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季刊)┃张中祥 胡雅慧:数字普惠金融如何影响家庭过度负债?

《经济学》(季刊)┃张中祥 胡雅慧:数字普惠金融如何影响家庭过度负债?
2024年08月26日 17:20 张中祥

来源:张中祥

合理的负债可以帮助居民家庭平滑消费来增加其生命周期内的总效用,但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诸多国家的居民家庭杠杆攀升、收入增长稳定性下降,过度负债成为政府和居民个人不可忽视的问题。只强调提高对偏远、贫困等被金融排斥群体的服务覆盖率却对风险不加以控制的过度金融扩张行为将导致过度负债和金融排斥之间的恶性循环。然而,已被证明跨越了胡焕庸线的数字金融依托于大数据等科学技术,将金融服务惠及被排斥于传统金融体系之外的尾部客户,依据数字金融风险控制模型制定的信贷政策将更加符合客户的实际偿债能力,有望降低客户过度负债风险和银行的坏账风险。

因此,针对数字普惠金融和家庭过度负债行为的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理论层面,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家庭金融排斥或金融约束问题,直接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家庭过度负债影响及影响机制的文献尚属空白,现有文献中关于家庭过度负债的定义也尚未统一。本文通过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国家庭过度负债的影响及具体机制,将助力居民从理论上了解家庭过度负债的发生机理和群体特征、根据自身预算约束优化家庭资产负债结构。

实践层面,《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20年第四季度)》的数据显示,中国居民家庭杠杆率由2008年的18% 蹿升至2020年上半年的59.7%,而国际经验表明,家庭过度负债将导致家庭债务的不可持续性以及家庭福利水平的恶化,最终引致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和社会贫富差距悬殊。数字普惠金融在通过提升正规信贷获得性等渠道缓解居民资金约束的同时,是否有助于降低家庭过度负债风险?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家庭过度负债的异质性影响,有助于我们了解拥有哪些特征属性的家庭更易产生过度负债,进而在实践中对这些特征予以规避和防范,维系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

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520172019年的微观数据以及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以客观过度负债指标和主观财务负担指标分别作为家庭过度负债的衡量尺度,本文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引入工具变量“光缆干线核心节点省份×其他省份数字普惠金融均值”后的两阶段回归模型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家庭过度负债的影响,并从户籍、地区、户主学历、家庭房产数量、收入等特征出发进行异质性检验。

内生性检验方面,本文进一步使用新的工具变量“家庭所在省份与杭州市距离×其他省份数字普惠金融均值”并重新进行IV估计以检验基准回归结果的可靠性。稳健性分析方面,通过变更客观过度负债指标,区分经营性、购房、教育、医疗等债务进行债务异质性检验等方法对本文实证结果进行辅助解释。

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201520172019年的样本数据和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实证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家庭过度负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填补了现有文献在这方面的空白。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够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降低家庭过度负债风险。在研究结果中,部分控制变量如户主年龄、家庭总资产和家庭是否从事工商业等对家庭客观和主观过度负债的影响存在差异,这说明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研究家庭过度负债问题是有必要的。机制分析指出,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通过提升家庭消费平滑能力、优化家庭负债结构,来降低家庭过度负债风险。针对不同特征家庭的异质性分析则得到了更加丰富的结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降低中西部农村、低学历、仅有一套住房或低收入家庭的过度负债风险有更深远的影响。

本文的政策意义主要在于:首先,数字普惠金融无论是从客观还是主观层面都对降低家庭过度负债风险具有重要意义,需要继续支持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其次,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要持续通过数字平台向居民普及金融知识、渗透正规金融产品和服务,促进居民消费平滑能力不断提升,负债结构持续优化。另外,要利用数字普惠金融精准的产品创新重塑和构建中西部农村等相对贫困地区的金融生态,打破长尾群体的“金融排斥性”,在消除绝对贫困后继续发挥数字金融的“普惠性”,为基层建设乡村振兴提供正规的资金支持。当然,我们也应注意到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不同类型债务的减负成效是差异显著的,要继续鼓励金融机构基于科技开发新产品来扶持家庭生产经营,帮助家庭分摊因病因灾举债的风险,对于购房等大额债务则要注重提供预警和风控机制。

据悉,《经济学》(季刊)由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于200110月创办,采用国际通行的匿名审稿制度,发表原创性、国际水准的中文经济学论文,是国内最重要的经济学学术刊物之一。即使在国内顶尖大学顶尖经济学院系,老师们在《经济学》(季刊)发了文章,学院都会通过包括微信等媒体宣传,也说明该刊在国内经济学界举足轻重的地位。

张中祥,经济学博士,天津大学卓越教授、马寅初经济学院创院院长,国家能源、环境和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影响评估专家组组长,亚太政策研究会会士。兼任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PolicyStudies共同主编;Climate Policy和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Agreements: Politics,Law and Economics等SSCI期刊创刊编委并连任至今20多年,在经济学和能源两个领域位居“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科学影响力榜单全球前1000位;连续位列经济与金融领域“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前4位;荣获薛暮桥价格研究奖、第九届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和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论文入选ClimatePolicy“20年20篇优秀文章”。著、编22部英文著作和国际期刊特刊,3部英文专著入选Foundations and Trends in Microeconomics(微观经济学基石和前沿)和New Horizons inEnvironmental Economics Series(环境经济学里程碑丛书)。独著英文文章130余篇。

胡雅慧,经济学硕士研究生,2022年毕业于天津大学马寅初经济学院,目前就职于江西铜业集团产融控股有限公司。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