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决策的关键:如何建构批判性思维? | 长江读书449期

理性决策的关键:如何建构批判性思维? | 长江读书449期
2024年06月21日 15:37 长江商学院

来源:长江商学院

人类天生具备思考的能力,却并非天生善于思考。在信息爆炸和知识更新迅速的今天,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愈加凸显。

如何建构批判性思维,成为公正的批判性思考者?《批判性思维》作为这一领域的经典之作,为读者呈现出一部理论深刻、内容丰富的思考指南,更是普通读者获取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宝贵工具。

我们需要借助批判性思维,以更加清晰和精确的眼光审视世界。今天的文章摘录了书中的精彩片段,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批判性思维》

作    者:[美]理查德·保罗、琳达·埃尔德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年:2024年5月

在掌握如何建构批判性思维之前,我们需要先对“批判性思维”这个概念的核心有所了解:

“自从 1981 年起,很多学者开始使用‘批判性思维’这个词,进入 21 世纪,‘批判性思维’开始在非学术领域的社会生活中广泛流行开来。”

“单从哲学解释的角度来看,‘批判’是一个中性、严肃的并且严密的词语。这里面的‘否定’代表的是一种反思、审视、考查、辩证,一种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不盲目服从常识的审辩的态度与理性。而批判性思维正是这种态度与理性的思维工具与逻辑工具。”

在《批判性思维》一书中,作者将其定义是一门思考思维的艺术,即我思考的同时,思考我的思考。作者认为这是一种强大的逻辑,无论我们身处什么样的处境,我们都可以用思维能力对其进行掌控。在书中,作者将思考者分为三种类型,每个人虽然都会根据情况不同而在这些类型间转换,但可以大致将自己定位于其中一种。

天真的思考者

 “哦,我不怎么思考,我也并不真正重视思考。我确实没有什么想法来优化我的思考过程,也不擅长考虑很多。我认为其他人比我聪明得多,我只需要保持沉默,让他们来替我进行思考就好了。”

如果你以这种方式进行思考,那么我会担心你的未来,因为你将很容易被操纵或被骗。并且,尽管你认为别人比你更擅长思考,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确实比你思考得更全面,所以我们不能依赖于他人。虽然目前你所受到的教育可能告诉你,你只需要坐下来,保持安静并倾听,但这无法帮助你成为一名批判性思考者。请不要成为天真的思考者。

自私的批判性思考者

 自私的批判性思考者是指那些为了私利而进行批判性思考的人。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属于此类别,我相信你很容易就能说出他们的名字。现在你可能并没有把自己列入其中,因为那样会有点尴尬;但是你可以想到一些人,他们善于思考,能很好地利用思考的结果服务于个人利益,同时轻松、有效地操纵他人。这是我们希望你能避免的一种类型。

公正的批判性思考者

我们追求的是成为公正的批判性思考者。

这一类人具有良好的思维能力。他们不仅善于利用自己的能力,还能考虑到他人的权利和需求。请注意在这一点上他们与自私的批判性思考者在道德层面上的差异。像自私的批判性思考者一样,这类思考者也会批判性地思考,但并不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当其他人的观点与他们的观点相悖时,他们会予以考虑,而不会忽视。我们可能会在这三种类型中来回切换。有时候你可能会发现自己相当自私地进行思考,而其他时候则相当公正、理智。

那么我们如何从天真的思考者、自私的批判性思考者转变为公正的批判性思考者呢?

如何成为公正的批判性思考者?

成为一个公正的批判性思考者,我们需要明确两个关键点:一是批判性思考的标准;二是批判性思考的最终目的。

01

批判性思考的标准

当某人向你说出某些主张或者观点时,你如何决定是认同该人所说的话,还是拒绝呢?这就需要我们依据一些标准做出判断。

在《批判性思维》书中,作者将批判性思考的标准总结为以下10点:清晰性,准确性,精确性,重要性,相关性,充分性,逻辑性,公正性,广度以及深度。

比如,我们的观点需要保持清晰和准确。我们的想法需要切合实际。当我们需要考虑多个看问题的角度时,我们的思维可能需要同时保证有逻辑性和广度。当我们需要更多的细节时,我们需要确保我们关注的是更重要的关键信息,而不是琐碎的无用信息。我们需要确保我们的思维是连贯的或充分的,确保自己全面地进行了思索,确保自己公正并深入地对待复杂问题。

这些标准需要与我们思考的具体环节结合起来,我们思考的目的,我们切入思考的角度,我们思考的预设信息,我们思考过程中使用的一些关键概念或者信息等等。比如以要不要跳槽这个话题为例,我们这次想要换工作的目的是什么?最终导致要跳槽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获知的这家公司的信息是否清晰且充分?对这家公司,我们有没有预设一些潜在的信息或者偏见? 这些环节,我们都需要用这些标准去一一核查审视。

02

批判性思考的最终目标:理智的美德

我们为什么要培养批判性思维?最终的目的是什么?在《批判性思维》一书中,作者是这样解答的:你是在尝试培养自己作为人的品性,而不仅仅是培养解决关键问题的能力。最重要的是,你要成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拥有理智的毅力、理智的同理心和公正心的人。

作者在书中,将批判性思考的最终目标定义为“理智的美德”。

公正心意味着我们言出必行,用同样的标准对待自己与他人,甚至用更高的标准对待自己。

理智的谦逊意味着,在任何特定的时刻,只要秉持这种美德,你就能清楚地区分自己所知和所不知之间的界限,并且如果你某次不慎越界了,例如说了谎,或者你基于新信息重新思考自己的已有立场或观点,发现自己错了,那么你就会愿意站出来说:“你知道吗?昨天我说过这样的话,采取了这样的行动。然而,当我根据新的信息重新思考时,我意识到我错了。我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并愿意改变自己的想法。”批判性思考者愿意改变自己的想法,承认自己在思考中会犯错,因为他们知道每个人都会在判断时犯很多错,所以他们并不固守自己的观点,而是愿意在需要的情况下改变自己的观点。

理智的自主意味着你愿意独立于群体进行最好的思考。这并不是因为你想表现得与众不同,把头发搞得标新立异或者穿奇装异服。它意味着你已经做出了最好的思考,周围人的反对意见并不会对你造成困扰。你不需要他们的认可或是赞同,更无须和他们达成一致。与理智的自主相反的就是理智 顺从,也就是随大溜,一味地附和大多数人的观点。

理智的同理心意味着我们有能力并愿意去真正理解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尤其是反对观点。当我们具备理智的同理心时,我们会说:“等一下。让我尝试阐述你的观点,并尽可能以你认同的方式向你解释。理想情况下,在我向你解释完你的立场之后,你会说‘没错,你完全理解我在说什么’。一旦我们能够达成一致,我就可以更好地剖析你的观点,因为我正在试图抛开我的信念、个人立场和偏见, 按照你的逻辑思考问题。”

理智的勇气意味着你敢于审视自己的信仰,乃至自己至今接受的所有信念。如果这些信念经不起理性的推敲,你敢于放弃它们。你可能在某种观念的熏陶下长大,并且对它深信不疑。但如果你具备理智的勇气,你就会愿意审视这些信念,客观地看待它们,并在必要时将它们抛诸脑后。

理智的毅力意味着我们愿意应对困难,并且知道如果要在生活中取得高质量的成就,就必须坚持不懈。它意味着我们愿意克服心理困难,在困惑和失望中不断前行,以达到更高层次的思考水平,正如为了精通任何一项运动,你都必须持之以恒地练习一样。

笃信理性意味着无论事实引导我们得出怎样的结论,无论我们对这个结论喜欢与否,我们都愿意遵循事实。遵循事实往往意味着自己必须放弃过去坚持的某些习惯。如果我们笃信理性,那么我们就愿意放弃自己坚持的一些习惯,愿意面对事实、内化事实,并按照事实生活。

许多人害怕面对事实、害怕真相、害怕审视自己的信念、害怕直视他们从小就接受并深受其影响的观念或者教育。但是一旦你害怕审视自己的信念,你就不可能成为一个批判性思考者。

批判性思考的两大障碍

在《批判性思维》书中,作者指出阻碍批判性思考的主要是我们内心的两种本能倾向:以自我为中心和以社群为中心。

01

以自我为中心

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引导你得到你想要的,或者是验证自己的思维方式是合理和正确的。换言之,在你人生的某个阶段,你处于一种自负状态,你相信你所有的信念都是正确的。为什么你会这样想呢?因为你并没有每天都反思:“我需要拒绝我的哪些想法?我的哪些观点有问题?我至今学到的哪些观点给我带来了问题?”

反思不是人类习惯采用的思维方式。相比之下,我们更愿意相信“此刻,我所有的信念都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正确,因为没有人的思考是完美的,我们所有人都会犯错误。因此,以自我为中心的本能使我们固守在我们想要维持的逻辑中,即使它们已经给我们造成了问题。

例如,你可能认识一些负面情绪很多的人,他们总是把自己的窘境归咎于别人,并且不停地抱怨在生活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总是过于关注负面情况,对自己的生活缺乏控制。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审视自己的内心,问问自己,我们在多大程度上以自我为中心。你可以选择责怪父母,并将原生家庭作为一个借口来逃避现实问题,这就会导致当其他人在向前迈进时,你却像旋转木马一样在原地打转,除了产生正在前进的错觉,什么都无法改变。这就是把自己束缚在错误的思维方式中的一个例子。

一旦你的思维方式出错,你在思考和验证思考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使你无法保持理性。因此,当以自我为中心进行思考时,我们要么容易产生自私的行为,要么会被狭隘的观点束缚。

02

以社群为中心

以社群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和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是并存的。以自我为中心强调个体利益最大化,而以社群为中心则强调群体利益最大化,为自己所在的群体争取更多,它是一种因个体高度团结而形成的群体意志⸺⸺“我们是最好的”。

我们在许多情境中看到以社群为中心的存在,比如体育比赛、民族主义,等等。你一生中加入过许多群体,或许已经看见过一些人是如何被排斥在你的群体之外,或许你自己也有过被排斥的体验,这些都是以社群为中心的思维方式的例子。“你不是我们的一部分。你不 能成为我们的一员。”如果这种以社群为中心的行为会对其他人产生消极影响,情况就会更加糟糕。

很多企业都在使用这种思维模式:一切以满足企业的最大利益为先,即使这意味着会以更严重的方式污染地球。当然,企业的这种想法并不会明确表达出来。它们会进行自我欺骗,告诉自己有正当的理由,一切行为的底线是“这对我的群体有好处”。这是以社群为中心的一种主要形式。

以社群为中心的另一种主要形式是验证群体的思考方式。请注意这里与以自我为中心思维的相似之处: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中,个体在验证自己的思维方式,而在以社群为中心的思维方式中,不同个体共同验证他们所处群体的思考方式。浏览社交媒体时你就会注意到,当人们被孤立或者加入某些群体,将自己与其他群体隔离时,无论那些群体内部的思维方式多么病态,群体中的成员都在相互验证这种思维方式是完全合理的。

为什么需要构建批判性思维?

我们或者说我们当下这个社会为什么需要批判性思维?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郁喆隽老师在《批判性思维》中的一段话,或许可以解答这个问题:

“于私,这首先和人类的思维有关。思维不仅可以考察外部世界,也可以自我审视。眼睛就不具备这种能力,它不能直接看到自己。在很大程度上,我们接受批判性思维训 练不是为了赢得别人的掌声与鲜花,而是需要时刻“刀口向内。”

⸺⸺它主要不是针对别人,而是用来“折腾”自己的。

人为什么要折腾自己呢?不难发现,身边不少人从出生到死亡,都未曾检视过自己的思维和语言。很多时候与其说是你讲出了一句话,还不如说是一句话通过你表达了出来。“我”这个人称代词具有极大的欺骗性。绝大多数思想内容并非“我”原创,而是别人的发明并在社会中流通的。

于公,澄清认知和舆论是这个时代稀缺的道德责任。这几年,伴随着社交互联网的崛起,线上和线下部落主义、民粹主义盛行,盲从权威、“帮亲不帮理”等现象回潮。每个人都尝试去维护自己越来越小的“圈子”,寻求莫名其妙的身份认同;有时会聚拢成为一些不可控的力量,打击异己,“社死”他人。无论是“地平论”(flat earth theory)还是“达克效应”(The Dunning-Kruger Effect), 都提醒我们,需要时刻对个人的以自我为中心和以社群为中心的倾向保持警惕。

人的伟大和荒谬之处可能都源于一点:“人类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人特别会固执己见,甚至可能为了捍卫自己的错误观念而不惜伤害他人。每个人都可以扪心自问,你是否曾经为了融入一个特殊的团体,而说过假话或者言不由衷呢?你是否为了获得团体归属感,而放弃了自己的判断和理性能力呢?

批判性思维就是时常自问,我以为的“理所当然”真的就那么理所当然吗?一个社会中的“天经地义”真的就那么天经地义吗?我们这样认为的理由是什么?它究竟是信念还是认识呢?不讲理很可能源于自己深层的不安全感。在此意义上,批判性思维可以通过澄清信念,来揭示并克服那种不安全感。

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1667―1745)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写道:把人定义为理性的动物(animal rationale)是错误的,他是能够使用理性的动物(rationis capax)。在此,“能够”是一个奇妙的词。哪怕是那些最为理性的人,也很少动用自己的理性能力,而在绝大多数时候,我们动用的都是那些非理性能力,例如激情、冲动、血气等。我们终究要保持一种清醒的认识:理性是一种稀缺而少见的潜能。持续接受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或许可以将这种潜能发挥出来。在谨言慎思之后才是行动,而不是倒过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