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润:比亚迪,三十而立

刘润:比亚迪,三十而立
2024年11月22日 16:41 刘润

来源:刘润

前段时间(11月18日),比亚迪迎来了两个里程碑:成立30周年,以及,比亚迪成为了全球首个下线1000万辆新能源车的企业。

比亚迪从第一台新能源车上市,到第一个500万辆,用了15年。而第二个500万辆,是过去短短15个月内新增的。

15年。15个月。进步可谓神速。

恭喜比亚迪。

30年里,经济来回动荡,企业生生死死。人人都想去新领域找新机会。但,光是保住核心产业,不少公司就已经耗尽了力气。

而比亚迪,从电池,到手机,再到造车,它只是默默地、一次又一次地刷新纪录。

这让人不禁想问:为什么别的公司跨界就死,而比亚迪跨界总能卷成头部呢?

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在1000万辆下线仪式上做了场万字演讲,分享了他这30多年的创业历程。他把比亚迪发展壮大的底层逻辑,总结成了7000多字的《比亚迪基本纲要》,还带来了本讲述比亚迪工程师的书,《工程师之魂》。

有人说,王传福真“敢”啊,他拥有远高于常人的勇气。也有人说,什么敢干敢拼,他就是赌对了路罢了。

或许你还没有刷完王传福的演讲。我想,至少通过这篇文章,把那些触动人心的故事,结合我的思考,分享给你。希望能给你带来启发。

我试着把王传福的“敢”,翻译成了4个字:

拆。迁。垫。等。

我们一个个来说。

拆,是学习新东西最划算的方法

这天,王传福从兜里拿出钥匙,围着一辆奔驰车,用力狠狠划拉了一圈。

那是2004年的一个场景。距今整20年。王传福仍然记忆犹新。

就在前一年,比亚迪收购了西安秦川汽车,拿到了车辆生产牌照,终于可以开始造车了。

只是,他真正做起来,发现造车比想象中难太多。

他花了几个亿,带团队从0到1拼命干,谁曾想,却造出了一辆“废车”。

那是比亚迪的第一款实车,内部代号316。然而,内部评审阶段就被经销商淘汰,没能发布。

这几个亿,还只是花在模具上的,其他的更别提多少了。

怎么办?要放弃造车吗?还是硬着头皮把316做下去?

想了整整一夜,想到头脑发昏,王传福终于还是下定决心,砍掉316,从头再来。

既然自己造不好,就得低下头,勤勤恳恳跟优秀车企学习。

怎么学?拆。

和上亿级的学费比,几十辆热销车已经不算什么了。

王传福买来几十辆热销车型,想让工程师们拆开学习。

但是工程师们,站在这些车前,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都不好意思下手,担心损坏公司财产。

王传福看了,索性掏出一把钥匙,挑了一辆奔驰,从头划到了尾。只是为了鼓励他们,放心拆。

拆了装,装了拆。有任何疑问,就地讨论到解决为止。就这样持续了一年多。

工程师们把汽车制造拆成了100多个环节,终于做出了F3,比亚迪的第一款量产车。

F3上市14个月,销量突破了10万台。09年,F3成了中国轿车市场销冠。

而在此之前,比亚迪,一直做的甚至都不是汽车生意。

许多人低估了王传福造车的决心,以及王传福作为工程师,那对技术绝不低头的精神。

王传福的“敢”,是一种工程师精神里的“敢”:“我首先是一个工程师,然后才是一个企业家。”

在被收购前,那时还是西安秦川汽车公司总经理的刘振宇,每天都要接待大量想来收购的人。其他人给他感觉都不靠谱,问的都是“钱”。

只有王传福一来,问的全是“车”。而且,就他来工厂的次数最多。

搞不明白的,就去学原理。怎么学?向优秀的产品学,向优秀的工程师同事探讨。

拆。是因为王传福相信技术的客观规律。

拆而重构,不破不立。

这其实,并不是王传福的第一次跨界。也不是第一次拆东西了。

从电池,到手机,再到造车,这中间的不断跨行,比亚迪靠的是另一个字:迁。

迁移能力。

迁,保持锤炼自己可迁移的能力

就像一个人想要跨行业换工作,需要具备迁移技能,比如沟通能力等等。一家公司想要跨界成功,它也一定具备至少一个可迁移能力。

比亚迪的迁移能力,是“高效率低成本”的工业制造能力。

这个基因,是从比亚迪创立早期,王传福就定下了的。

硕士毕业后,王传福留在了有色金属研究院。专业对口,他顺其自然地开始研究电池,很快升成了副教授。

这一时期,王传福的目光一直定睛在电池上。后来,大哥大开始流行。这个大砖头3万块,镍电池就占了大头。手机自带一块肯定不够,一般还要多备一两块。

王传福看到了里面的需求。自己就是研究电池的,电池占手机成本里那么大一块,自己为何不能去做手机呢?那时,在深圳,浓厚的创业气氛,也点燃了王传福想要创业的心。

他借来250万,在亲朋好友惊讶的目光里,摔了“铁饭碗”这个主流选项,跑去深圳建了一个小电池厂,做起了“非主流”的手机电池。

那时候,日本已经有成熟的自动化生产线和生产设备了。最简单的方式,自然是直接购买,即插即用。

无奈,刚开始的比亚迪,资金小,实在买不起先进技术和设备。怎么办?怎么办?

设备用不起,就手搓。技术用不起,就自研。

从念书时就开始钻研电池的王传福,深知电池无非就是铁、镍、铝等等这些金属构成的。

虽然买这些金属的成本,目前降不下去。可是其他成本可以降啊!

那就去找那些,可以不断优化的成本空间。让电池成本趋近金属本身的价格。

从哪里入手呢?

那个年代,深圳沿海地区有一个优势:劳动力低廉。

王传福盘了盘,在数据、技术、土地、资本、劳动力这五大生产要素里,他没钱,没地,数据和技术还在研发的路上。想去银行贷款,也没什么资产抵押。

那,就只能靠劳动力来补足了。

雇人来干什么?拆解自动化生产线。

如果A部分生产,必须用设备,他们就自研设备。B部分可以人工替代,那就统统用人工。

这种“人+夹具”的模式,是比亚迪创新的“半自动化半人工”的制造模式。

就这样,他们造出了第一条镍电池生产线。

虽然整条产线的投入,只有日本企业的1/15,但产成品效果是差不多的。

完成这一步还不够。效率还可以更高,成本还可以更低。

之前没有选择从日本进口设备,是因为买不起。

既然自己上手后发现,自己做,反而更有性价比。那么其他业务,是不是也都可以自己做呢?

外购手机零部件,中间一定会有层层加价。那就自建。

造了模具厂,还不够,又造了注塑厂......比亚迪逐渐把手机零部件的业务,大包大揽了。

1997年金融危机,走低成本路线的比亚迪,和日本厂商纷纷亏损形成鲜明对比。既然质量差不多,进口还要多出各种费用,为什么不用比亚迪呢?

比亚迪把镍电池销量做到了全球第一,紧接着,签下了主流手机制造厂商摩托罗拉和诺基亚。

2003年,比亚迪成长为世界最大的手机电池生产商。

而迁移到造车上,比亚迪最初,也是瞄准低价、更好的车。

迁。是因为王传福相信商业规律。

什么商业规律呢?

消费者永远希望,用更便宜的价格,买到更好的东西。

而想要达到这个目的,创新和效率必占一样。其中,科技是带来创新的最大推动力。

别人图轻松,购买现成的设备。王传福自己做生产线。

别人卷产能,选择和别人合作。王传福自己做模具厂。

哪怕需要投入更长的时间,更辛苦地去工作,也不要紧。

“高效率低成本”的工业制造能力,是比亚迪得以跨界并做到头部的护城河,也是比亚迪底层的“迁移能力”。

拆。迁。

科技规律。商业规律。

前两个字,说完了。

这次发布会上,王传福也几度感慨,这做到头部企业的路上,绝不轻松。好几次,都差点死在路上。

而外界看着他走得稳,是因为王传福一直坚持着另一个字:垫。

安全垫。

垫,永远用两条腿走路

会考虑安全垫的人,你就不能用“赌”来形容他。

表面上看着,好像比亚迪总是在跨界,然后一路顺遂做到了头部。但其实每一次跨界,比亚迪都做了很多准备。

猜猜看。为什么王传福划车划的是燃油车的代表奔驰?

就像是投资都会考虑资产配置,在配置高风险高回报的资产“搏一搏”的同时,也配置上低风险低回报的资产作为“安全垫”。

王传福做车的“安全垫”,叫“两条腿走路”。

之前做电池厂,王传福创造了“半自动半人工”的生产模式,这是“人+机器”的组合。廉价劳动力,可以缓冲研究设备的成本。

现在作为造车新人,不是一上来就all in电动车,而是一边造着燃油车,一边研究电动车。从燃油车开始,先学会造车,同时储备着电动车需要的技术。这是“老+新”的组合。

后来,车造起来了。面对车型的选择时,这个“两条腿走路”的思路,依然延续。

永远多条腿走路,也意味着永远多一套解决方案。这套解决方案的名字就叫,组合创新。

比如,比亚迪的新能源车,除了纯电动车,另一半销售量是插混汽车贡献的。

插混汽车,就是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的简称。

新能源车,按照动力类型可以分为五种,纯电动汽车(B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增程式电动汽车(EREV)、燃料电池汽车(FCEV)、混合动力汽车(HEV)。

纯电动和燃料电池汽车的原理,都是靠电动机驱动。一个靠充电,一个靠加氢站补充氢气。

而插混、增程式、混动,则是在电动机的基础上,还有个内燃机。

只是对于增程式和混动汽车而言,内燃机和电动机是彼此辅助来运行。

增程式靠电力驱动,可以充电补充能源,内燃机主要用来给电动机充电。

混动则是内燃机和电动机组合驱动汽车,但是只能通过加油来补充能源。

其中,混插可以说是最自由的一个选项。可以使用电动机也可以使用内燃机。可以外部充电,也可以加油。

这就同时解决了,车主的两大难题:电车的续航焦虑。燃油车的加油费用焦虑。

但是,它的结构非常复杂,对应的,成本也很高。插混,曾经是一类让新能源车企闻之色变的类型。

而比亚迪的两条腿走路策略,总是能让它突出重围,在最后冲刺阶段助推一把:

当比亚迪站上擂台的时候,是纯电动车的天下。政府大发补贴,车企纷纷涌入。2020年,纯电动车占了新能源车大约八成。而现在,纯电和插混,几乎是在平分天下了。

新能源车市场,正从纯电欢喜的“补贴驱动”,转为了用户选择的“市场驱动”。

全球首个量产的插混汽车,是比亚迪打造的F3DM。全国首款量产的纯电动汽车,是比亚迪的E6。

非主流变成了主流,迎来了它的“比亚迪时刻”。

2022年,比亚迪宣布停产燃油车,专注新能源车。

因为新能源车这条腿,已经强到不需要当初的“安全垫”了。取而代之的,是新能源车型的分化。

在旧的枝头做安全垫的前提下,比亚迪用自己最核心的“高效率低成本”打法,不断生长出新的枝桠。

听起来似乎并不是很复杂。为什么其他企业不这么干?

因为,长出新枝桠的过程,太漫长了。

这就到了比亚迪的第四个字,也正是这个字,才让它造就了第二名难以超越的高度:等。

等,才能做出技术爆炸

许多东西,不是不好,而是技术门槛太高了。得等技术被攻克下来。

而技术研发,需要大量投入。

就算突破了技术,还得继续等。

等什么呢?

技术能商业化、产业化,才能进入正循环。

王传福在发布会上,分享了他们的技术爆炸时期的成就,让人叹为观止:

2020年,刀片电池推出,背后是坚持了18年的磷酸铁锂路线;

2021年,是DM-i超级混动,背后是坚持了17年的插混技术路线;

2021年,发布e平台3.0,背后是坚持了11年的电动车平台化路线;

2023年,易四方出世,实现了比亚迪19年前的四电机创想。

但这些技术跑上新闻头条之前,是比亚迪的10年至暗时刻。

08年,王传福提出了“三大绿色梦想”,剑指太阳能、储能电站和电动车,想给未来人们健康绿色生活打个样。

09年,比亚迪汽车大卖,厂庆运动会上,比亚迪的销售团队意气风发,给第二年设定了翻倍的销售目标。

然而,紧随其来的,却是销量回落、渠道退网。

没事,那就调整3年再战。可是原以为调整3年能再度出发,比亚迪却等来了10年的销售低迷。

有多低迷呢?同期竞争对手月销量有十万,而比亚迪,只有三万左右,不及其他人的一半。

10年时间。

别说10年,就是1年、2年、3年看不到希望,不知多少人能等得住。

2019年,比亚迪迎来了一次生死挑战,利润比起去年同期,下降了40%。

招聘摊都摆来了公司大门,眼睁睁看着培养多年的技术骨干被撬走,回过头看着业务线大幅缩水的公司,王传福甚至无法开口挽留。

王传福后来说,让比亚迪坚持下去的,靠的就是对技术的信念。

这个信念有多深?

哪怕是至暗时刻的2019年,比亚迪扣非净利润只有2个多亿。在研发上,他们却砸了80多个亿。

股东们怒斥王传福乱花钱,一如当年他要收购秦川时,那个愤怒的基金经理被批量拷贝。

雪上加霜的是,2019年,疫情爆发。

来不及想怎么跟股东交代,王传福转身投入了另一件事:造口罩。

造车、做手机,还能通过电池串起来。口罩,是怎么回事?

疫情初期,正是极度缺少口罩之时。比亚迪的工人也缺口罩。

当年,自己带着工人拆解自动化生产线,手搓过镍电池生产线,手搓过世界上第一条手工锂离子电池生产线。

口罩生产线,又为何不能手搓一个出来呢?

王传福在演讲中分享说,他连夜召集工人,自己吃在工厂,睡在工厂。比亚迪愣是只用了24天,干成了全球第一大口罩厂。

这一场胜仗,鼓舞了比亚迪的士气。王传福鼓励下属们,把造口罩的士气,迁移去继续做技术研发,给最后的技术冲刺续上了心力,攻克了许多之前遗留的技术难题。

之后,他们迎来了隐忍十年后的技术大爆炸。

除了上面提到的,比亚迪还推出了第五代DM,让插混汽车能续航更长时间;推出了全栈自研的新能源专属智能车身控制系统“云辇”,成了中国首个自主掌握该系统的车企;还有各种高阶智能化技术系统,天神之眼、璇玑架构、易三方......

而这些技术的诞生,或许都得益于比亚迪这30年,不论遇到什么挫折,都从未远离过的决策方式:技术引导决策。

王传福在发布会上说:

“我能这么坚定,本质上还是因为,我们在做战略决策时,首先分析的是技术。技术能让我们看得更清晰、看得更长远。”

王传福曾经复盘过比亚迪之前的失败,是因为很多技术问题,是稀里糊涂解决的。没有根除,更谈不上创新。所以后来痛定思痛,一定要从“机理”出发。

什么是“机理”?答。基础原理。

举个例子。

有个客户提需求,塑料与金属一体化成型的技术里,希望金属和塑料“结合处不能断裂”。

这很难。毕竟金属和塑料,是两种太不一样的材料。

怎么办呢?

别人的解法,是沿着金属,加工出一圈沟槽,然后往里注塑。希望靠着这一圈的凹凸结合,能让塑料和金属互相咬合。

但是这种咬合,很不稳固。角度或者力度不对,就很容易在这个结合处造成断裂。

比亚迪的工程师,则会从最基础的化学原理入手。

他们在金属表面腐蚀出密密麻麻特别特别小的孔,有多小?一两百纳米级别的微孔。

然后再把塑料胶灌入密密麻麻的小孔里。这样一来,结合处就不容易拉断,浑然一体了。

到了现在,工程师们还会在零下三十度的环境里做实验,仅仅为了降低温度低时,车里冒出的怪声响。

面对股东们的质疑,王传福只觉得:“在研发上敢砸钱,这不是烧钱,而是在存钱。”

挺让人感慨的。

我们总在听别人说“技术创新”,到底什么程度才够得上“技术创新”?

比亚迪给出了他的答卷:深入机理,掌握因果。

听完王传福的发布会演讲,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息。

很多东西都在变,但有的东西不会变,那就是“客观规律”。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道理。

为什么总有人说,知道了很多道理,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只是,当你听了道理后,是否愿意做这个选择?做了选择后,又是否能坚持?

很难。

比亚迪给的答卷,拆、迁、垫、等,没有任何一个字,是你没听说过的道理。

拆。是因为坚信科学规律。

什么东西搞不懂,就把它拆解学习,创新重构。

迁。是因为坚信商业规律。

消费者永远希望用更便宜的价格买到更好的东西。那么,就去做出这样的东西。

比亚迪选择的,是通过规模化来降低成本,从而生产出物美价廉的产品。

垫。则是做什么事时,都做好两条腿并行走路的准备。

东边不亮西边亮。

拆。迁。垫。构成了王传福“等得起”的前提。

做出“等”的选择,很容易,但是真正坚持这个选择,太不容易了。

比亚迪的第1000万辆,是有车主的。

猜猜看。这位车主是谁?

是冯骥。

前段时间爆火的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背后的制作人、游戏科学创始人兼CEO。

等。是比亚迪的选择。也是游戏科学的选择。

《黑神话:悟空》这个真正意义上的首个国产3A大作,至今销售额已经突破70亿元人民币,刷新了国产PC游戏的销售纪录。而在此之前,制作公司游戏科学面对的,也曾是岌岌无名的6年苦苦等待。

这个联动,很激励人心。

去年500万辆下线发布会,比亚迪邀请来的第500万辆车的车主,是我的老朋友,罗振宇。聊到的,是做时间的朋友。

做时间的朋友。真好。

这大概是比亚迪这样的企业,用了过去整整30年,又准备用下一个30年,不断想向我们诉说的事情。

共勉。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主笔 / 木言声 编辑 / 二蔓 版面 / 黄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