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卫诗婕SJ_Jelyne
商业漫谈
Jane's interview
文 | 卫诗婕
经历过「史上最惨烈的」618 ,今年的双 11 ,不仅可能是近些年最为「理性」的购物节,也可能是一个划时代的节点。
随着监管风向的出现、行业内卷后的伤痛和反思,中国电商也需要迈入下一个时代了。
一个更健康、更理性、更成熟的时代。
Jane's interview
01
反思,进行时
中国电商人在疫情三年间,所遭遇的是一部完整的灾难片。
故事的序曲是疫情开始时,受物流受阻、地缘政治等影响,中国工厂的许多外贸被迫转向内销,国内的市场一夜之间供给过剩,价格战由此掀开序幕。2021 年,以京东为代表的平台趁势喊出了「价格力」,「价格决定流量」的时代正式开启。
2022年,既是这部灾难片的高潮,也是电商时代的转折点:这场噩梦的大BOSS——「仅退款」,登上了历史舞台。这一年,拼多多开始大规模使用「仅退款」,由此滋生了大量恶意投诉、黑灰产和羊毛党。在小红书、闲鱼等平台上,开始现象级地出现「0元购」、「羊毛党」的具体教学:通过提供虚假凭证、虚假退货等手段,将原本消费者的权益保护变成一种不当获利。
我的朋友宗布,在淘宝的恶意投诉中心工作,这个成立于 2011 年的部门在一岁时还未感受到什么异常,但在2022 这一年,明显感觉到恶意用户在增多——「仅退款的发起量一下子翻了五六倍是有的。」与此同时,价格托管在各大平台的出现,也将商家的神经拧到最紧。
一边,是「价格战」下日益稀薄的利润;另一边,是日益高昂的流量成本和运营成本:伴随着短视频、直播带货这类内容电商越来越流行,电商行业的第二大噩梦——高退货率,也逐渐蔓延至整个行业。相对于货架电商中,用户更多从各自需求出发、主动搜索下单,内容电商中的需求更多是被「刺激」出来的——一旦用户离开了冲动消费的场景,退货的可能性极高。以淘宝为例,在发力进攻直播的时期,淘宝的退货率一度从原先的10%-20%,跃升至 40%。
大部分人并不清楚,一个低毛利的中小商家,在面对「仅退款」+ 高退货率时,会面临什么?
假设一家卖小饰品的店铺,每单成交价 30 元,商家首先需要支付运费险3元,再加上运营成本、投流成本、库存成本——在薄利时代,这些成本的总和往往无限逼近于毛利,那么,一旦用户大量发起「仅退款」或「退货退款」,这将意味着,卖得越多、亏得越多。本就微薄的利润线会被瞬间击溃,许多小微企业便因此面临资金链断裂,甚至走向死亡。
非但如此,这个行业逐渐衍生出一种黑色幽默:在「仅退款」大行其道的时代,商家赔了货、亏了钱的同时,还将得到用户的差评。
几个月前,我曾在《618 的穷途》这篇文章中提到过,中国电商正面临着逐渐恶化的营商环境。在消费力不振、「仅退款」的常态化、以及内容电商浪潮的三重冲击下,在平台火拼「价格力」并进一步挤压商家利润的主叙事下,今天,在产业带的最上游,大量工厂、品牌的产销压力已经到达极限、摇摇欲坠——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一个恶性的商家生态也终将伤及电商平台。
道理都懂。可总要有人先站出来,打破这个囚徒困境——
终究还是阿里。
7 月,淘宝在首页推送了松绑「仅退款」的意见征集——几乎得到商家的全票赞成。8月,解绑「仅退款」的新政正式落地。据淘宝内部人士透露,该政策从制定到公布,仅仅用了一个月不到的时间,速度之快,是近年少见。
可见,史上最惨烈的 618 过后,反思和改变正在发生。
Jane's interview
02
仅退款,重归克制
对于当下营商环境之痼疾,淘宝是清楚的。
实际上,作为「仅退款」最早的发明者,在疫情之前,淘宝对「仅退款」的使用十分克制——那时的平台,也更多地扮演仲裁者的角色,对消费者的保护偏向于法理:只有针对糟糕的产品或服务体验,才会实施「仅退款」这类偏向「惩罚性」的措施。
这些年,随着「仅退款」越来越「泛滥」。淘宝内部也已经意识到,不仅是「仅退款」需要重回克制状态,电商整体的营商环境也需要「拨乱反正」——回顾阿里巴巴的发展史,是千万中小商家在生态内的生长,才构建起了淘宝和中国电商的多样性。
在当下,至少对于阿里巴巴来说,重构一个健康的生态,显得迫切和必要。
因此,淘宝率先终止了「仅退款」的一刀切,采取分层保障机制——对于那些提供了优质服务的商家,平台将会把售后服务的自主权「还」给商家:淘宝的官方客服「旺旺」将不再主动介入支持「仅退款」,改由商家先与消费者协商。
另一方面,淘宝推出了更多保护商家免遭「恶意袭击」的工具:比如,针对消费者利用「写差评」来要挟商家同意「仅退款」的现象,淘宝升级了规则——用户一旦申请「仅退款」后,评价入口将会消失。再比如,针对兼职开店的店铺,淘宝推出了「打烊」功能——打烊期间,用户可以浏览但不能下单,以避免一些黑灰产专门爬取低成交的店铺,利用「缺货赔付」等规则进行恶意下单索赔。
此外,淘宝还升级了算法,将对一系列异常行为进行抓取:比如退货物流异常、单个用户高频申请退款……淘宝甚至为此打通了闲鱼的数据——以此识别出那些在闲鱼上购买旧货、并转头将淘宝上购买的货物进行调包的用户。
一个惊人的数字是,就在「新政」实施首日,淘宝系统内,当日拦截掉的恶意申诉达到 40 万单。
「我们不能说是用户错了,」参与这套系统设计的其中一位负责人告诉我,「但在过去一系列触目惊心的案例中,能够看到,个别平台粗暴地使用「仅退款」作一刀切,其实是把平台的客服成本和合规成本,都转移给了卖家。」
过去,在拼多多,纠纷申诉期仅为 7 天,商家每月拥有 3 次(每年拥有10次)申诉失败的机会,超过对应次数,申诉的入口将会消失。不过,9月开始,拼多多也放宽了「仅退款」的申诉条件。
Jane's interview
03
风向,在变
我们不得不承认,疫情这三年,包括媒体在内,人们更多地关注个别电商平台财报上的奇迹增长,而忽略了「奇迹」背后,是整个中国制造产业链的螺旋向下——个别电商平台借助产业链的危机,制造了一场「血洗」,并将流量聚拢起来,佯装成一场「奇迹」。
但这部「变奏曲」可能已经来到尾声。因为,无论是低质的生产、价格的内卷、还是产业的降级,对于整个社会来说,都是不可持续的。
这一点,从监管的口径和行动中也透露出信号:今年7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中指出,「要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另一方面,监管重判下,「互联互通」也终于到来:9月底,淘宝接入微信支付与京东物流,正式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种种信号指向,接下来,电商行业的主旋律,需要回归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
于是,在消费者、商家两端都极其孱弱的当下,终于又再次看到了平台让利、扶持两端的信号——今年双 11 期间,除了上述对「仅退款」的松绑,这次,淘宝平台的确以高昂的投入,主动向商家输血、并为其分担大促的压力,包括但不限于:主动降低运费险成本、双11期间免佣金、平台垫资帮助商家「一键回款」等等。
客观来说,淘宝此番调整,不仅基于阿里的商业良知,也是基于淘宝天猫的自身利益——天猫汇聚了超过30万家品牌,以运动品牌 nike 为例,nike 每年在淘宝投入近 3000 万元的验货成本,如果平台无法为优良的商家营造一个更健康的营商环境,千万商家又有何动力继续去做服务体验方面的进一步投入呢?
当下,淘宝正试图建立起一种引导机制,以体验分的体系引导商家把服务做得更好,这变成了一种得分模式,得分越高,所能兑换的权益和一系列曝光资源越多,将服务的建设变成一种确定性更强、回报更明确的过程。目前来看,这种措施已初见效果,据淘宝透露,新版体验分上线后,4.8分(可获得「仅退款」自主权的标准)以上的店铺已由原来的30% 增长至36%了。
可以看出,从卷价格,到卷服务与体验,是正在发生的趋势。
Jane's interview
04
理性,进行时:
货架电商重归 C 位
另一大趋势,是货架电商的回归。
过去几年,直播电商一度成为高效增长的代名词——在抖音上做爆款,几乎成为每个大品牌的追求。直播电商刚刚兴起的时候,商家品牌没见过如此高效的流量,但他们不知道,直播电商背后的直播团队、投流成本、大人物佣金、坑位费、服务商等等,一整个产业链的成本都将由商家买单——流量早已在暗中标好价格。
我的一个厂二代朋友,前些年是专做品牌营销的新媒体编辑,采访过成功案例无数,都是在抖音「一夜卖疯了」的例子。2021 年,当她辞职决定回去接管父母的工厂时,一度信心满满,自信能够「玩转抖音」——可故事的结局是,她在抖音 3 个月亏了 30 万。
首要的事实是,当下,抖音的投流 ROI 正在大幅下降,内容电商的高退货率也是最大的痛点。而隐秘的经验则是,人们忽视了直播带货领域中,平台所塑造起标杆案例的背后,一系列高昂的成本要素——「能在抖音上做出来的爆款,所需要的运营预算,根本就不是我这种小厂家能负担的范围。」这位厂二代朋友说。
以我采访过的智能电器品牌追觅为例,追觅在抖音的成功,得益于一整支专业团队的测试、追踪与调整:「需要不停地去测试最好的方案」,与此同时,前一天做出的「爆款」,第二天就会引来模仿,这就倒逼团队需要不断迭代营销方案,最终比拼的是「组织效率」。那次访谈中,追觅中国区总裁的一句玩笑话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他提到抖音投流的出价模式,总能精准地预估到客户所能承受的极限,「算法真的是很神奇的发明,抖音就像是知道我们的毛利。」
当时我也笑着附和,抖音本质做的不是电商,而是流量生意。
还是那位厂二代朋友,她告诉我,所有的电商平台中,她如今最喜欢的,是淘宝——这是唯一一个对于中小商家而言,能够沉淀其品牌资产,并拥有稳定订单和确定性的平台。在消费不振的当下,压力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传导至产业链的最上游——工厂。今日产销之焦灼,也决定了,大家将更加注重现金流、健康经营和确定性。
稳定性和长期主义,正是货架电商的特性。对这个大趋势的追求,从2023年后,各主流短视频平台纷纷向货架电商转型,便能看出。
而对于大品牌来说,尽管手中仍然握有预算,但今后将更加看重投入的确定性,更重视稳健、健康的增长。一个重要信号是,今年双11 ,用户对于品牌的信任似乎正在回归,有几个数据可见一斑:
1. 作为优质购买力的代表,淘宝 88VIP 的数据呈现显著增长:自10月14日预售开启,截止31日24点,88VIP 会员下单购买人数同比去年同阶段增长超 60%。
2. 美妆类目今年在天猫 GMV 增速达18.7%,且高奢品牌同比去年双 11 同阶段增长近 30%。在 TOP50 品牌中,价格带较高的美妆国际大牌(海蓝之谜、赫莲娜、SK-II 等)占据了30席。(作为对比,去年双11,大杀四方的是珀莱雅。)
3. 包括服饰、美妆、3C数码、运动户外,这些核心类目的高客单商品在本届双 11 的销售额都在增长。
看起来,即便今年的双11 并没有惊天的「价格战」,但消费者对于品质的追求仍然开始回归,杀出了一记回旋镖。
电商终究不是冲动消费,而是一整个生态的叙事。帮助做生意的人做好生意,才有消费者和平台的利益。
上半年「史上最惨烈的618」过后,行业迎来一个近年来最理性的双 11,何尝不是一个好消息。
互动问题
欢迎留言交流你对本届双11 or 当下电商行业
的观察和看法,
感谢 🙏
Jane's interview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