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公务员,明明一年收入十多万,为啥越来越多的人却开始想逃离了?

县城公务员,明明一年收入十多万,为啥越来越多的人却开始想逃离了?
2024年06月11日 20:16 老梁市监论谈

来源:老梁市监论谈

近期有幸跟几位在县城的体制内朋友交流了一番,从他们的言语中,能感受到他们普遍活在“同辈压力”、“年龄/能力焦虑”之中,对上班有恐惧和焦虑感,但又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都没有离职的勇气。他们不断地絮叨工资待遇低下,最近还降薪了,工作量大,没啥上升空间。经深入了解,发现他们各项福利加一块,每年收入也有十来万,相对小县城每平米七八千的房价,幸福指数不可谓不高。

细思量,尽管他们享受着体制内的各种福利待遇,却仍没有感恩戴德之心,反而各种牢骚满腹不快乐,实在让人费解。我想其中缘由无非以下几点:

1.体制内内耗严重。在体制内,没有哥们情谊只有利益。圈子越来越小,内耗越来越大,卷也卷不赢,躺也躺不平,只有考上和发工资的那一刻才是快乐的,很消磨一个人的性格。现实中,周遭的一切总不能让人踏实工作,如果只是单纯干活,真心不累。累的是,你一半的脑细胞,都得用来提防自己人的尔虞我诈,易遭人嫉妒,大家都戴着面具,跟演甄嬛传似得,总感觉是拿自由和灵魂换了“稳定”。

2.问责机制被滥用。一票否决项泛滥,无限的追责!为了防范那万分之一可能发生的“意外”,就要做9999件事来证明履职尽责!话说,PM2.5排名总有最后一名吧?交通事故总有发生吧?稍微出点事就各种处理,你再想想看纪委监委有多少人,谁顶得住?而激励全靠画饼,问责全靠甩锅,换而言之,人人都去坐轿子,然而没有一个轿夫,久而久之,干活多的心也就凉了。

3.官本位作祟。体制内没有边界与尊重,话说,现在的体制内真的不是如很多父母想的那样美好,没家底背景不深的,进去真的压力会很大。领导用人只讲听话,不讲能力,只讲圈子,不讲大局,20%看能力,80%看忠诚,关系才是硬道理。同事们都不在工作业绩上体现忠诚,就会搞些花架子讨上级欢心,都爱看人下菜碟,谁软捏谁。而当领导一碗水不能端平的时候,牺牲的只能是那个最善良最勤劳的牛马。这也导致,体制内很多有才华的人得不到重用,升迁无望,只能画地为牢。

4.形式主义很烦。现在体制内流行务虚,遍地的形式主义,考验着下级的服从性和忠诚度,也是上级观察下级的服从性表演。如果下级不愿意表演那就换个人表演,反正总有人愿意表演。从而使得现在的领导最擅长形式主义,平时的工作是可以不做的,但汇报是一定要汇报的,工作最重要的不是你解决了什么问题,而是要让领导知道你干了什么活,像极了扁鹊三兄弟的故事。

话说,你不搞形式,形式就搞你这也导致现在体制内的基础工作一塌糊涂,创新亮点漫天飞舞,过分注重过程和细节,而忽略结果。每天不干正事就是书面材料又是视频又是电脑存档,日报周报月报处处留痕,屎上雕花镶金边,一件事掰成十件事讲,造泡泡,总之就是处处刷存在感。

比如,一项极其简单的工作,被五六个部门,从各种角度,各种统计口径调度,时间全浪费在数据整理汇报+事后总结上,最后工作成果全凭笔头想象力。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成绩是虚的,数据是假的,大家心里也都知道,但就是以形补形上瘾改不掉,体制内人士在这些形式主义的煎熬中普遍都不温柔了。

综上林林总总,体制内总是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给能一步到位的事情,加了许多中间环节,添了许多门门道道,画了许多条条框框,让原本轻松愉悦的人际关系变得明争暗斗、让对工作生活激情满满的人变得生无可恋,前途光明看不见,道路曲折走不完,出于本能是个人都会抱怨几句的。

其实,普通人考上了公务员,就觉得自己不是普通人。但普通公务员干了15年,会觉得自己也就是一个普通人。每个层次,都有抱怨的权利。很烦有人说什么光叫苦不离职,谁工作不抱怨,谁又真的有任性的勇气,如果真的如此,为什么那么多人依然在坚持996?因为现实的无奈,不是所有人都能够任性活着,而一旦当了公务员,就没有机会学到技术了,原来是学到的技术也慢慢淡忘了,失去了求职优势,然后就很难辞职了,只能一边抱怨一般接受。

至于我的那几个不感恩戴德的朋友,也不能完全责怪他们扭曲了“三观”,可能只是生在福中不知褔,觉得自己是个官了,眼睛自然对标的是精英,而不是老百姓假如离开了他们所处的那个平台,多数过的可能还不如一个农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