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芝能汽车
奥迪最新发布的2024年第三季度财报,作为BBA三家里面压力最大的企业,奥迪集团(大众的豪华组)总体数据如下:
● 第三季度交付407,390辆车,同比下降16%;
● 营收下降5.5%至153.22亿欧元;
● 营业利润则暴跌91%,仅为1.06亿欧元。
我们需要思考,奥迪在面对新势力崛起及全球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后续如何降本增效和拓展产品力。
暴跌的利润背后:
奥迪在走下坡路吗?
● 奥迪三季度的财报数据我们仔细看一下问题所在:
奥迪集团三季度:
◎交付量为40.74万辆,同比下降16%;
◎营收为153.22亿欧元,同比下滑5.5%;
◎营业利润仅为1.06亿欧元,暴跌91%。
◎奥迪品牌销量下降了16%,销量为40.74万台;
◎Benley品牌销量下降了35.6%,销量为1904台;
◎Lamborghini品牌销量上涨了18.7%,销量为2853台。
前三季度:
◎奥迪集团共交付了125.14万辆汽车,去年同期则为140.44万辆,同比下滑10.9%;
◎营收从503.9亿欧元降至462.62亿欧元,同比下降8.2%;
◎运营利润从45.95亿欧元降至20.9亿欧元,同比下降54.57%。
全球市场对电动车的需求增长,以特斯拉、蔚来为代表的新势力迅速占据了市场份额,豪华汽车品牌也被迫加入竞争。奥迪的PPE平台迟迟没入局,以至于电动车型在市场表现平平。
中国市场作为奥迪的重要阵地,近年来因问界、蔚来、理想和小米等国产新能源汽车的兴起而不断受到冲击,从20万至50万元区间的市场中已吸引了大量消费者,奥迪逐渐失去曾经稳定的市场份额。
Part 2
豪华品牌逐渐失去科技吸引力
奥迪这个品牌是围绕科技来立足的。随着科技时代的来临,消费者对智能化和科技感的要求日益提高。奥迪的设计风格虽然稳健,但未能完全跟上时代潮流。与特斯拉、蔚来等中国的智能化系统相比,奥迪的智能驾驶和用户体验显得落后,这无疑降低了其对年轻一代消费者的吸引力。
由于缺乏真正具备竞争力的智能化车型,奥迪在电动化和智能化转型中处于被动地位。
奥迪各车型在中国的年度累计销量(数据截止到 11 月 3 日)简述:
● 奥迪 A6L:累计销量 14.55 万辆,同比增长 37.83%。
● 奥迪 Q5L:累计销量 12.13 万辆,同比增长 13.21%。
● 奥迪 A4L:累计销量 9.31 万辆,同比下降 13.36%。
以上三款是奥迪的主力车型
● 奥迪 A3L :累计销量 4.07 万辆,同比下降 2.52%。
● 奥迪 Q3:累计销量 3.45 万辆,同比下降 21.99%。
● 奥迪 A7L:累计销量 2.48 万辆,同比增长 140.17%。
● 奥迪 Q6:累计销量 0.43 万辆,同比增长 37.74%。
● 奥迪 Q5L Sportback:累计销量 0.51 万辆,同比下降 40.24%。
● 奥迪 Q2L:累计销量 0.74 万辆,同比下降 54.83%。
● 奥迪 Q3 Sportback:累计销量 0.27 万辆,同比下降 55.52%。
电动汽车主要两款,MEB 平台,在电池容量、总功率、驱动电压、数字化和联网能力等方面存在上限。
而PPE的推出,整体的节奏是偏慢的。Q6 e-tron 作为首款基于 PPE 平台的纯电车型,本应早两年问世,但因新冠疫情和软件困局导致开发进度滞后。
在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方面,随着和华为深度合作,期待这款车能够实现突破。
● 奥迪 Q5 e-tron:累计销量 0.43 万辆,同比增长 21.24%。
● 奥迪 Q4 e-tron:累计销量 1.39 万辆,同比下降 26.29%。
作为奥迪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中国的市场表现极具代表性,奥迪不得不重启降价促销,以应对市场压力,从目前来看奥迪的市场策略与其品牌定位出现矛盾,强调豪华与品牌价值但不得持续价格战立足。
当然这个过程需要一款有活力的车型来打破,近期我参与了PPE平台产品在国内的尝试,我觉得主要还是依靠新产品来破局。
奥迪引入 A5 家族,奥迪 A5L 将在广州车展全球首发,上汽奥迪也将于明年投产 A5 Sportback 车型。
A5 系列最大亮点是与华为合作,搭载华为 ADS 高阶智驾系统,成为奥迪首个合作序列。
奥迪与华为的合作由来已久,此次为 A5 系列专门开发新方案,还用上新平台升级车辆功能网络。A5 目的是抢占智能豪华 B 级燃油车市场空缺,提升销量。
2025 年奥迪将有更多产品与华为合作,包括纯电车型。南北奥迪、奥迪中国与上汽集团合作,区分消费群体,加快产品导入速度,准备夺回智能豪华汽车话语权,从中国来看,奥迪开始放下高傲姿态,与华为合作是务实之举,以迎合消费者需求,掌控全球最大汽车市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