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总裁读书会
提问,是领导力的重要工具。
提出一个好问题,往往比获得一个好答案更加重要。当答案从对方嘴里说出来的时候,才能真正打破他内心的壁垒。因为,这是对方“自己得到”的答案。
那么,如何提出好问题?怎么才算好问题?能不能举几个例子?
前段时间,刘润读书会直播间邀请到刘澜老师。他是领导力和学习力专家,哈佛商学院领导力论坛邀请过的唯一的中国学者。《刘澜极简管理学》《领导力就是说对十句话》等畅销书作者。
在直播中,刘澜老师就分享了5个好问题。问对这5个问题,对你培养自身领导力,促进自己和他人成长,特别有帮助。
分享给你。
你觉得呢?
请问:上级问下级,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家长问孩子,最重要的问题,又是什么?稍作思考。3,2,1。刘澜老师的答案,是:“你觉得呢?”
听到这,可能有不少人皱起眉头:这不就是推三阻四吗?就像电影《年会不能停》里的台词:所谓“领导的秘诀”,就是遇事给员工“留空间”,不把事说明白,让下边的人揣摩你的心思。
别误会。问“你觉得呢”,并不是不把话说明白,而是为了启发对方思考。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做“生成效应”。什么意思?知识,只能由你自己生成。它不是一桶水,你把这桶水倒进对方大脑,就能自动生效。
那么,怎么生成呢?靠提问。比如,问:你觉得呢?这样,对方就会不由自主地思考。一思考,大脑就会生成知识,得出结论。
所以,如果出于这个目的提问,那么当对方说“我不知道”的时候,你或许就该清楚,还需要接着说,接着问,才能带着对方出发,真正开始思考。
不要指望,一枪就能命中猎物。
不仅仅是对员工,对下属。你还可以问上级“你觉得呢”。对上级也可以问吗?会不会不礼貌?当然不会。“你觉得呢”只是一个心法,完全可以用请教姿态发问。
比如,面对上级,你可以说:遇到问题,我已经想出了一个解决方案,但拿不准。您觉得呢?又比如,面对前辈提问,你可以说:惭愧。尽管做了很久工作,但这个问题真没好好想过,您是专家,您觉得呢?
刘澜老师说,职位越高,你的目标就越不确定。所以,为了更好地了解你的目标以及完成方式,你就必须同更多人沟通,问他们:你觉得呢?
凯文凯利在《宝贵的人生建议》里,有个观点:对已经发生的事情进行假设,浪费时间。对未来发生的事情进行假设,大有裨益。
有道理。所谓“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大概也是这个意思吧。但刘澜老师说,这句话,在不少时候是错的。
比如,一个青年人,天天正经工作不干,天天假设自己升职加薪,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又比如,一个中年人,天天假设自己买了彩票,中了大奖,怎么花这笔钱。这显然没什么帮助。
而对已经发生的事情进行假设,也不见得全是坏处。怎么说?刘澜老师举了个例子。
有次,IBM创始人老沃森的一位下属,搞砸了一个一千万美元的大项目。老沃森叫他过去。下属十分忐忑,觉得自己马上就要被开除了。但没想到,老沃森很诧异:开除?开什么玩笑。我刚刚花了一千万美元来教育你!
所以,失败不要紧。重要的是,有没有追问员工,“你学到了什么”。同样工作10年,有的人实打实地成长了10年,有的人是把1年过了10遍。区别,就在于有没有问“学到了什么”。这也是刘澜老师特别建议,每天为自己复盘,问自己的问题。
但光问这个问题,知道哪里有不足,还不算完。因为,只是“学到了”,并不等于进步。很多时候,你去听课,去学习,会觉得很过瘾、很舒服,但仔细一想,好像什么都没改变。这就是因为,你把学习当作了娱乐,你在进行“消费性学习”。
那么,怎么办呢?行动。只有行动,你才能真正的改变。如何促进自己的行动?很简单,只需要再问自己另外一个问题:我要改变什么?
刘澜老师说,改变,其实也分成三个层级。第一个,是行动上的改变。第二个,是目标上的改变。第三个,是心智模式上的改变。
就比如,同样学习“提问”。有的人,下决心明天就问,这是改变行动。有的人,下决心多启发员工思考,这是改变目标。而有的人,则是真正地改变了自己的模式,从促进自己成长,转变成了促进他人成长。
好了。现在,或许我也可以问你一个问题:看完这一节,你有一些收获吗?欢迎分享。接下来,看第三个问题。
为什么?
请问:一个人一天的工作,怎么才能算“有意义”?
有的人会说,简单,看他的任务完没完成。比如,拜访5位客户,打出30通电话,进行1次谈判。这些动作,都做了吗?做了,就算有意义。
有的人会说了,你这算什么?只算数量,不算质量是吧。都是完成,质量可差远了。所以,不应该仅仅看“做没做”,还应该看“做没做好”。把事都做好了,才算有意义。
但是,刘澜老师认为,这还不够。因为,你没有问他一个最重要的问题:为什么?怎么理解这句话呢?刘澜老师举了个例子。
万豪酒店前CEO小马里奥特,经常巡查旗下各家酒店。有次,在他巡查旗下一家酒店的餐厅时,发现顾客对服务员的评分不高。
于是,他就问:为什么?餐厅经理说不知道,但他的表情并不自然。小马里奥特又问,那么他们的工资是多少?餐厅经理如实相告。原来,他们的服务员工资比市场平均水平低。工资低,所以态度欠佳,很正常。
小马里奥特继续追问,你既然发现了这件事,为什么不及时提出来呢?餐厅经理说,给服务员涨工资,需要总部批准,我怕麻烦,就没提。对话到此为止。你猜,后来这件事,是怎么处理的?是服务员被开除,还是餐厅经理被处罚?
都没有。因为通过追问,小马里奥特发现了不少问题。
首先,总部的权力过大。服务员的工资偏低,居然要报到总部去。其次,餐厅经理的上级,可能有问题。因为如果这位上级愿意倾听,餐厅经理多半不会说出“怕麻烦”这种话。最后,企业文化也出了问题,居然有人认为,在短期利润面前,服务质量可以让步。
所以,小失败的背后,可能藏着大问题。全看你有没有把“为什么”这个问题,问下去,挖到最深处。
这就是典型“决策思考者”,思考的方式。他们总是假设碰到的问题,是表面现象。在背后,还有更加根本性的问题,只有找到它,才能通过一个决策,解决类似的所有问题。
这也是“做决定”和“做决策”之间,最根本的差别。做决定,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决策,是制定规则。但如果一个管理者,天天陷入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之中,势必会占据过多精力,做不出高明的决策。
原来如此。
到目前为止的三个问题,你觉得呢?你学到了什么?为什么?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对外的。但是,领导力的修炼,远远不止如此。更多的时候,你还要对内,改变自己。
怎么对内呢?
请问,你真的了解你自己吗?有人会说,我还不知道我自己吗?姓甚名谁,家住哪里,社会关系,一清二楚。
真的吗?这样,请你试着回答几个问题。你擅长做什么?你热爱做什么?你目前有哪些机会?我猜,不少人面对这三个问题的时候,可能还真答不上来。
我们一个个说。
首先,擅长。其实,很多人不一定知道自己擅长做什么。比如,你以为自己“擅长打交道”,那么,到底是擅长解决人际冲突?还是能和初见的人快速建立关系?还是你特别擅长说服别人?
那怎么才能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呢?刘澜老师说,一个小建议,多问问别人:你觉得呢?你觉得我擅长什么?为什么?或者再进一步:如果,你要付费让我做一件事情,你会选择让我做什么?
只是询问,很多人可能会敷衍回答。但当你说到付费,对方给出的答案,就多半客观了。
做擅长的事情,特别重要。比如,当你发现自己适合做二把手,那么当组织要提拔你的时候,就要果断拒绝。因为长久看来,你在一把手的位置上,会更劳心劳力,得不偿失。
刘澜老师说,每当讲到这里的时候,总有人会笑。因为他们觉得,这不正常,没人会这么做。但是,“跟大家一样”,不就是“平庸”的定义吗?
除了擅长做什么,你可能还需要知道,自己擅长用什么方式工作。自己的同事,都擅长用什么方式工作。
是更喜欢阅读?还是更喜欢倾听?如果你的同事是阅读型的,你就不要总是打电话给他,试着多发邮件。如果他是倾听型的呢?那就不要总是发邮件,写报告了,多聊聊吧。
接着,是热爱。
刘澜老师说,热爱,和爱情很像。因为,他们都包含三个要素。第一个,是喜欢。你发现做这件事,很愉快、很舒服。第二个,是激情。每当想到这件事,你就迫不及待,充满激情。第三个,是承诺。你觉得,这件事,做一辈子都可以。参照这三个要素,找一找,自己有没有热爱的事情。
有不少小同学说,那我找到热爱了,就是玩电子游戏,就是天天逛、天天吃好吃的。但是,如果让你天天如此,别的事情都不能干,就这么下去一辈子,你还愿意吗?答案可能就没这么肯定了。
关于“我是谁”的第三个要素,是:我的机会是什么?
很多人看机会,看的,是“小机会”。什么意思?就是我的亲戚是谁,我和谁有关系。看这种机会,虽然没错,但并不一定牢靠。
那么,什么才算“大机会”呢?趋势。比如,人口老龄化。又比如,环保。再比如,人性,像是吃好吃的、希望被人承认、好奇心。在这些趋势之中,有哪些机会,是能和你的热爱和擅长结合起来的?找到它,抓住它。
现在,关于“我是谁”这个问题,相信你已经想到了更多用法。
比如,面对自己,问:我是个怎样的管理者?搞清楚自己到底擅长怎样的工作方式。比如,面对下属,问:你是谁?引导他去问自己是谁,了解他的擅长和喜好。又比如,面对自己的团队,问:我们是谁?重新统一组织的愿景。
不错。可是,还有一个比“是谁”更重要的问题,是:我该是谁。为什么这么说?
举个例子。现在,有个人在你面前。如果要快速了解他,你应该问什么呢?是家乡,毕业学校,工作过的企业吗?
这些问题,的确重要。但问完之后,估计你还是没办法知道,他遇见问题,会怎么打算。不能大概预测一个人的行动,你就还不够了解他。
但是,如果他告诉你,他的人生理想是什么,他打算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那么,当他遇到问题,需要选择的时候,会怎么做,你的心里大概就能有数了。当你知道一个人要往哪里去,你才能知道他会朝哪个方向,迈开脚步。
所以,刘澜老师说,“我该是谁”要比“我是谁”这个问题,更加重要。那么,怎么搞清楚“我该是谁”呢?刘澜老师说,你可能需要想清楚4个难题。
1)别人想要你成为的自己。
对不少人来说,自己想成为的自己,远远不如别人想要你成为的自己,更明确。上级希望,你成为一个多面手。下属希望,你能帮助他解决所有问题。甚至父母、家人,都有一个想让你成为的你自己。但这又往往和你想要成为的自己,有所冲突。
2)不同角色的切换。
同一时间,你可能扮演好几个角色。比如,儿女,比如,父母,又比如,上级。那么在当下,你会想要成为哪个自己?是留在公司开会,扮演好一位管理者?还是提前结束会议,参加女儿的家长会?
3)当结果和原则冲突的时候。
你是要追求结果,还是坚持原则?
举个例子。比如,为什么家长会对孩子好呢?有的人,是因为原则:我是他的父母呀。我对他好,不是应该的吗?而有的人,是为了结果:我养儿是为了防老。
又比如,会计事务所。如果你看重原则,就不做假账。如果你看重结果,就是帮助客户蒙混过关。
一个,是“道德人”的思想;一个,是投资,是“经济人”的思想。并不是说,道德一定比经济更高尚。这个问题,也没有标准答案。只是,如果你一味追求结果,可能,你就会离你想成为的自己,越来越远。
4)当两个原则冲突的时候。
比如,企业业绩不好,股东要求你裁员。你怎么选?裁员,是为股东负责。不裁员,是为员工负责。你选哪个?
如果说,原则和结果,可以看作“对”和“错”之间的选择,相对容易。那么,两个原则,就是“对”和“对”之间的选择了。而具体怎么选,就要看你如何回答“我该是谁”这个问题,如何给自己的价值观排序了。
但无论如何,“我该是谁”,是每个人都应该想清楚的问题。因为回答好它,你才能找到前进的方向,而不是:一直逃避。
▽
5个问题,问完了。你觉得呢?你学到了什么?为什么?我是谁?我该是谁?
单看这5个问题,可能很简单。3分钟就全看完,甚至背下来了。但是,想在日常工作中,把它们问好,用好,却并不容易。
比如,当对方回答“我不知道”的时候,束手无策。比如,只说不想,不去考虑为什么问这个问题。又比如,只说不做,话说得漂亮,行动却迟迟跟不上。
刘澜老师说,领导力的修炼,往往也是人生的修炼。只不过,领导力往往着眼于“教”,修炼人生往往着眼于“学”。
《大学》里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平天下”这样级别的领导力,也是从修身开始。
祝你,教学相长。祝你,修炼有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