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企业敢去港股IPO上市,我就把他腿打断”|钛媒体深度

“如果企业敢去港股IPO上市,我就把他腿打断”|钛媒体深度
2024年05月03日 14:18 钛媒体APP

来源:钛媒体

(图片来源:unsplash)(图片来源:unsplash)

“我们投资的公司如果要去港股(香港交易所)上市,我把他腿打断。实际上,这是把我们投的钱给坑了,因为去港股上市的话等于没上,上了个‘寂寞’,可能100多亿市值的话,只有100多万的交易量。”梅花创投创始合伙人吴世春近期发表的这段言论引发关注。

实际上,此言正慢慢成为现实。

当地时间4月29日,法国知名美妆护肤品牌欧舒丹(L'Occitane International SA)宣布,其所有者Reinold Geiger提出,以34.00港元/股的价格收购其在港股尚未持有的公司全部股份,溢价约60.83%。

按17亿欧元的私有化交易计算,这笔收购要约可能会给欧舒丹带来约6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465亿元)的企业总价值。

欧舒丹表示,其选择从港股“私有化”的原因是,公司在港股的股份长期缺乏交易流动性,少数股东以及已归属购股权持有人难以在不对股价产生不利影响的情况下进行重大出售。同时,公司所面对股价波动的压力,和对短期市场敏感反应以及投资者情绪的左右,因此考虑私有化。

日经亚洲对此评价称,欧舒丹的私有化意味着公司对香港交易所失去信心,同时这也打击港交所的全球形象。

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对钛媒体App直言,港股流动性差的主要原因是“中美金融战”导致的。

据统计,今年4月赴港上市的新股中,有三只在开盘首日遭遇破发。而更早之前,Wind数据显示,2024年一季度,港股一级市场股权融资(包含IPO与再融资)额255亿港元,同比减少20.55%;12家企业主板成功上市,较去年同期的18家减少33.33%;IPO募集金额同比减少31.17%,仅46亿港元。

很显然,一季度港股融资、上市、募资全面下降,曾被誉为“全球上市首选场所”、“全球集资中心”的香港交易所,如今似乎已不再是企业IPO上市的最佳选择了。

大环境不佳导致投资者“避险”情绪高涨,“零售业”成融资新宠

回到过去,香港的证券交易最早见于19世纪中叶,首家证券交易所在1891年成立,中文翻译称“香港股票经纪会”,那时香港始有正式的证券交易市场。

此后,香港经济快速发展。1999年,随着香港回归祖国怀抱,香港财政司司长在发表财政预算案演词时公布,本港证券及期货市场会进行全面改革,以提高香港的竞争力和迎接市场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根据改革方案,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联交所)与香港期货交易所有限公司(期交所)实行股份化并与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香港结算)合并,由单一控股公司香港交易所拥有。

2000年3月6日,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正式生效,并在当年6月27日以介绍方式在联交所上市。合并及上市时,香港交易所的法定股本为20亿港元,分为20亿股,每股1.00港元。

过去一段时间,香港交易所的开放、募资美元等优势,一直成为中国互联网企业以及美元基金的最佳退出选择,红杉资本、高盛集团、摩根士丹利等全球知名资本机构都在港股完成交易。

截至2008年12月31日,内地企业在香港上市共465家,占上市企业总数的37%,市值约61610亿港元,占总市值约60%。自1993年至2008年底,内地企业在香港筹集资金逾12万亿港元。

2014年11月17日,香港交易所与上海证券交易所共同推出了连接内地与香港股票市场的沪港通机制,是香港金融市场发展一大里程碑,开创了中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新模式。

然而,到了2023年,受美联储多轮加息影响,港元利息创下近十年新高,高息环境令香港整个资本市场投资环境严重受挫。去年恒生指数累计跌幅近14%,恒生科技指数2023年累计跌8.83%。

与此同时,香港新股市场表现疲弱,导致IPO上市募资出现“头部效应”。

据统计,2023年,港股首次招股募资额仅为458亿港元,同比大幅下降56%,融资总额为过去二十年以来低位,其中去年港股前十大IPO融资合计237.62亿港元,占总融资额的52%,意味着余下60家平均每家融资额约为3.67亿港元,募资规模都非常小。 

此外,港股市场活跃度也出现下降,不少个股呈现“腰斩”走势,不过这也激发了上市公司的“购买欲”。港交所数据显示,2023年前11个月,港股日均成交额1056亿港元,较2022年日均1247.07亿港元的成交额下降超15%,而同时2023年港股回购规模同比增长20%至1259.26亿港元,创下历史新高。

相比美股强劲复苏,港股已经不是一级投资者的最佳选择,大环境不佳已成为特殊的“共识”。多位一级市场投资者告诉钛媒体App,当前募资难、退出难,以及港股流动性差已经成为他们最忧虑的三大“课题”。

到了2024年第一季度,投资者“避险”情绪高涨,零售业成为港股IPO融资的“重要新宠”赛道。

Wind数据显示,2024年第一季度,港股一级市场股权融资总金额255亿港元,较去年同期融资金额321亿港元同比减少20.55%。其中,IPO融资规模为46亿港元,较去年同期下降31.17%;配售融资规模为75亿港元,较去年同期锐减63.44%;供股融资规模为10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减少55.52%。

其中,从各行业融资金额来看,零售业为唯一一个募资超百亿的行业,募资总金额为117亿港元。同时,从行业融资事件数量计算,软件与服务、多元金融以及耐用消费品与服装行业以发行10起,并列第一,资本货物行业、材料以及消费者服务行业分别位列第二、三名。

 (图片来源:wind数据) (图片来源:wind数据)

今年4月,港股三只新股——茶百道天津建发出门问问IPO上市遭遇首日“破发”,引发关注。

4月23日,顶着“中国连锁茶饮第一股”、“2024至今港股第一大IPO”光环的茶百道交易首日破发,公司股价收跌27%,盘中最大跌幅超过38%,并在之后的四个交易日中三度收跌,目前只有11.3港元/股,市盈率只有13.3倍。

同一天,天津建设发展集团股份公司在港交所首发上市(02515.HK),也遭遇了“破发”。开盘首日收报1.52港元,较2.5港元的发行价跌去近40%,市值跌至仅3.28亿港元。

4月24日,“AIGC第一股”出门问问(02438.HK)正式登陆港交所,尽管上市前认购超百倍,但难逃“破发命运”,以低于发行价的2.98港元/股开盘,跌幅超21%,上市即破发。截至上市首日,以3.68港元/股报收,跌幅3.16%。

FSSA Investment Managers的执行合伙人Martin Lau表示,外国投资者对于香港资本市场仍然缺乏信心。香港股市的营业额相对较低,许多投资者“谈论香港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遗迹。”

J.P.摩根资产管理公司的Hui表示,投资最新趋势是将钱存入“旧经济、防御性行业和高股息”公司,而不是新经济类型。他没有评论个股表现,但认为资本市场的情绪仍然“相当谨慎”。

多位投行人士表示,2023年初,港股强劲开局,但随着美联储多次加息致中美利差持续扩大、外资流出港股、中国经济增长缓慢、房地产市场情况恶化等背景下,港股反弹势头无以为继,港股的流动性、风险偏好和估值扩张空间在高利率环境下显著承压并延续了2021年以来的弱势。

中泰国际策略分析师颜招骏对外表示,“现在海外央行的紧缩政策已经接近尾声,我预期2024年会转向宽松,利好港股的流动性,同时有利于港股的表现,相信2024年的IPO市场会较2023年好。”

恢复在即,投资者提议中国建立有效的退出机制

进入5月,港股似乎开始恢复“低潮”迹象,5月2日,恒生指数全日收涨2.50%,报18207.13点,较1月低点上涨22%,进入技术性牛市。恒生科技指数收涨4.45%,报3865.48点。

其中,汽车、生物医药、内房板块全面上涨,蔚来涨超20%,万科企业涨超10%。商汤港股周四大涨超36%,8个交易日累计上涨超160%。

国泰君安认为,4月以来,市场在重新定价美国货币政策的同时,也开始在重新定价中国经济的表现。在过去的几天中,北京开始放松非核心区域的住房限购引发市场的关注,港股和A股的房地产板块也出现了久违的行情。而五一黄金周的出行数据无疑会得到更多的关注,总体而言,投资者对于港股的信心有明显的上升。而推升这一轮港股行情的,主要是南下资金。由于港股近期表现出色,一些海外资金也开始出现增仓。

日前举行的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全球独角兽企业大会”上,吴世春认为,投资的灵魂是“退出”,因此他希望中国政府未来能够建立有效的资本退出机制和支持,能够有更多合格的企业能够允许被上市,不是变成债和“高利贷”,让企业通过海外IPO实现退出。

当前中国股权市场的募、投、退三个环节都面临巨大挑战。

清科研究数据显示,2024年第一季度,募资方,新基金数量和规模分别为964只、3530.28亿元,同比下降43.9%、5.0%;投资方,融资数量数共1496起,同比下滑36.7%;剔除单一极值大案例后,整体投资金额为1092.25亿元,同比下滑22.2%,其中,国资机构金额占比达60.6%;退出方,共发生362笔退出案例,同比下降56.2%,其中境内A股被投企业IPO数量共109笔,同比下降52.0%,占比55.9%,比2023年减少7.6个百分点。

米磊对钛媒体App表示,当前中国资本市场整体实力偏弱,亟需改善。一个公司估值到200亿规模以后一级市场上就很难融到钱了,这是导致中国企业很难做大创新的一个重要原因,也反映出大家对未来想象力的缺乏。因此,未来科技投资的核心还是做“风险投资”,而科技创新“生态”需更多资本支持,IPO收紧只是一两年问题,未来环境会逐步发生改变。

中关村论坛期间,一位投资人告诉钛媒体App,当前投资环境极速转变,可能大家面临的挑战和压力都很大,这个是客观存在的。所有人都去“卷”科技领域投资,对于行业退出压力会越来越大。

一家全球会计师事务所高管王力(化名)今年2月一次交流中对钛媒体App表示,如今大环境下,企业上市这条路很难走通,去香港市场等境外上市渠道也不理想,企业确实面临很大挑战。因此,企业自身需要尽快发生转变,要严格制定将来的现金流计划,将来要花多少钱,除了融资外经营部分能获得多少钱。同时,企业要加快应用场景的落地,尽快找到科技应用场景、商业化,“必须要变现”企业才能有生机。

当前,随着科技成为中国第一生产力,加快“新质生产力”指引落地已成为重要方向,政策也开始加大支持风险投资力度。

4月30日,中国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运用先进技术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要积极发展风险投资,壮大耐心资本。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要积极扩大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出口,支持民营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加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

经纬创投创始管理合伙人张颖日前在中关村论坛上表示,创业者需要稳定且巨大的市场机会,如果考虑安全角度来说,没有哪些国家能比中国优秀很多,因此,下一个中国只能是“中国”。大家不应该盲目去投资。如果不以中国为基础,选择转移战场,不管哪个赛道都无法达到中国市场这一高度,其他市场可能性为0。

米磊坦言,尤其现在的中国,最需要一些愿意长期投入的耐心资本来支持科技创新。中国投资最核心就是要有“耐心”,要持续支持硬科技,资本就要用“长周期”来换取“大回报”。

“如果你是看‘倒车镜’的话,你就没办法往前开车了。当你进入无人区的时候,你不知道未来是怎么样的,需要想象力。”米磊对钛媒体App表示。

(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林志佳,编辑|胡润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股市回暖,抄底炒股先开户!智能定投、条件单、个股雷达……送给你>>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石秀珍 SF183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