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出海:下一波机会和一把手要抓的能力

中国企业出海:下一波机会和一把手要抓的能力
2024年09月06日 10:05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来源: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从跨境电商到产业链出海、品牌出海,获得成功的企业通常具备了更高的格局和差异化的能力。

帮助中国公司通过跨境电商,直接触达全球数亿活跃用户及超过600万企业客户的亚马逊;在海外拥有2700多家门店的名创优品;在印度、越南、匈牙利、摩洛哥等地布局多个生产制造基地的锂离子电池企业欣旺达;在全球建立57家工厂,深耕制冷家电、新能源汽车热管理领域的三花控股,都在产业链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我们邀请到这四家出海标杆企业的决策者,谈了谈他们各有侧重的出海认知、布局与路径,这也是中欧EMBA「2024新趋势系列」的第四期。

01

工业品全球化

是跨境电商下一波机会

杨钧 中欧EMBA2023杨钧 中欧EMBA2023

亚马逊中国副总裁

亚马逊全球开店亚太区企业购负责人

王良(中欧供应链创新研究院院长助理):过去两三年,在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中,跨境电商也变化巨大,这些变化会不会持续?

杨钧:从经济学角度来看,经济增长短期靠需求驱动,中长期由供给驱动。

从供给侧来看,中国制造业和外贸企业的崛起,源于过去四、五十年来积极参与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再分工。中国从早期的代工生产起步,逐渐形成「产研」一体化,使得制造企业拥有了定义产品和开发产品的能力。而跨境电商帮助中国在「产研」一体化供应链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销」,实现了「产研销」一体化。在这一供应链体系中,中国企业不仅具备了感知消费者需求、根据需求痛点开发产品的能力,还能以最快的速度将产品送到消费者面前。

人们在展望未来趋势时,常常关注变化和挑战,但有一点长期不会改变,就是消费品、制成品企业跳过中间商,直抵终端的趋势。促使这一趋势形成的底层逻辑是供应链数字化的不断完善。以往品牌方在物理距离上离消费者近,才能了解终端消费者的需求,而现在,即使身处中国,企业也能洞察到海外消费者的基本需求,再利用靠近供应链的优势,通过敏捷的产品创新和生产,迅速满足海外消费者需求。因此,「直抵终端」就是跨境电商崛起的底层逻辑。

这个趋势是不可逆的,它不仅发生在消费者端,连B端海外企业和机构的商业采购人员也开始把公司采购,尤其是中长尾的非战略物资采购逐渐转移到线上。因此,继跨境电商B2C的浪潮之后,下一波最大的机会将是工业品的全球化,特别是2B产品的跨境电商。整个2B赛道的市场容量比2C还要大。

王良:中国企业有了怎样的基础能力打底,才能出海?

杨钧: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实质是中国业务走出去,首先要做的是企业文化、领导力和价值观的国际化。企业的领导力和价值观必须能够被东西方普遍接受。接着,需要将最佳方法论固化,转化为知识,变成可以传播的内容,这种方法与数字化类似。只有把最佳方法论固化之后,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才能大大降低扩张和复制成本。真正的顶层设计其实是组织的设计,或者说是文化的设计。

02

做全球化要深耕本地

刘晓彬刘晓彬

名创优品集团副总裁兼首席营销官

王良:在海外开设门店相比做跨境电商能够更深度融入海外零售的生态,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需求差异很大,名创优品是如何做选品的?

刘晓彬:名创优品早期出海并不是主动的战略选择,而是加盟商在海外市场看到机会,主动提出代理。当时商品团队并没有针对海外市场做很多差异化,采用的是全球一盘货。名创优品经营的品类很宽,有11大类300多个细类,高频上新,每7天会从1万个产品中选出100款,每月在国内市场推出500-600个新品。

在早期出海过程中,我们总结了很多经验教训。因为不了解当地消费习惯,曾将国内热销的保温杯发到以喝冷水为主的欧美市场,导致产品滞销。

为了吸取教训,我们在公司设立了一堵墙,名为「成功之母博物馆」,来铭记「做全球化要深耕本地,了解本地需求」。

随着经验的积累,我们逐步改变了策略,不再采取全球一盘货的方式。名创优品在直营市场设有商品团队,每季度推出当地的调研报告,提出有针对性的商品开发需求。而对于代理市场,当地代理商会给到当地市场的需求。

另一个经验是利用数字化能力。名创优品在全球有1亿会员。我们通过会员体系得到消费者第一手的反馈。在直营市场,由于拥有第一手的POS数据,可以用大数据指导我们做品类规划。

不管是最早被动出海还是现在主动出海,我们都将出海作为公司的第一战略,从而带动供应链能力提升并且迭代组织能力。

供应链方面,过去我们依托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国内是供应链大本营。现在,我们在越南建立了供应链中心,也在其他国家进行本地采购。全球化配置考虑了不同国家不同品类的供应链优势、认证门槛、关税政策和物流效率,达到了「全球买、全球卖」的目标,从而未雨绸缪、分散风险,这是全球化企业应该有的状态。

从组织角度来看,我们让团队走出去,让员工拥有国际化视野,了解本地市场和需求,取得了很多成功案例。比如,在中东和东南亚市场,考虑到穆斯林女性长袍的收纳空间有限,名创优品推出小包装湿巾,销售很成功。

王良:做零售有两个关键点,一个是品,一个是店。海外开店模式和国内相比,在选址、陈设上有什么不一样?怎样与当地的资源伙伴合作?

刘晓彬:在国内,名创优品选址主要依靠加盟商。他们有资源拿到好位置、低租金。海外市场,尤其是像零售业成熟的美国市场,我们通过与专业地产经纪合作,高效率拿到黄金铺位。

我们在大部分市场都是通过代理商来完成布局。代理商可以快速扩展市场,但管控就相对弱。因此,需要选择那些具有长期主义、愿意在当地投入资源的代理商。墨西哥代理商是典范,与我们合作了近7年,他在当地拥有200多家店铺,非常重视这个品牌,每年都会拿出利润做品牌建设,甚至邀请皮克斯团队在当地做宣传,还会配合总部需求去做各种活动。

代理商要具备资金实力、当地资源和零售经验,有零售经验为佳。国内采用的是全托管加盟,有一套统一的管理标准,但在海外市场,如果代理商没有零售经验,即使有资金也不一定能够把店开好。

03

出海的三个目的

和四层能力

梁锐 中欧EMBA2018梁锐 中欧EMBA2018

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CSO

王良:制造业产能出海和下游零售不同,欣旺达最初做产能出海的动力是什么?在海外建厂、管厂的过程中又遇到哪些挑战?

梁锐:我们最初出海的目的有三个。一是获取更多的业务机会,因为2B业务需要跟随高端客户的全球布局进行相应调整;二是提升客户满意度,通过在本地提供服务,可以极大地提高沟通效率,提升服务便利性;第三,规避一些业务风险,包括关税风险、政策风险以及绿色壁垒等。

出海后,我们不能期望海外团队像中国团队那样勤奋工作。因此,要培育当地员工在新的文化环境下形成新的工作习惯。这需要企业有解决问题的思路,并以结果为导向实施各种培训和文化构建。

王良:出海除了拿订单以外,如何得到更长远的能力上的提升?

梁锐:无论企业是否出海,我们最基本的生存逻辑就是让客户满意。营销有「4C」理论,即消费者(Customer)、成本(Cost)、便利(Convenience)和沟通(Communication),现在又增加了两个C,即根据竞争环境的变化,提高确定性(Certainty)和合规性(Compliance)。

从企业自身发展来看,「四化」的发展方向不会变,全球化、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我们逐步总结出内部能力的竞争力图,在全球化进程中,包含了这四个层级:

  • 基础层级是技术、质量和成本。

  • 第二层级是打造产业生态,在国内外都要开展。

  • 第三层级是经营模式,核心是数字化转型。如果企业在出海时没有数字化能力,会非常被动,风险也会很大。

  • 最高层级是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包括气候综合、循环经济和负责任的商业。

围绕上述四个层级,我们不仅要与商业伙伴在海外构筑起更好的协同关系,还要与客户建立起更加稳固、更有黏性的长期合作关系。核心是人,要培养我们的管理团队,并更好地利用当地的管理团队。

04

一把手要亲力亲为

抓数字化

张亚波 中欧EMBA2003张亚波 中欧EMBA2003

三花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副主席

王良:三花控股集团是怎样在海外做好工厂建设和管理的?

张亚波:我们加大出海的力度,主要还是由政治因素推动。去欧洲、去美国生产新能源汽车相关的零部件,都是基于产业链安全的考虑。

深圳作为移民城市,管理层更愿意「走出去」,而浙江人则倾向于过家庭生活。因此,我们最大的困难是管理团队国际化的挑战。初期,我们把中国员工外派出去,结果他们采用经验主义,把在中国做得好的拿出去用,碰壁较多。碰壁后又从一个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强调本土化,但当地员工的思维想法与我们差别很大。我们的总结是,不要只想着外派或本土化,最合适的就是最好的。打开视野,不限国籍,看岗位需要什么人。

复盘后我们发现,站在未来看自己,数字化是整个公司管理的短板。对于想要出海的企业,一把手一定要亲力亲为抓数字化。公司的信息化系统和管理系统在国内就应该实现端到端的打通,在国内跑顺岗位角色的定义,实现标准化,再到海外去复制,可以少犯很多错。就算找错人,损失也会小很多,因为有上下链的监督和在线化的留痕,能很好地评价在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

中国在研发和制造上的经验积累已经走在前面,然而,在最近出海时发现,海外市场上成熟有经验的人才变得稀缺,不论是工艺、装备还是产品设计,只能派中方人才出去。为此,我们建议在海外招聘一些人才到国内进行培训,带着专业能力和经验再派遣回去。

此外,在特定地区建厂时,必须了解当地的社会治理和环境,安保问题对工厂运营至关重要,在某些地区,我会亲自管理保安队长一职,确保安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