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万亿下的公募众生相:中小公司生存艰难,头部也担心“掉队”

30万亿下的公募众生相:中小公司生存艰难,头部也担心“掉队”
2024年06月11日 13:55 阿尔法工场

来源:阿尔法工场

不久前,中基协公布了最新公募基金市场数据。截至今年4月底,公募基金资产净值合计30.78万亿元,这是公募基金规模首次突破30万亿元。

从2020年末突破20万亿元到如今的30万亿元,仅过去了3年多的时间。

然而,公募行业在经历了新一轮扩容后,焦虑却在不断扩散。

中小基金公司普遍担心,在“马太效应”下,生存空间被持续压缩;头部基金公司也存在“掉队”的恐惧,行业前两名的基金公司与后面基金公司之间的非货规模差距,从过去的数百亿,首次拉大到了数千亿。

焦虑的背后,是行业竞争的白热化。在公募基金总规模突破30万亿元的当下,基金公司的日子并不好过。

一方面,市场行情持续震荡,投资者风险偏好下降,权益类基金发行遇冷,不少基金公司面临着募集资金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头部基金公司凭借着强大的投研实力、品牌影响力和渠道优势,不断扩大市场份额,而中小基金公司则面临着生存空间被挤压的困境。

在这种情况下,中小基金公司该如何突出重围?头部基金公司又该如何保持领先优势?这是公募行业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接下来,我们不妨看看各家公募在本轮扩容中的表现,或许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01 “国家队”进场加速格局重塑

2024年,中国ETF市场迎来成立20周年。

从2004年国内首只ETF推出,到2020年10月全市场ETF规模首破万亿大关,基金业用了15年;但从1万亿增长至2万亿,基金业仅用了3年。

可以看到,在权益市场低迷的近些年,ETF展现了强大的韧性,规模实现翻番。

ETF受到资金热捧,创新品种层出不穷,不但摆脱了以往“靠天吃饭”的窘境,还不知不觉中奠定了基金行业发展的新格局。

今年一季度,中央汇金申购规模前六大ETF——华泰柏瑞沪深300ETF、易方达沪深300ETF、华夏上证50ETF、嘉实沪深300ETF、华夏沪深300ETF、南方中证500ETF合计申购金额达3266.21亿元。同时,中央汇金去年下半年还增持了九只ETF,合计申购金额超过500亿元。

“国家队”大举增持之下,华夏、易方达、华泰柏瑞、嘉实、南方五家基金公司的非货ETF规模显著增加,位列榜单前五位。

“国家队”的入场,加速了行业格局的重塑,也让一些基金公司在宽基ETF领域的护城河更加牢固。

比如,华泰柏瑞拥有全市场唯一一只规模超2000亿元的沪深300ETF,华夏基金的上证50ETF在同类产品中规模遥遥领先,南方基金的中证500ETF规模也在同类产品中处于领先地位。

但在本轮ETF大发展的过程中,行业主题ETF却表现得“黯然失色”,与规模不断攀升的宽基ETF形成鲜明对比。相关数据显示,在龙头宽基ETF规模持续增长的情况下,2019年以来一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行业主题ETF,近一年的增速明显放缓。

实际上,2018年底到2020年初,行业及主题类ETF经历快速发展,其规模迅速赶上宽基ETF,此后进入相对平稳增长阶段,季度存续规模与宽基ETF交替处于领先位置,并没有任何一方占据绝对领先。直到去年下半年,宽基 ETF 的规模才开始明显领先,原因正是“国家队”的进场。

在这一背景之下,一些曾经拥有规模优势的公司逐渐“掉队”,比如华宝基金。

细看华宝旗下ETF产品后便会发现,与其他头部ETF大厂重点布局宽基ETF不同的是,华宝基金主要发展的是行业及主题类ETF。

之所以会走上差异化之路,是因为宽基ETF领域马太效应明显,后入者很难有弯道超车的机会。

不过,伴随着近年来宽基ETF品类的不断增加,华宝基金也开始重视将ETF版图扩大至宽基领域。但显而易见的是,在这轮行业扩容中,华宝基金已然“掉队”。

02 “大固收”开启第二增长曲线

今年以来,在“手工补息”叫停等一系列事件影响下,出现了存款向货基、债基等固收类产品转移的现象。

从4月份数据来看,货基单月增长近1万亿元环比增幅7.54%;债基则从5.68万亿升至6.14万亿,环比增幅达8.19%。这些数字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各家公募的固收规模排名。

以债基为例,在这份最新名单中,博时作为“固收大厂”地位依然稳固,招商则在两位“保险系”高管的共同掌舵下规模快速提升。

此外,基哥还注意到,一些以权益见长的基金公司通过发力固收业务,开启第二增长曲线,比如富国、嘉实、广发。

以富国基金为例,作为国内基金业首批管理债券基金的公司,富国基金一直以信用分析见长,发行了内地市场首只信用债基金、首只创新封闭债基金、首只创新分级债券基金和首只浮动费率债券基金。近年来,又相继推出国内首只境外三地上市的中国债券类ETF、国内首只绿色债券基金。

一系列创新的背后,源于公司始终对固收业务的重视。

富国基金固定收益团队率先在业内构建信评委、信用研究部、基金经理责任制的信用风险三级防控体系,在信用债投资和研究方面尤其具有优势。与此同时,富国基金拥有自己的信用评级团队,并组建了信用评审委员会,最大程度地做好了信用债的风险防控也正是得益于这套体系。

值得强调的是,富国固收团队很强调投研一体化,组建了各类讨论小组,充分讨论。而且,固收部门和权益、量化其他两个不同投研团队间也会分享投研成功、协作共谋。

基于以上,时至今日,富国基金涵盖了纯债基金、定开债基、一级债基、二级债基、美元债基等固收全品类产品线。包括在无风险收益率加速下行背景下大热的债券ETF,富国基金旗下的政金债券ETF的交投就很活跃,成交额一直在创新高,最新规模是突破150亿元。

事实上,在近年来权益投资普遍低迷的形势下,不少基金公司都试图通过发力固收业务,毕竟时至今日,“公募业务以固收为基本盘”的规律依然有效。

但一些本来拥有固收优势的“银行系”公募,却在本轮扩容中逐渐“掉队”,比如工银瑞信、农银汇理、中银、建信等。

原因很简单,这四家公募背靠的大股东正是“工农中建”四大行,而主要依托股东渠道销售的方式,注定制约着公司的发展。

03 主动权益的冰火两重天

过去三年间,主动权益基金的整体表现如何,相信不用基哥说,大家也都很清楚。

由于市场下跌导致基金资产净值减少,再加上大量基民割肉离场,对市场感到绝望,各家权益大厂的主动权益规模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缩减,普遍缩水达百亿以上,更有甚者超过千亿。

相反的,一些权益类中小型基金公司旗下的主动权益基金规模则实现了逆势成长,比如大成、华商、中泰资管、中庚等。

从共性上看,这些基金公司在这轮行业扩容中,都有着良好的业绩表现,这一点在海通证券的《基金公司权益及固定收益类资产业绩排行榜》中便可一目了然,比如在近三年(2021.04.01-2024.03.29)权益类中型公司排名中,华商、大成分列前两名;同期,在权益类小型公司排名中,中庚、中泰资管则分列第二和第六名。

在这些基金公司中,或多或少可以找到一些称得上实力派的基金经理,比如大成基金的韩创、刘旭、徐彦,华商基金的周海栋,中泰资管的姜诚,中庚基金的丘栋荣,他们所管理的部分基金在同类产品中排名居前。

此外,一些权益大厂旗下的产品也不错,比如富国基金旗下的价值派基金经理。先说说由刘莉莉管理的富国研究精选,近两年业绩位列同类前1%。即使在2023年,富国研究精选为持有人创造出11.54%的收益,同期沪深300、偏股基金指数、业绩比较基准均为下跌。

旗下另一位价值派基金经理的白冰洋,一位更纯粹的价值派,她入职富国前的基金业绩曾在2022年度跻身同类基金第3(3/461),在2021年同样也很出色。从定期报告披露的持仓数据可以挖掘到,她在2021年三季度开始加大对煤炭股的持仓,因而抓住了2021年、2022年的能源股行情。究其根本,源于白冰洋对能源行业持续的跟踪和研判,更源于她底层的价值投资框架。

以及坚守“GARP”策略的蒲世林,本质是成长和价值的平衡,偏爱久期比较长的稳健增长股。从他管理的产品来看,富国城镇发展自蒲世林2018年12月接手以来,任意月初时点持有3年,在同类基金中的排名基本都在市场前40%。

还有一位均衡派的基金经理曹文俊,从周期研究员出身的他,投资框架可以简单归结为宏观研判+行业比较八个字。以他管理时间较长的富国优质发展为例,截至2024年4月30日,富国优质发展A近5年、近1年业绩均位居同类前10%。

此外,富国基金旗下还有由易智泉和张士扬管理的富国诚益回报12个月持和富国信享回报12个月,近一年业绩表现均位列同类前2%;近一年表现同样不错的还有张啸伟管理的富国沪港深优质资产;宁君、张峰管理的富国沪港深业绩驱动等产品也位列近一年同类前5%。

正是这些不同风格的基金经理,透露出富国基金主动权益投资在底部逆势布局的动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