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零碳
很多人担心,特朗普上台后,美国气候政策将严重倒退。因为特朗普一直视气候危机为骗局,并扬言退出联合国气候大会,加大石油等化石能源开采,废除拜登的气候补贴政策《削减通胀法案》。
但美国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总统的很多行政权力是受很多制约的。美国联邦州的权力很大,很多跟气候相关的政策,可以在州政府这个层面得到落实。
比如华盛顿州在2021年曾通过《气候承诺法》(Climate Commitment ACT ,CCA),为该州温室气体排放建立了一个碳排放定价交易体制,迫使企业在拍卖中购买碳排放配额以支付其污染成本。
《气候承诺法》还为华盛顿州单独制定了减排目标:即到 2030 年比 1990 年减排 45%,到 2050 年比1990年减排95%。
这部法律遭到很多人的抵制,特别是保守派,认为该法案提高了华盛顿州的能源和天然气成本,该州长期以来的一些天然气价格一直是全国最高的。
为了废除这部法律,一个叫“华州行动起来”(“Let’s Go Washington”)的公民倡导组织还发起签名倡议(2117号倡议书),希望华盛顿州的选民借这次美国大选机会,通过投票表决,力图废除这一法律。
但11月5日的投票结果显示,大多数当地选民还是支持这一法律。有62%的选民拒绝了第2117号倡议,而只有38%的选民赞成废除。华盛顿州选民表达了他们对清洁空气和负担得起的无化石燃料能源的支持。
该法律的支持者表示,废除该政策不仅不能保证化石能源价格降低,而且还会危及未来几年数十亿美元的州收入。通过拍卖排放配额,许多项目已经或即将得到污染公司的资金资助,包括空气质量、鱼类栖息地、野火预防和清洁能源项目。
这一事件说明,在抵制特朗普倒退的气候政策方面,美国各州和美国居民,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
华盛顿州保护《气候承诺法》的努力取得成功,可能会激励其他州采取类似的投票倡议,这些州已经实施了限额投资或其他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政策。
这些州包括:加利福尼亚州,它是第一个在整个经济范围内实施限额投资计划的州;纽约州,它既是区域温室气体倡议的成员,目前正在制定一个经济范围内的限额投资计划;俄勒冈州,它正在重新建立一个范围较窄的计划,类似于限额交易,但确实包括通过拍卖进行碳配额交易。
尤其是加州,一直是气候行动先锋。
加州拥有近 3900 万人口,号称世界第五大经济体。加州每年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仅次于得克萨斯州。然而,按人均计算,加州的人均排放量在美国排名第三。这部分归功于该州雄心勃勃的碳减排目标、政策以及对清洁能源和基础设施的公共投资。
加州减排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于2013年实施的限额交易计划。该计划覆盖了全州 80% 的温室气体排放,自2014年以来,排放上限每年下降 2-3%。该法律涵盖的 450 家实体,包括燃料供应商和炼油商、电力公司、化工生产商和工业制造商,必须在州政府管理的拍卖会上购买配额,以覆盖其排放量,每年的最低配额价格不断提高,以激励参与者减少排放量。
自 2014 年以来,限额交易碳配额拍卖已为加州气候计划带来了 110 亿美元的资金。这些资金支持了数十万个新项目,涉及低碳交通、野火预防、可再生能源、应急准备、社区空气保护、气候适应和其他优先领域。
美国能源媒体Energy News Network近日发表文章指出,特朗普胜选后,各州必须领导气候行动。
文章认为,在特朗普的第一个任期内,美国各州承担起了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现在,在特朗普第二个任期,各州需要加倍努力。
在持续推进能源转型方面,美国州立法者和监管机构有能力命令当地公用事业公司关闭或减少化石燃料发电厂的排放,并扩大从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和核能等零碳资源产生的电力份额。
各州还可以要求大型污染者——如化石气体公用事业公司——减少他们排放到空气中的温室气体量,并为建筑物设定排放和能效要求。目前,各州有权采纳比联邦政府设定的更严格的车辆排放标准——尽管特朗普在第一个任期内试图撤销这一权力,并可能再次尝试这样做。各州还在分配联邦《通胀削减法案》和《基础设施投资和就业法案》的资金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在拜登政府下,拥有积极脱碳目标的州名单已经扩大:科罗拉多州、伊利诺伊州、马里兰州、马萨诸塞州、北卡罗来纳州、俄勒冈州、罗德岛州和华盛顿州都在2021年或2022年采纳了强有力的排放目标。总的来说,现在有25个州和华盛顿特区已经制定了某种形式的目标,以实现全经济范围的净零碳排放、100%可再生或无碳电力,或两者兼有。
对于这些已经成功将气候目标写入法律的州来说,现在兑现这些承诺变得更加紧迫。而各州的州长和居民,将成为抵制特朗普气候倒退政策的重要力量。
-------
参考资料:
https://earth.org/us-states-poised-to-lead-the-way-on-climate-during-second-trump-ter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