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EETOP
据《华尔街日报》(WSJ)报道,当前波音与英特尔所面临的危机已升级成为美国全国性的紧急事件。
报道表示,一代人之前,美国最受尊敬的制造商名单中,英特尔和波音公司都会名列前茅。
如今,这两家公司却陷入困境。英特尔暂停了股息发放,大幅裁员并削减资本支出,且成为了收购目标。波音则因空难和空中事故的调查、生产延误以及罢工而受到重创。分拆或破产已不再是无法想象的事情。
在过去的五年里,这两家公司的总市值减少了一半。对于股东来说,这不仅是磨难,对整个美国来说也是潜在的灾难。
报道指出,美国正与中国进行一场不仅限于军事力量的地缘政治竞争,经济和技术实力也是其中关键。美国两党领导人都宣称在积极应对,推动关税和补贴政策。无论这些措施有何优点,它们并没有解决波音和英特尔所代表的根本问题:美国依然设计着世界上最具创新性的产品,但却逐渐失去了制造这些产品的能力。
1999年底,美国市值最高的十家公司中有四家是制造商。而如今,没有一家是。唯一冉冉升起的明星是特斯拉,排名第11。
英特尔和波音曾是按严格规格制造高质量创新产品的黄金标准,但如今已不复存在。
它们的问题并非源自廉价的外国竞争,而是自身的错误。它们的企业文化转向优先考虑财务表现,而不是工程卓越,这也是另一个制造业巨头通用电气衰落的原因之一。
英特尔错过了为苹果第一代iPhone制造芯片的机会,认为利润不足。它还在采用最新技术制造芯片方面处于落后地位,并错失了人工智能的爆发期。
波音则认为,通过软件为其最畅销的737加装更高效的引擎,比彻底重新设计或替换飞机更加便宜和快速。这一决定导致了两次致命空难。疫情期间,其供应链外包和经验丰富的机械师外流导致了质量问题和延误。
由于这些问题是他们自找的,许多人会认为应任由其自生自灭。投资者可能会无动于衷:英特尔的市值不到1000亿美元,而微软、苹果和英伟达三者的总市值则高达10万亿美元。
问题在于,那些科技巨头的软件和设备如果没有先进半导体的支持将毫无用处,而这些半导体主要依赖台积电制造。
台积电正在美国建造工厂,并获得了《芯片法案》提供的66亿美元补贴。但需要数年甚至更久,美国科技公司才能摆脱对中国台湾的依赖。
英特尔是唯一一家能与台积电竞争的美国公司,但它正在艰难应对。
虽然埃隆·马斯克的SpaceX在太空运输领域超越了波音,但在大型商用飞机方面没有本土替代供应商。如果没有波音,这个业务将落入空客,最终可能会归于中国国有企业中国商飞,该公司已经交付了其与波音737和空客A320竞争的C919飞机。
任何一家公司倒下都会对整个行业产生连锁反应。它们支持着一个多层次的生态系统,包括设计师、工人、管理人员和供应商。一旦这个生态系统转移到海外,几乎不可能再带回来。
美国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主席罗布·阿特金森指出,波音是美国最大的制造业出口商,也是全球最依赖工程的公司之一,因此它是一个重要的研发支出者。英特尔的失败将重创美国重建半导体生态系统和从东亚夺回市场份额的努力。
因此,尽管美国国家领导人可能希望忽视这些公司的困境,但他们无法做到。国家安全要求美国在制造飞机和半导体方面保持一些专有技术。
两大党派都认可制造业的特殊地位,认为它值得公共支持。这引发了一个问题:应该支持哪些制造业?支持的方式是什么?
制造业战略的目标不应仅是创造就业,而是生产出伟大、全球领先的产品。华盛顿可以通过鼓励全球最佳制造商在美国落地生根来提供帮助。这会迫使美国公司提升自己的水平,并培养服务于所有公司的劳动力和供应商网络。《芯片法案》通过鼓励台积电和三星在美国建设或扩展工厂,间接帮助了英特尔、格芯和美光(它们都已获得补贴)。
两位总统候选人都反对新日铁(Nippon )收购美国钢铁公司(U.S. Steel),这是出于对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United Steelworkers)的尊重,后者质疑这家日本巨头对组建工会工厂的承诺。然而,Nippon 雄厚的财力和在特种钢方面的专业知识可以说将使 U.S. Steel 成为一个更强大、更安全的雇主。
上世纪80年代初,当美国本土汽车制造商因日本进口车而陷入困境时,里根总统与丰田等汽车制造商达成了出口限制协议,后者随后在美国建立了装配厂。其益处不仅限于他们雇佣的工人和服务的消费者;底特律被迫采用丰田的精益制造和持续改进体系。
2010 年,丰田将其一家工厂出售给一家美国初创公司。它不仅为特斯拉提供了第一家工厂:它还提供了种子资金、一位经验丰富的生产主管来监督特斯拉的制造,以及正如马斯克当时所说,“丰田传奇的工程、制造和生产专业知识”。
归根结底,实现制造业的伟大首先是公司领导人和股东的使命。他们可以从马斯克愿意睡在工厂地板上、优先考虑产品开发而非每股收益中学到东西。当波音上周宣布将发行新股以巩固财务状况时,股价上涨了——这表明投资者明白其未来处于危险之中。
劳工也在其中发挥着作用。波音工会领导人上周末达成了新的改善待遇的协议,指责公司管理层导致了问题——就像去年底特律的罢工工人指责汽车公司一样。但他们都是同舟共济。工人们不仅应考虑波音未来几年支付的薪水,还应考虑它是否能在未来一代人后依然存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