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中的战略思维:《三体》中的知时局

科幻中的战略思维:《三体》中的知时局
2024年07月08日 12:14 中欧商业评论

来源:中欧商业评论

撰 文|路江涌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组织与战略管理系教授

战略,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过去,很多中国企业的发展走的是从国外复制创意到国内的路线,这好比穿越小说中的主人公拿着别人发展出来的现代科技到古代去“打怪升级”,可能很爽,但只是一时爽。未来,中国企业的发展道路应该是创新的、进入无人区的和科幻的。作为普通读者,管理者可以读穿越小说;作为企业家,管理者一定要读科幻。

《三体》的主体故事横跨了500余年,而终章则发生在宇宙毁灭之时。在漫长的时间跨度中,无论是地球人、三体人,还是更高等级文明中的个体,都无法永生。正如《三体》第三部的标题那样,只有“死神永生”。因此,即使在科幻小说中,主人公也不能罔顾现实条件,凭空创造出违反宇宙规律的奇迹。知时局强调的就是能够了解当下的时间和局部的空间组成的环境,理解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弥补自身劣势,为文明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条件和机遇。

在《三体》中,人类文明和三体文明之间的矛盾是无法避免的。首先,两个文明之间距离很近,三体文明是存在于距地球4光年之外比邻星星系的文明。其次,地球文明所在的太阳系正是三体文明苦苦寻找的新家园,由于三体文明所在的星系存在三颗恒星,三体星围绕恒星的运转极不稳定,三体文明随时面临被毁灭的危险,为此三体文明持续在三体星系外寻求适合的生存空间。再次,两个文明的发展程度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当三体舰队具备星际远航能力时,地球文明刚刚进入信息社会。最后,两个文明的社会结构不同,地球文明由100多个独立国家组成,三体社会只有一个元首,而集权体制在星际战争中具有一定优势。

我们可以利用战略管理中的SWOT框架,分析地球文明和三体文明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得出两个文明面临的时局(见图1)

图1:地球文明和三体文明的SWOT分析

地球文明的SWOT分析

地球文明的优势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行星环境稳定、科技开始加速发展、人类具有战略思维能力。自然环境稳定是一个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气温波动、自然灾害、瘟疫等因素都可能成为政权不稳定,乃至文明消亡的重要推动力。以中国为例,过去3 000年的平均气温为23℃,年平均最高气温为25℃,年平均最低气温为21.5℃。中国历史上朝代更替有一个明显的规律:从西周到清朝,每一次朝代更替大致都发生在朝代中气温最低的时候,而几次有名的中兴时期则大多发生在朝代中间气温最高的时候。可见,平均气温几摄氏度的变化都能影响一个文明的可持续发展,与三体星变幻莫测的乱纪元相比,地球的自然环境算是非常稳定了(见图2)。

图2:中国历史上的气温变化与周期性危机图2:中国历史上的气温变化与周期性危机

人类文明发展过程的大部分时间处于马尔萨斯陷阱之中,即人口按几何级数增长,而生存资源按算术级数增长,多出的人口会以某种方式被消灭掉,人口总数不会超过相应的农业生产发展水平。工业革命以来,地球人口迅速增长,这主要归功于基础科学研究的突破带来的技术进步提升了生产效率,人类文明开始进入加速发展期。三体星收到地球文明信息的时间是20世纪70年代,随后地球文明进入信息时代,在几十年中取得巨大进步,并可能在未来数百年保持这个发展势头。

虽然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人类文明产生的土壤却是以语言为基础的想象力。语言提升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效率,也扩大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空间。正如《三体》中所说,人类的“进化缺陷”使人无法把思想直接进行展示,而是需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在思想转化为表达的过程中产生的偏差逐渐发展成讲故事的能力和想象的能力。《人类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认为,人类之所以能够在地球众多物种的进化中脱颖而出,得益于其拥有讲故事的能力,而这也正是人类战略思维的来源。

从这个角度看,如果人类从今天开始依靠ChatGPT等人工智能讲故事的话,未来人类的想象力将从何而来呢?再后来,人工智能讲出来的故事,又有哪个人可以听得懂呢?也许,如果《三体》写于人们开始用ChatGPT替代自己讲故事的今天,人类相对于三体的思维隐藏能力的优势可能就荡然无存了。这样,可能也就不会有《三体》这部小说了,也就不会有面壁者计划了。

地球文明的劣势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各国利益不一致、社会阶层矛盾深化、科学技术方向的分歧。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一个世界。2011年发布的《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提出,要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寻求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旨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然而,现实中世界各国之间利益相差依然很大,分歧、摩擦乃至战争不断发生。

在《三体》中,即使是面临三体文明的入侵危险,世界各国的行动也很难统一协调。我们可以看到,代表不同国家和国家群体利益的方案在行星防御理事会上纷纷被否决。例如,最符合人类科技发展水平的“逃亡计划”被立法禁止,而与之相关联的“技术公有化”运动也严重受挫,人类在技术相对落后的严峻挑战面前仍然无法团结一致。

“逃亡计划”之所以被否决,并非人类没有科技能力实现向外太空的逃亡。实际上在三体威胁出现之初,超级大国已秘密开始自己的外太空逃亡计划。然而,正如破壁人二号所说“逃亡的最大障碍不是技术,也不是国家间的争端,而是人与人的争端,也就是谁走谁留的问题”。谁有资格逃亡的分歧深入民间,就连张援朝、杨晋文和苗福全这三位普通的中国人一起讨论起这个问题时,都差点掀了桌子。

从《三体》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各阶级之间的差别和矛盾,最终没有能够拯救哪怕一小部分人。当人类建立在行星背面的太空城纷纷向“二向箔”跌落时,无论是上层阶级还是普通民众都无法逃脱,而让他们失去逃脱机会的是由于人类内部纷争造成的曲率飞船计划的夭折。

人类之间的分歧体现在各个层面,存在于国家之间、民众之间,也存在于科学家群体之间。在载人航天技术发展过程中有两个技术方向:工质推进飞船和工介质辐射驱动飞船,围绕这两个方向形成了对立的两大派别,由于资源有限,只能选择其一。传统航天系统的人主张工质推进飞船,而面向未来的太空军倾向于工介质辐射驱动飞船,两个派别之间形成了微妙的平衡。为了打破这个平衡,章北海不惜在太空中射杀了三位资深的航天系统专家。因为分歧导致的选择障碍在《三体》中比比皆是,多次让人类在生存和发展的岔路口上走上了歧途。

当然,面对三体文明入侵的威胁,地球文明也不是没有一点机会。经过数百年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文明正在进入一个加速发展的时代。同时,三体文明的入侵也让人类世界在相对更高程度上团结了起来,更多的资源被运用在行星防御和航空航天方面,人类甚至为此启用了资源统一配置。此外,虽然人类文明主体的存续受到严重威胁,但仍有可能使部分人类实现太空逃亡,将人类文明的火种延续下去。

然而,三体文明的目标不仅是占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而且还要对人类斩尽杀绝。来自三体文明的威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发现人类文明的第一时间就启用了“智子计划”,以锁死人类科学的突破;用智子监视人类社会的一举一动;派出星际舰队,力争早日到达并占领太阳系。

作为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文明,三体人非常清楚基础科学研究对于技术突破的重要性,因此,他们所做的第一个战略动作就是断绝人类取得基础科学突破的可能性。三体首先派出了智子,干扰人类进行的所有诸如高能粒子加速实验等基础理论研究,把人类的基础科学知识限定在已取得的范围之内。这个战略构想是三体世界的“元首”提出的,他明确指出:“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取决于基础科学的发展,而基础科学的基础又在于对物质深层结构的探索,如果这个领域没有进展,科学技术整体上就不可能取得重大突破。”不得不说,三体“元首”的战略眼光要比三体“科学执政官”的“染色”和“神迹”计划要高明得多。

智子的第一个目标是限制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第二个目标则是控制人类的思想和交流。三体文明派出的智子对整个人类社会进行了监视,能够随时获取人类产生的各个介质的思想表达,整个人类社会在三体面前变成了透明状态,除了那些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思想。这就迫使人类想出了“面壁计划”,选出四位面壁者在各自的头脑中对人类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办法进行设想,并以能够迷惑三体人和其他所有地球人的方式实施这些战略。不得不说,“面壁计划”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战略规划和实施过程,面壁者首先要隐藏的就是他们的战略意图。

三体文明的SWOT分析

在分析完地球文明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之后,我们来分析一下三体文明的SWOT。在两个文明的终极对决中,一方的优势往往就是另一方的劣势,而一方面临的威胁也往往就是另一方的机会。

从优势来看,三体文明政权统一,社会结构井然有序,且技术已实现较大突破。三体文明的政权结构是元首领导下的执政官联席会议制,每一位执政官负责一个方面,在小说中出现过的执政官包括监听执政官、科学执政官、军事执政官、工业执政官、农业执政官和科教执政官等。元首对于执政官的生死有裁决权,当1379号监听员向地球发出警告信息之后,监听执政官就直接被元首判处了死刑。同时,三体文明在进行重大战略决策时,实施的是民主集中制。例如,在元首将三体舰队派往太阳系所在方向前,需要执政官联席会议审议这个计划。

三体文明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在漫长演化过程中,由于外部环境极端恶劣而形成的金字塔式社会结构非常稳定。在模拟的三体游戏中,普通民众会随着君王的号令进行“脱水”和“浸泡”,在生死面前能够做到令行禁止。在现实的三体世界中,位于底层的1379号监听员虽然对自己的社会地位不满,但他能做的也仅限于向遥远的未知文明发出警告,而无法改变自己现实中的社会地位。这种稳定的社会结构,对于三体文明集中力量办大事非常重要。比较而言,地球文明的社会结构虽然也非常复杂,但每逢大事必产生混乱。先有地球三体组织对人类的背叛,后有三体统治地球期间帮助维持秩序的叛军。即使在同一组织中,也会因意见分歧产生不同的派别,例如地球三体组织中的“降临派”“拯救派”“幸存派”等。

在科学技术方面,三体文明的发展程度在整部《三体》中虽然仅仅是高于人类文明的存在,但其与人类科学水平的差距仍是明显的,大约领先人类文明数百年,而由于科技加速发展的特点,这样的差距又是非常大的。

三体文明有优势也有劣势,其最大的劣势就是文明所处的环境非常恶劣,三体星系三颗恒星的不规律运动使得三体星的温差和大气变化非常不规律。三体文明发展到能够入侵地球文明的水平,经历了200轮断断续续的文明发展循环。此外,三体文明之所以能够制造和派出庞大的星际舰队,是因为此时三体星系正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如果能够毁灭三体文明的乱纪元在三体入侵地球的过程中不期而至,那么地球所面临的威胁很可能可以自然消除。

与地球文明相比,三体文明最大的劣势在于其个体思维的透明性和个体间沟通的直接性。与地球人类的“讲故事”能力不同,三体人只具备“讲事实”的能力,他们擅长的是自然科学而非社会科学,这也是罗辑可以通过对“黑暗森林法则”的理解对抗三体文明科技优势的原因。在《三体》中,无论是三体文明的监听员还是歌者文明的清理员,都处在社会的最底端。这表明监听和清理在这两个文明中都是最基础的工作,也表明这两个文明并没有从宇宙社会学的角度考虑各星系之间的系统性依赖关系,而直接且粗暴的清理行为正是最终宇宙不得不重启的原因。换句话说,这些单纯追求科学性而忽视社会性的文明,最终导致了包括他们自身文明的宇宙毁灭。

从发展机会来看,三体文明能够在邻近的太阳系找到适合生存的环境是非常幸运的,其接收到来自地球信号的时间正好是发展出星际航行技术的时点。由于人类整体对自然环境的过度利用和人类个体价值取向的复杂性,在地球上出现了很多对人类文明失望的个体,由他们组成的地球三体组织成为三体文明入侵地球的内应,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此外,地球文明的科技加速发展刚刚开始,在基础理论的很多方向都还没有取得重大突破,使得三体人有机会干扰地球基础科学理论的发展,从而限制人类科学技术应用的突破。

从发展所面临的威胁来看,三体文明虽然通过智子对人类理论物理等基础科学发展进行干扰,但在星际舰队从三体星系出发到抵达太阳系这400年间,人类的技术应用水平也可能产生重大突破,从而使部分人类获得逃往外太空的机会。对于三体文明而言,来自地球文明的重大战略威胁主要是人类可能通过自身的思维能力优势设下战略陷阱,使三体文明无法完全展开和实施其占有太阳系的计划。此外,三体文明的发展程度虽然高于地球文明,但从整个宇宙的尺度看,三体文明依然是处于非常初级阶段的文明,其对于歌者文明等更高等级文明而言,也不过只是虫子。正是对于这个威胁的轻视,造成了三体星系主体文明的毁灭。

管理启示录:向上捅破天,向下扎到根

改革开放以来,很多中国企业的传统做法是:在国外企业把科学变成技术后,中国企业把技术引进来变成产品。同时很多中国高校的做法是:在国外同行实现基础理论突破后,中国学者把理论引进来进行应用研究。这种做法在改革开放早期的追赶阶段是高效的,能够很快形成生产力,快速取得一些成果。然而,这就好比《三体》中用传统计算机结构生产了1 000亿颗芯片组装成一台超级计算机的人类那样。这样的计算机在“水滴”消灭了整支人类太空舰队后,才发现了“水滴”的存在。

三体文明决定移民太阳系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锁死人类的基础科学研究。三体人明白,真正决定一个文明的精神和物质发展水平的是科学,而不是技术,科学对于技术的支撑和引领无以替代。科学往往以知识形态存在于无形,而技术以物质形态存在于有形;科学属于上层建筑,而技术则是经济基础的一部分。

2021年,华为转发了《科技日报》总编辑刘亚东的文章《除了那些核心技术,我们还缺什么》。文章指出:当前中国在许多核心技术领域被卡了脖子,但这只是表象,问题的实质是我们的基础科学大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当前,中国的经济规模已大幅超过日本,但日本在基础科学方面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中国。2001年,日本定下目标,50年内拿下30个诺贝尔奖。到现在为止时间尚未过半,任务已完成大半,日本成为21世纪获诺贝尔奖人数仅次于美国的国家。

作为一家企业,华为在基础研究投入和对基础科学的重视方面非常有特点。2018年7月26日,华为在深圳总部举办隆重的颁奖仪式,为5G极化码(Polar码)发现者、土耳其埃尔达尔·阿里坎(Erdal Arikan)教授颁发特别奖项。华为认为,产业振兴的根本在于基础研究,科学家们数十年厚积薄发所形成的理论突破,为产业技术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华为每年150亿~200亿美元的研发费用中,有20%~30%用于基础研究。

华为非常重视与高校和研究院所的合作。任正非常说:华为会加大对教授的资助,加大和高校的战略合作。华为和高校教授在基础研究的合作主要是通过资助优秀教授,获得知识的知情权,不谋求教授和科学家的知识产权,不谋求论文的署名权。

任正非认同基础研究是把钱变成知识的观点,他说,华为有一个路径图,技术喇叭口子足够大。当这个技术距离实现产业化还有很多年时,华为可能投资一点点,放个芝麻;距离只有20年了,华为多投入一点,放一个西瓜;距离只有5年了,华为就用“范弗里特弹药量”重点投入,增强对准主航道的作战能力,把钱变成知识。华为的2012实验室聚焦5~10年就能实现产业化的技术研究,而远期的基础研究,就请大学教授、科学家去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