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诚信:除了熵增定律,工科生也应掌握边际效用递减

李诚信:除了熵增定律,工科生也应掌握边际效用递减
2024年10月10日 20:03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题记】今年是北大国发院(前身为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英文简称CCER)成立三十周年。国发院走到今天,能在教学、科研、智库等领域有所成就,对社会进步有所贡献,离不开师生校友的接力开拓,风雨兼程,以及各界的呵护与鼎力支持。值此30周年之际,我们特别启动“我与北大国发院”(或我与CCER)主题征文,欢迎师生校友和各界伙伴不吝赐稿,通过您的文字,共同走进那不曾褪色的岁月,也鼓舞更多人砥砺前行。本文作者为北大国发院本科经济学双学位2020级校友李诚信,现于同济大学(辅助驾驶安全与交通安全)和上海交通大学(多智能体与智慧能源)读研。

前期看到诸多校友撰文投稿,回忆在北大国发院(原CCER)的求学故事和同学情谊。撰文的校友大多为德高望重的前辈和师长,感慨受教于师兄师姐们的追梦经历和面对困难时的精神的同时,我也想以年轻一代国发人的身份记录些什么。

此文权当抛砖引玉,以一名工科生修读经济学的经历,讲讲北大国发院如何给我展示了世界的另一面。

我经历了北京大学经济学双学位项目正值变革过渡期,变成何种形式的项目备考时也并不确定。其实我当时也动过放弃的念头。但是母亲建议说,无论如何变化,你在北大求学的这段经历和认识的朋友不会因此而打折扣。幸运的是,当初有些傲气的我听了母亲的话,这才有了后来的故事。  

一、除了熵增定律,工科生也应掌握边际效用递减 

作为一名工科生,我曾以为掌握物理定律和数学公式便是全部。然而,北大国发院让我认识到,除了熵增定律,边际效用递减同样重要(一些针对物理世界系统的定律和针对经济社会系统的规律本质或逻辑上也有许多相通之处。当时的我有段时间还蛮喜欢找这种对应关系去加深对一些概念的理解)。

虽然是工科生,但是当时的我最喜欢的两门课程是林毅夫老师教授的《中国经济专题》和周其仁老师教授的《中国改革专题》。这两门课程没有繁琐的公式推导,两位教授通过一个个专题中的故事,靠缜密的思维逻辑和详实的历史资料数据,来把中国历史上涉及到的重要领域和决策发展勾勒出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许多重大改革背后成功的原因和一些案例失败的原委进行了解释和说明,总结出相应的规律,对我们理解后续听到某一项新政策的出台大有裨益。

《中国经济专题》课程中与林毅夫老师的合照 《中国经济专题》课程中与林毅夫老师的合照 

2021年至2022年的寒假期间,我们学术部主办了三隅书会活动。这个活动持续时间近一个月之久,每个人可以从《自由选择》和《城乡中国》两本书中进行选择。我当时的学弟马政痴迷于自由市场,选择阅读《自由选择》,我本人更想读周其仁老师所著的《城乡中国》,哪怕听起来有点乡土气息。

在活动中,我还对《城乡中国》这本书进行了读书分享。周其仁老师的论文和著作,和常规我所认识的经济学作品不同,并非数字公式满篇或者全文到处都是专有名词。周老师反而是面向非专业者,以聊天式的风格,讲述所研究问题背后并不简单的逻辑道理。这往往比在各种约束条件下,建立一套极为复杂的框架数学模型来解释一些经济学问题来得更为直接有效。当然,数学模型的存在是肯定和必要的,只是个人感觉我们也不应陷入建模的复杂化的执拗中,发论文的话另说(笑)。机器学习领域也有类似的道理,奥卡姆剃刀原理(Occam's Razor)便是讲在所有可能的解释中,最简单的解释(即假设最少的解释)往往是正确的。

总之,通过诸多大家对经济学的讲授和自己对于经济学系统的学习,在工科学习之外,我开始偶尔关注社会新闻和政府的一些报告。从原先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理工书(这里的‘一心’我心虚地打上了引号)”,到后来的愿意去了解“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自我感觉我的转变还是很多的。   

在最近我联合培养所在的一家央企以及我的朋友圈中,经常听到或者看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和讨论。一搜索,原来是国发院在今年3月就已经出版一本同名图书,里面有林毅夫、黄益平、王勇等多位老师的文章。有了在国发院这段经济学研习的经历,我阅读和理解起来自然容易了不少。

二、从理论到实践的成长 

经济学不仅是书本上的理论,更是分析社会现象的利器。赵耀辉老师教授的《社会经济调查理论方法与实践》,是我参与最与众不同的课程。这门课是田野调查的形式,需要深入农村(也有少量的县城),我的感悟是“喂的蚊子不少,吃的美食不少,学的东西不少”。不仅是从书本里面了解农村,更是通过实践了解乡土,认识中国。至今回忆起来,都很感谢支持我们工作还总塞给我们水果的阿姨和伯伯们,同时也见识到了容易被忽略的角落和话语权不多的群体。

北京大学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学术调研实践
北京大学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学术调研实践

正如林毅夫教授所言:“只要天下还有苦难的人,就是我们自己还在苦难”。我想,这正是国发院一直教导我们的家国情怀,也是我们国发人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也正如徐高老师在中国经济专题上放的PPT上所讲到的“经济研究更是为了经济数字背后一个个真实的人。”

非常喜欢的一张毕业照(黑板的图来自于陈一翔)非常喜欢的一张毕业照(黑板的图来自于陈一翔)

除了调研方法,学习期间,我还在张俊妮老师的课堂里系统学习了计量经济学,最后分数是94分,也是我整个经双分数最高的几门课之一,当时的我一度受到激励。从此,我便有了计量经济学这一工具,来尝试分析一些社会问题。2022年寒假,当时特殊时期下的大学生实习很火,于是我和王少凡、刘俞汛、张筱宁、袁杏雨、彭新宇、代昕怡、刘孜涵便一起研究起来《线上招聘资源及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实习满意度》,并拜托王岚老师作为我们的指导老师,后面也取得了些成绩。同时,我和刘宇浩(他在协和读博,做群医学和卫生计量方向,和我的选择不同,他则是沿着经济学方向研究。很幸运我们成为挚友)、外院的赵梦瑶和孙文瀚一起通过对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的实证研究,基于CHARLS数据库,撰写了《我国老年人社会参与对认知功能得分的影响》学术论文。

参加国发院的寒假社会实践参加国发院的寒假社会实践

再到后来,在林双林教授的指导下,鼓起勇气申请了在中国公共财政研究中心做助研。因为疫情,主要是线上,到后面大家也转移在线下。从最开始的担心拖后腿,到在学长学姐的带领下完成自己的任务,再到后面自己做一些年份的经济数据整理工作。快到毕业时,想多了解不同的行业,还在谢绚丽老师的指导下,在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做过关于金融数据平台的助研,对普惠金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有时候还能和母亲聊上几句。这些助研实习工作,让我感觉自己不断在成长,有一种充实感。虽然这些经历对于我工科保研可能帮助不大,但是获得的知识是无价的。   

林双林老师指导助理研究员工作的会议林双林老师指导助理研究员工作的会议
谢绚丽老师指导助理研究员工作的会议谢绚丽老师指导助理研究员工作的会议

三、我的学科交叉:煤炭的背后是能源经济和国家发展

因为我自己的本科背景,我本身对于碳经济和能源经济很感兴趣。原先我对煤炭的认知都是工科的思路,例如煤矿安全和事故预防等,自豪地讲,我还授权过两项发明专利,算是学的相对认真。很感谢国发院,我参加了许多相关的讲座,有了另一层的学习和思考,比如《格拉斯哥气候大会:回顾和展望》等等。在当时一片唱衰或者批判煤炭的大环境中,我听到了理性且有智慧的声音。我们需要理性的思考者,而不欢迎面对煤炭等传统能源行业一上来就趾高气扬的批评家。   

现在还记得,讲座上克隽老师讲的内容真的是震撼……双碳和双控政策下,气候大会可能不是秀各国道德水平的地方,背后更是新能源技术研发和经济的新战场、新较量。另外就是对于产业未来在中国东西部和南北方分布的分析非常大胆。还有仍在隔离的王毅老师讲述大国在气候大会上真实的博弈、邹骥老师对于东北电荒的分析也十分精彩。

总之,我认为在国发院的各种讲座资源让我在日常专业知识本身的学习之外,抬起头来,开始借助国发院的平台,从国际形势、国家政策和社会发展等角度下,观察这门学科的发展方向和所依赖的诸多产业的未来形势。

国发院组织的《格拉斯哥气候大会:回顾和展望》讲座国发院组织的《格拉斯哥气候大会:回顾和展望》讲座

此外,工科和经济学也产生了其他的“化学反应”,让我有机会和其他专业的朋友们进行学科交叉和创新。比如在北京大学的“挑战杯”竞赛中,我和李雨涵、吴同和路畅在刘国恩老师和周爱桃老师的指导下,以《安全健康经济学视角下媒矿职业病防护的投入效率分析》作品获得“五四青年科学奖”三等奖。在光华管理学院的“碳”寻者双碳研究项目比赛中,和几位MBA师兄师姐合作,以《双碳背景下,光伏行业现状与未来、潜力与挑战》获得优秀奖。在毕业季的时候,还和丘艺昕、申翊辰、王千千、张筱宁以《CCUS 技术助力传统行业转型研究》获得了CFA中国未来金融分析师大赛铜奖。我想也正是前面这些大大小小的经历,使我有幸获得了北京大学达世行奖学金和朗润青年奖学金等荣誉。而这些前辈们设立的奖学金,又激励我走得更远,在此也非常感谢他们。

所有这些对于此前只学习过工科的我来说,是难以想象的。特别是在研究过程中,我更加深刻理解了煤炭、光伏、石油等等背后所蕴含的能源经济和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是提供了许多机会锻炼我的双学科研究的能力。   

四、我的导师和小伙伴们

在北大国发院的学习过程中,我得到了王海山博士的指导,他是我的DPS经双导师制导师。当时的介绍是:“DPS经双导师制交流项目是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DPS(金融管理博士)项目组和经双学生会职发部合作组织的职业与学术交流项目。该项目旨在为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双学位在读高年级学生与DPS导师配对,提供一个在高质量学术交流的同时,增强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机会。”   

当时我正处于纠结和迷茫,这种导师制令我受益匪浅。海山老师在交流组会上以他的工作经验,帮助我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逐渐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并且给了我一些非常有价值的学习资料及实习机会。虽然实习由于疫情等种种原因未能成行,但我至今都十分感激他对我能力的认可和提供的机会。值得一提的是,我和海山老师第一次线下见面,就是在我们俩人的北大毕业典礼上,终于“网友相见”,想来也是有趣。

导师海山老师的指导交流会导师海山老师的指导交流会

虽然最终我没有选择继续经济学的深造,而是选择了继续读工科的研究生。但是无论是在国发院结识的朋友们(申翊辰、柳蔚茗、王震宇、李翱等等);还是各种课友们(赵圃婕、张益萌、陈颖铎、朱晓墨、杨可人、何钱考、张可雨欣等等);又或是在上海校友会以及PKU浦江社团中结交的北大校友们,都成为了我人生旅途中的重要伙伴。

国发院上海校友会2024新年经济分享交流会国发院上海校友会2024新年经济分享交流会

五、不必做别人眼中的优等生,要做自己生活的主宰者 

行文至此,已经是深夜。深夜里面人是容易感性的,在思考如何写这篇征稿的结尾,不如谈谈遗憾的事情和一些感悟。

聊到遗憾,我非常可惜当时特殊时期,被选上了好问题,也无法和周其仁老师面对面吃饭交流……羡慕周老师永远这么率真,纯粹。我非常喜欢周老师关于大学生不知道喜欢什么的回答片段:“那就该像以色列大学生那样先当几年兵,或者上山下乡看看,再来读书”——先投入真实的生活,把自己的架子放下去,接收来自更大的世界的信息——短暂地失败了,又怎么样呢?

直到现在,我更深以为如此。我突然想起过去某位经双学姐发的公众号谈论的话题,我想也是蛮能代表当时我在读时候的一部分情绪的,那就是面对失败,我们这一代普遍存在恐惧和焦虑……从小升初、中考和高考……一次次面临“决定命运的大考”。因为对失败和落后的恐惧,我们会烙上分数至上,学习好才是好学生的印迹。在大学里面,我们也恐惧失败,有时主动拥抱舒适区,怕走出去面临失败。有时又陷入“内卷”,竞争中害怕别人多做了什么,自己就想做得更多,避免相对落后,避免被淘汰(保研、留学,考研,工作等等),不断焦虑。   

“不必做别人眼中的优等生,要做自己生活的主宰者”,看似无比正确的话,但是多少人能做到呢?这段时间的学弟学妹咨询保研的事情,还有的也面临究竟是保研还是留学的两难。其实当初的我也没有好到哪里去,也是在焦虑和不安中询问学长学姐和导师,在模糊和混沌中规划方向。希望诸君了解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毕竟“选择只是不同,没有优劣”——每种选择只是自己在约束条件下的最优解(主观性的),并无什么正确、最佳和高低之说。

洋洋洒洒,写下此文,其实也是脑子里回忆着当初的求学经历。发现写得太过细节,再删减又有点不舍,不如作为一个不知道典型不典型的案例,供后面的学弟学妹们参考——国发院的平台提供了哪些机会,如何抓住机会学习和锻炼。同时,也以此文对各位老师以及师兄师姐们一直以来的帮助表示感谢!对一路走来一起同行并一起成长的同窗们致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