发展不断迭代才是关键。
如果你现在问宁高宁,历任多家知名企业给自己到底带来了什么,他的答案是——这就像去了一趟深山,看到了许多美丽奇妙的景色,种下了许多未来会长大的植物。我并没有从山里带回多少奇珍异宝,只是沾满了浑身的露水和枝叶,抖一抖,原来都是闪闪发光的记忆,对人一生来说,这不是也很酷吗?
从下乡知青到华润“一把手”
宁高宁1958年出生于山东省滨州市的一个医学世家,正如他所说,职业的特点往往会形成家庭的氛围和传统。宁高宁的母亲父亲、舅舅舅妈、哥哥弟弟等都是医生,唯有他是一个例外。
17岁高中毕业后,宁高宁到农村插队,成为一名下乡知青,次年经过层层选拔,他成为一名军人。1979年,部队军人被允许参加高考,宁高宁报名,拿着家人寄过来的五本复习资料,他备考一个月,成功考入山东大学经济系。
完成四年学业之后,宁高宁荣获了富布赖特奖学金,以此机会前往美国,进入匹兹堡大学深造,攻读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他成为中国最早去美国读MBA的一批人。
回忆起留学生涯,宁高宁曾说,当时也不知道什么叫MBA,上了半年课之后,有点明白了,原来就是为将来的生意做准备。
1987年,宁高宁从美国学成回国,他的职业轨迹迎来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华润。
《谁人不识宁高宁》这本书中记载,进入华润集团纯属偶然。那一年,宁高宁到香港,帮朋友收购一家银行。结果银行没买成,人却因为华润留在了香港。
进入华润集团后,宁高宁从最基层做起。几年后,华润交给了他第一个重任。当时,华润集团投资了一家公司叫永达利(Winland),即后来华润创业的前身,其原业务是纺织印染,因污染环境问题,集团决定把厂房拆掉重建,于是处置工作落在了他头上。
宁高宁回忆,当时是为了解决难题,而让自己成了华润唯一一家上市公司的总经理。“让我去处理这事,我没躲,没推辞,最后也成了一个机会。”他在书中写道。
宁高宁负责永达利7000平方米工业用地的重建,在他的操盘下,项目建成后很成功,永达利公司盈利提升5亿多港元。宁高宁在华润的这场战役,赢得很漂亮。
进入华润12年后,1999年宁高宁成为华润集团的副董事长、总经理。此后,在他的带领下,华润开始向实业发展,并利用资本在内地多个行业掀起并购浪潮,先后整合了地产、啤酒、零售、纺织、制药、建材等多个领域。
华润啤酒便是一个经典案例。宁高宁在《三生万物》中写道,华润啤酒的核心竞争力是超强的并购、整合、协同的能力和文化。这个特殊能力,促成了华润啤酒在未来快速的成长。
曾经,在收购第26家啤酒厂时,内部也产生了一些分歧,有意见认为可以分长江而治,也有意见认为可以分几个大区而治。于是,宁高宁写了篇题目为《26只猫和一只老虎》的短文。他说,26只猫也会被野狼逐个吃掉,因为形不成合力,而猫要大成虎,成虎才能雄踞山林,所以多个小工厂必须形成协同作战的大集团,就像现在的26个工厂是26只猫,要变成一只老虎,要有统一的大脑、心脏、血液、四肢、耳鼻喉眼,这样才有真正的核心竞争能力。
由这个故事也可窥见宁高宁的整合思路——通过并购手段整合产业,进而迅速形成规模优势。他说,只有成为行业领导,才能对商品市场有控制力、对资本市场有号召力。
2004年,宁高宁离开职业生涯的起点华润。十八年的职业生涯,宁高宁都奉献给了华润,因此他对这里始终怀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深厚情感。他说,这18年,与其说我为华润工作,不如说华润培育了我。他还说,这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因为当时从没想过会离开,他以为会永远在华润工作下去。
他在书里回忆了决定离开华润去中粮的那个晚上。当时,他正在北京出差,顿时觉得没有方向感,酒店的房间很大,他就无目的地在房间里转圈,一圈一圈,从晚上走到凌晨,再看到有华润标识的文件后禁不住激动,流下泪水。
前几年,华润拍公司80周年纪念片,拍片人采访宁高宁时问他:华润、中粮、中化三家公司在你心中怎么比。他说华润是娘家,中粮像是出差,中化只能说是路过了。这并不是指公司的好坏和谁更重要。因为无论哪一家公司,自己都是全情投入。只是说对我在不同年龄的经历和影响来说,华润是最大的,宁高宁说。
国企的“放牛娃”
从华润离开后,宁高宁“空降”中粮集团,被任命为中粮集团董事长。
进入中粮后,他发现,华润本身是一个多元化控股企业,投资自由度很大,医药、地产、金融、电力都可以投,但有主业的限制,这些业务规模都不是很大,但中粮要发展必须聚焦主业,围绕粮油食品来发展企业。
沿着该思路,2009年他烧了第一把火,正式提出“从田间到餐厅”的全产业链战略,宁高宁表示,希望用全产业链这根“竹签”,将整个中粮像糖葫芦一样穿起来。
在这个崭新的战场上,他也沿用自己拿手的打法,将并购重组经验改良到中粮。于是,中粮先后重组新疆屯河、中土畜、中谷,收购深宝恒,控股丰原生化,接盘五谷道场,入股蒙牛,手握福临门食用油、长城葡萄酒、香雪面粉等几十个品牌,并收购了来宝和尼德拉两大国际粮食集团,基本实现了粮食的全产业链布局。据不完全统计,加入中粮后的宁高宁,主导过超50起并购。
2013年,中粮击败对手中储粮,收购粮食物流企业华粮。中粮、中谷、华粮3家粮食央企,“三粮合一”实现了粮食内贸、外贸、物流业务的统一,中粮也成为国内最大的粮油贸易商。
公开资料显示,宁高宁初入中粮时,集团的资产仅为600亿元,11年后,中粮集团的资产翻了7倍多,达到近720亿美元。2014年,中粮营业收入为1991亿元,旗下拥有8家上市公司。
在中粮集团董事长位置上度过11个春秋后,宁高宁再次挥手告别中粮,出任中化集团董事长。
在中粮的11年里,他并非没有遗憾。公开报道显示,2012年,中粮集团旗下多家上市公司遭遇了亏损或利润大幅下滑。外界也认为,宁高宁的遗憾之一或是,他未能跟随企业走到全产业链计划的收获期。
初到中粮的宁高宁曾写下这样一段话——空降兵好像是一位陌生人闯进了一场热热闹闹的家庭聚会,他不知道大家正在谈什么,也不清楚这个家里的很多故事,这时候他开口说话,很容易唐突。
而接下来,他又到中化当了回空降的“救火队长”。
据华夏时报报道,宁高宁到任中国中化集团(简称中化)任董事长时,中化正处于业绩低迷期。2015年,中化的营业收入为606.55亿美元,净亏损约为5510万美元。
宁高宁到中化不久,就提出了“科学至上”的战略理念。他认为,石油化工、新型材料、农业化学肯定是中化的主业,但今天真正驱动行业进步的是科学技术。
仅从中化的业务看,它可持续的有竞争能力的几项业务都是因为这项业务有科技含量,在历史上有过研发和创新。“科学至上”的战略理念,是期望把公司全面转向以科学技术驱动的世界领先的综合性化工集团,把研发变成战略、变成主业,没有研发创新不投资、不扩产、不并购。
2023年年末,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他再次提到,在中化,有这样一个理念:如果一个公司没有创新和研发,中化就不投资也不并购。没有研发和创新,就无法增加新产品,所以企业必须要有驱动升级的新产品才可以,这也是企业竞争的一个主要战略。“目前的形势下,我认为企业除了技术的研发创新外,没有更多的战略。”他说。
宁高宁接手中化的几年间,集团营业收入实现大幅增长,2018年营收创下十年来的高峰,达到893.58亿美元;同期净利润为7亿美元,创2014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2018年7月,宁高宁兼任中国化工董事长、党委书记。2021年,在宁高宁的带领下,中国中化集团和中国化工“两化”合并,他出任中国中化控股公司董事长。
据中化官网,合并后的中化控股公司旗下有16家境内外上市公司,截至2021年底,总资产超过1.5万亿元,全年营业收入超过1.1万亿元,位列2022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第31位,化学品行业榜单第一位。宁高宁本人的职业生涯,又斩获新成就。
两次空降,三任董事长对一个人影响几何?《三生万物》中,宁高宁用一些笔墨讲述自己“三次上任”的心态,他说:作为企业的一把手,你必须提出企业发展的方向,做出重大战略性投资,促成重大交易。这临门一脚你就要自己踢,别人无法代替你做。
2022年,宁高宁从中化退休。在得知要退休的当天下午,宁高宁开会回到办公室,看着眼前的景物,喉咙哽咽,胸口发紧,鼻子发酸,他回忆说,感觉是要离开一个生活了很久、感情很深的地方,眼睛自然就湿了。
不过,这种感觉很快也就过去了。宁高宁很坦然地接受了这个变化——所谓世界500强企业的董事长,听起来是个头衔,可以很严肃、很紧张、很在乎。但其实也可以不这样,也可以很平常、很轻松。啥事时间一长了就知道,不过如此,原来如此呀。
退休也换来了自由。他说,过去对企业的责任像是悬在头上的剑,无形又无时不在的,它与你的生命一样重要,而且在不断变化中又有风险,但你又不能完全把握,现在脱掉了,这是大改变。现在可以穿短裤去公园散步了,在这个年龄换一种生活方式,得大于失。
今年7月,有媒体问宁高宁,像王石、李小加这样的企业家60岁又重新出发,再次创业了,你有没有也在规划自己的第二人生。宁高宁给出了否定的答案,他表示不会再去做一些商业性的东西了。
“我觉得如果重新出发的话,那不是又重复了嘛。人最主要的还是去尝试新的,或者是去创造一个东西。我还是希望能够再把这种经历的东西、思考系统地写下来。”宁高宁说,“从你年龄的理解能力和对生活的联系程度,感受会不一样。因为角度不一样,可能答案都不一样。”
写作、记录大抵是宁高宁常年保持的习惯,在管理公司时期,他也一直未中断过写作。历任的三家公司,宁高宁都积极推动了公司内部杂志的建立。
比如,华润最早是从上市公司华润创业开始的,内刊是《创业论语》,后来改为《华润》。中粮的内刊是《企业忠良》,中化的内刊是《新中化》。这些内刊,他都曾供稿,甚至,因为标题经常以三个字的形式简练地表达观点,时间长了,就给自己留下了“三字文”的称号。
离开中粮时,他曾写下一首表达告别心情的散文诗《如果》,退休之际,又创作了一首题为《老了的美好》的诗歌。
现在,宁高宁终于有更多时间来系统地回顾和思考自己的职业生涯,继续自己的写作梦。去年,他出版了五卷本的文集《五步组合论》,今年又写了一本《三生万物》。
原本,出版社更期待他写一本聚焦于商业和管理方面的内容,但真正落笔后,除了写下对于企业管理的回忆与思考外,宁高宁还从个体命运着墨,并发出了“所有的事情都是时代的产物,我们的能力是很小的”的感慨。
宁高宁说,随着人生的不断前行和周期性循环,人的思想会不断升级。这种升级不仅仅是经验的积累,更多的是思想层面的深化。
“随着对生命意义理解的逐步深入,我希望能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分享我的见解。因为我是一个深刻的人,所以希望从自己的角度去审视和表达。”这也是为什么他会从自家的三兄弟写起。这种平静、真情流露的风格,或更接近如今宁高宁本人的状态。
有人统计,《三生万物》全书大约出现了54个“哈哈”,起初出版社建议宁高宁删除掉这些略显口语的词汇,但在他本人的坚持下,还是保留了下来。他的理由是,“哈哈”是写作的一部分,它反映了自己的山东口音。
书中的54个哈哈,也让宁高宁本人又收获了一个“哈哈主义”的标签——意味着人要大度、乐观、从容,理解他人,不必对一些事情过于计较,用“哈哈”一笑置之。他很赞同,认为这是从一个新的角度诠释了这本书。
不过,“哈哈主义”应该不仅是对书籍的诠释,它也映射了这位久经沙场企业家的生活哲学——以真诚和幽默的态度面对人生。在这份坦率之外,他对企业管理的深刻反思和思考,将会在未来更长的时间里,继续影响着更多的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