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虎嗅网
出品|虎嗅ESG组
作者|胡巍
头图|视觉中国
本文是#ESG进步观察#系列第089篇文章
本次观察关键词:产品质量,品牌营销
16年来,三聚氰胺事件的阴影没有从中国乳企头上彻底消散——用今天的方法论解析,这曾是一场史诗级的ESG灾难。
市场上知名乳企不少,被全民普遍信赖的内资品牌却不多。尤其当家长们哺育婴幼儿时,洋奶粉频频成为优选项。
但行业其实一直在变化。
5月24日,蒙牛2023年度ESG报告被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评级专家委员会评为“五星佳”级社会责任报告。此外,蒙牛目前在MSCI的实时评级达到AA水平(7个等级中的第2级),其他多个主流评级机构也作出了不错的评价。
伊利在MSCI、万得、路孚特等机构得分榜上的表现稍逊,但紧跟蒙牛,亦有不俗的ESG成绩。
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站起来,ESG建设是民族乳企优化品牌形象的机遇吗?
飞鹤躺枪
“伊利蒙牛我早就不信任了。”一个消费者这样说。
给孩子买奶粉,选择外资还是内资品牌?近日就这一话题,笔者随机咨询了10个家庭,上述消费者是其中之一。他们分别生活在东、中、西部地区的一二三线城市,除一位年薪百万者,其他家庭月收入(仅指夫妻两人的收入之和)在8000到30000元之间。
有8个家庭告诉虎嗅ESG组,他们只给孩子选购外资品牌奶粉。
有一个兰州家庭表示,有时会给孩子喝“燎原”牌奶粉(一个口碑较好的区域性老品牌),但主要(占比七到八成)还是购买外资品牌。
另有一位消费者介绍,她对每个品牌都有些担心,所以经常更换,没有特别关注品牌国籍,但在查看购买记录后告知笔者,其购买过的几种奶粉均为外资品牌。
超市货架上不乏外资品牌的奶粉。(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为什么偏好洋奶粉?
16年前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仍是最主要的原因,今天占据着较大市场份额的乳企,也恰是当年留下了劣迹的重要角色。某种意义上,未必是洋奶粉更好,而是民族品牌让人们没有安全感。
此外也包括这些次要原因:洋奶粉价格并不比国产品牌贵多少;与其他孩子家长交流后,决定从大流;负面新闻报道也会让家长们担心奶粉质量。
有意思的是,作为没有涉案三聚氰胺事件的民族品牌,飞鹤奶粉也未得到前述10个家庭的信任,侧面反映出当年那场灾难的破坏力。当然,也有一位消费者表示,部分原因在于广告词引发的争议(如,中国疆域辽阔,各地环境中的微量元素差异较大,未必有一款配方奶粉更适合所有中国宝宝)。
笔者与这些消费者的随机交流表明,市面上的确存在对中国乳企的质疑。但必须指出的是,随机交流的样本意义非常有限,无法体现这些质疑的声量大小,也无法证实这些质疑是主流声音。
ESG≠实际产品质量
与笔者交流过的10个家庭可能会感到意外:通过MSCI官网查询企业ESG表现,会发现蒙牛、伊利、飞鹤在“产品安全与质量”一项上的表现优于雀巢与达能。后两者是国际知名食品企业,国内民众所购的很多洋奶粉都是它们旗下品牌,例如爱他美。
实时评价结果显示,蒙牛的“产品安全与质量”处在食品行业(被纳入观察的共计302家企业)的“领导者”水平,伊利、飞鹤处于“平均”水平,雀巢、达能则处在“落后”水平。
MSCI官网显示,蒙牛的“产品安全与质量”处在食品行业(被纳入观察的共计302家企业)的“领导者”水平。
当然也有不一样的评价。查阅路孚特ESG可以发现,蒙牛、伊利、飞鹤、光明乳业、雀巢、达能在“产品责任”方面的得分分别为73分、54分、92分、44分、95分、99分——仍是外资品牌有更好的表现。
两家国际机构都具有很高的公信力,该信谁?
作为国内一家知名ESG评级机构的分析师,赵翔(化名)向虎嗅介绍,ESG评级机构不是质量检测机构,往往通过企业质量管理机制、市场口碑调查等等间接因素去判断产品质量,“并不是拿着产品去实验室化验。我们也希望能像质检机构一样精准,但那只是努力方向,难以真正复制。”
此外,产品质量只是ESG评分的指标之一。惠誉常青ESG研究组联席董事贾菁薇告诉笔者:“对于农业和食品制造行业(包括乳制品行业),目前全球范围来看,最关注的ESG话题集中在环境与社会类话题,包括农业和食品生产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是二氧化碳和甲烷),水资源消耗和用水量,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及粮食安全,与食品对公共健康带来的影响等。”
对于食品行业,很多主流评级机构将产品质量的分值权重设置在10%左右——很大(例如在万得ESG,其是权重最大的部分),但碳排放、资源使用、企业管理层结构等指标也拥有大致相同的权重。
但不应忽视的是,不仅产品质量这一单项指标,中国乳企的ESG整体表现也不错,很可能优于部分民众对乳企品牌的主观印象。
MSCI官网显示:除蒙牛被评为AA级,伊利、飞鹤也分别获评A级(7个等级中的第3级)和BBB级(7个等级中的第4级);达能获评AAA级,优于中国乳企,但雀巢仅获评A级,逊色于蒙牛,与伊利平级。
路孚特官网显示,在被纳入评价的469家食品及烟草企业中:蒙牛以79分的成绩排在第31位,伊利以70分的成绩排在第73位,飞鹤以49分的成绩排在第221位,光明乳业以44分的成绩排在第260位,雀巢以89分的成绩排在第4位,达能以87分的成绩排在第8位。
可见,尽管外资品牌在路孚特上的表现优于国内品牌,但除光明乳业以外,另外三个民族品牌均处在行业前50%的位置。尤其是蒙牛,以79分的成绩拥有与国际品牌较量的实力(路孚特将75分以上的成绩描述为相对“出色”,是4个等级中的第1等)。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两家评级机构的业务范围覆盖全球,被评价的企业大多在国际上拥有一定行业地位。
万得ESG则主要聚焦于A股及港股上市公司。前述的蒙牛、伊利、飞鹤、光明乳业在被纳入评价的239家食品企业中,分别排在第7、13、6、64位——即便是光明,也处在食品行业前30%的位置。
抛开国内外评级机构都较认可的蒙牛不说,伊利、飞鹤、光明等乳企的表现至少不算差。
口碑≠销量
在资深品牌营销专家、闻远达诚管理咨询公司总裁李国威看来,除了ESG评级,一些销售数据也表明,内资乳企的实际表现可能不像部分舆论形容的那样不堪。“口碑和销售业绩,给人的印象很分裂。”
联储证券研究院于5月份作出题为《乳制品行业深度:筑基已成,潜力犹存》的研报援引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仅伊利、蒙牛两大行业龙头就合计占有42.3%的市场份额;此外,飞鹤份额大于雀巢,君乐宝大于达能;整体上,内资品牌市占率远大于外资品牌。
再细分一些:干乳制品方面,国产品牌婴配奶粉开始重新抢回市场份额,目前市占率约 50%,飞鹤与伊利的市场份额分别位列第一和第二位;液体乳方面,国产品牌更是完胜,仅伊利、蒙牛两大巨头就占据了全国一半以上的市场,雀巢以较小份额勉强上榜,达能则难以在榜单上体现。
据李国威观察,10多年来,乳企在产品质量上下了不少工夫。“能被证实的质量问题,其实近年来还是非常少的。从理性角度看,国内乳企应该值得被信任。”
某种意义上,对于民族乳企,一些消费者口头上怒其不争,但行动上依旧愿意掏钱买单。
值得一提的是,成人饮用液体奶较多,婴幼儿则消费更多奶粉,这可能导致内资品牌干乳制品的优势相对不那么明显。曾有多位ESG专家向笔者表示,中国家长对于下一代健康的格外重视,会进一步放大他们对内资品牌的负面印象。
ESG能否优化乳企品牌形象
产品质量、消费者口碑、销售业绩、ESG,彼此存在关联。对于民族乳企,前两者在消费者中的印象分不高,争议较多;而后两者表现,至少算是不差的。
所以虎嗅ESG组关心的是:民族乳企还算不错的ESG表现,能否正面提升企业品牌形象?
“能!”与笔者交流的多位行业人士,无论是品牌营销专家,还是ESG专家,都给出了一致的答案。
但现实中的第一个困难是,大众对于ESG概念较为陌生。
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ESG业务负责人高艳辉在与笔者交流时笑言:“我平时在自媒体上写文章,如果是双碳话题就流量高些,谈ESG就低些。3个字母放在一起,本身也给人抽象的感觉。”
正常来说,企业ESG实践首先面向的是专业投资者,其直接的好处之一是提升融资能力。但品牌形象,尤其是乳制品这类日常消费品,主要直面的是C端的普通民众。
对于蒙牛这类ESG表现较好,而品牌形象却未能完全匹配的to C业务企业,相比钢铁厂、造船厂等,李国威认为,“乳企更有动力、也更需要去做一些推广ESG理念的事情”。
也就是说,将ESG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不能等着天上掉馅饼,尤其是对于乳企。
此外,科普ESG概念同样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因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民众参与是不可忽视的环节。
四川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导余伟萍向虎嗅ESG介绍,很多欧洲企业热心于ESG建设,离不开民众的支持。“已经有相当比例的国外消费者,在购物时很关注环境友好,而不是单一地只考虑产品质量。企业帮助国内民众提升绿色消费行为的成熟度,是非常有意义的。”
如何将ESG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余伟萍向乳企提出了几点建议:
故事营销:围绕ESG亮点构建品牌故事,如可持续供应链的建设、环境保护项目、社区支持案例等,让消费者感受到品牌的社会责任感。
差异化定位:利用ESG优势作为市场差异化策略的一部分,展示企业在行业内的领导地位和独特价值主张。
多渠道传播:运用多元化平台,包括社交媒体、KOL合作、教育性内容营销,拓宽信息传播渠道,提高公众对品牌ESG成就的认知。
消费者参与:一是鼓励消费者参与ESG相关的活动,如回收计划、环保倡议等,让顾客直接参与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加深品牌忠诚度。二是开发数字化工具,如可持续性计算器,让消费者直观看到自己选择对环境的积极影响,增强参与感和品牌认同。
企业需要正向鼓励
抱着营销目的,或者以营销方式去替代ESG实践,往往招致各界批评,这也是当下中国企业ESG实践的一个普遍问题。
但如果反过来,把真实的ESG表现向公众展示出来,这是无可厚非的。
余伟萍强调:“企业应该保持透明度,及时公布ESG报告,与利益相关者分享企业的表现和成就,建立信任和良好的关系。透明度和持续改进是企业在ESG领域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赵翔在向笔者讲解其所在机构的评分细节时也提到,一家企业未就某项指标披露相关信息,如果也无第三方披露,这项指标得分就很可能为零。
又如前文所述,科普ESG概念同样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一些乳企组织消费者参观其零碳工厂、绿色牧场,高艳辉认为值得肯定,“加强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这是乳企比较重视的一项工作”。
游客在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液态奶全球智造标杆基地项目”互动体验区参观。(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众所周知,ESG是一项长期投资。但回报周期过长,又恰恰是许多企业不愿投入的原因之一。
李国威认为,将ESG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已是相对能够较快获得回报的方面了。高艳辉则指出,企业要持续投入、提升ESG表现,当然希望得到一些正向反馈,“从整个ESG生态来看,短期内促进营销有助于企业长期持续地做ESG,从而更有机会实现各利益相关方的长期的共享价值。”
高艳辉也同时强调要避免过度包装。“做到了8分,非要讲成9分,多出来的1分就是过度包装、漂绿。”
此外,宣传不仅是外宣,还包括内宣。
高艳辉表示,很多企业每年把ESG报告发布后,仅在企业官网或少数媒体发个新闻通稿,之后就束之高阁,内部仅有董事会、ESG办公室、品牌营销部等少数人知道,其实也是一种欠缺。
“企业做ESG,一定要先把自己的员工给做透了。”高艳辉说,“ESG不应该是脱离了企业经营管理、额外搞出的一套东西,而是企业本来就已经在做的事情。如果每一位公司员工都知道什么是ESG,知道自己的工作跟ESG有什么关系,比如,从事生产的员工知道自己和产品责任有关,HR知道自己和员工关怀有关,合规部门知道自己和商业道德有关,大家都在为公司的ESG工作添砖加瓦,那么ESG理念就会更好地落实到生产经营中。”
【青绿数据亦对本文写作提供了宝贵支持。】
责任编辑:江钰涵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