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集团项光达:海外还有数十年的发展红利,既有市场、又有资源的地方是我的首选

青山集团项光达:海外还有数十年的发展红利,既有市场、又有资源的地方是我的首选
2024年04月25日 22:18 不止是钢货

来源:不止是钢货

春分时节,作为《浙商》杂志创刊20周年“问道卓越浙商”系列活动第一站,浙商发展研究院(浙商智库)走进青山实业。

在上海黄浦江畔,青山实业创始人、董事局主席项光达分享全球化布局经验,与浙商发展研究院的专家展开对话交流。以下为项光达的交流实录。

青山的来路

每个企业都有它的来龙去脉。青山创立以来,我一直讲,青山最好的老师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怎么创立、怎么成功,我们学不到100%,如果能学到10%就已经非常了不起。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是国家发展的路,企业学习的是企业发展的路。青山也是一样,自创业之初,我们就在思考: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

青山创立于20世纪80年代末,当时全球舞台上的优秀企业是微软、可口可乐、奔驰、西门子等。我想,这些优秀的欧美企业、日本企业就是我们中国企业的榜样,因为他们的工业化也好,市场化也好,他们走过的路就是我们中国企业未来要走的路。这些优秀企业的共同点是什么呢?他们都专注于一个领域,像奔驰做汽车、可口可乐做饮料。

遵循这一发现,我们青山选择的发展道路是,始终专注做好一件事。大家都知道,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最难赚钱的是实业。不少中国企业选择投资房地产、金融,但这些所谓“容易赚钱”的机会都没有成为青山的选择。我们自创业之初,就选择了专注实业的发展道路,并以海外为开拓方向。

所以说,一个企业能不能经得起诱惑、会不会走偏,取决于有没有目标、有没有方向。有了方向以后,我们就不会走偏。很庆幸,我们青山选择的这条道路是正确的。中途可能发展没有这么快,但经过时间的积累与沉淀,我们在路径之内快速挖掘,就会成为这个领域内非常有竞争力的企业。

“双冠王”何以炼成

我们为什么去海外发展?大家都很清楚,我们中国是人口大国,但不是资源大国。我读书的时候,学过“中国地大物博”,但事实是,中国地大不物博。在资源方面,除了煤以外,中国的其他大部分大宗商品都依赖进口。比如镍,中国的镍资源需求远大于储量。

而资源,对于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何其重要。如果产业链上游的原料资源完全掌握在外国人手里,我们中国企业怎么有话语权?我们的商品也不可能具备真正的竞争力。

因此,青山在做不锈钢的时候,就希望在上游资源领域建立自己的优势。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给了很多中国企业一个机会,也给了青山一个机会,一个成为世界级企业的机会——我们在印尼收购镍矿,并由此起步,开启资源的全球化布局。

2008年,镍行业全球前五强中,无论是俄罗斯的俄镍、澳大利亚的必和必拓,还是瑞士的嘉能可、英国的英美资源,这些企业都是拥有上百年历史的商业巨擘。我们青山没有想到,未来自己会成为这个行业的全球第一。入局之初,我们也没有想太多,只是认为必须进入这个行业,考虑如何进入、怎样去做,做了再说。

当时发生了一个比较戏剧性的小插曲——

一位客商问我:“你要做镍吗?那你要做多少吨?”

我回答:“要做10万吨。”

这位客商想了一下,说:“你要做10万吨,那你的命要长一点,至少要活到100岁,不然的话,做不到10万吨。因为我们已经做了五六十年,也只做到20多万吨。”

经过十几年努力,2023年,我们青山的镍产量达到创纪录的112万吨,不锈钢产量高达1628万吨,双双位居全球第一112万吨是什么概念?原来全球最大的镍生产商,目前年产量还是20多万吨,而我们超过其4倍。这就是中国人的力量。

青山的“出海经”

回顾15年来青山的海外发展经历,我们感受很多。首先,一个企业“走出去”,怎样走是非常重要的。

在青山“走出去”之前,有一个问题我至少思考了一年以上:在海外,我的优势在哪?日本人也在印尼开矿,美国人也有自己的矿,技术方面他们比我先进,资金方面他们比我多,那么,我应该怎样去做,才能把这个项目做成功?

当时考虑的第一种路径就是学日本、学欧美,但是一味学日本、学欧美,我们自己的优势在哪?后来我想明白了,我们中国企业靠什么把外国企业比下去,靠的就是我们吃苦耐劳和不断实践的精神。同样的项目,我们投资更少,但建设更快,这就是我们能够成功“走出去”的优势。

另一种路径就是按照当地模式来管理当地企业,但是这也行不通。经过十几年的海外发展,我慢慢地明白了,其实所有优秀的跨国企业,都是把自己的管理模式运用到当地企业中,而不是照搬当地模式。比如肯德基、奔驰、宝马,都是按照他们自己的管理模式。我们青山“走出去”,一开始管理者七八千名,一半以上是中国人,只有这么做才能完成这个项目,如果大部分管理者都是外国人,我们可能就失败了。

其实,中国企业去海外,无非关注两点—市场和资源。青山为什么去印尼?一是因为这个国家有资源,二是因为这个国家是世界第四人口大国。为什么去印度?印度可能没有资源,但是印度有市场。所以,既有市场、又有资源的地方是我的首选,有市场、没有资源的地方是我的第二选择。

很多企业“走出去”,一没市场,二没资源,也要去海外发展,我认为这是不现实的。在“走出去”之前,企业要想明白:你的需求是什么?应该选择怎样的管理模式?怎样“走出去”才有优势?

15年的海外发展经历,也让我们感受到,日本企业有他们的优势,欧美企业有他们的优势,我们中国企业也有自己的优势。

原来,我们把日本企业、欧美企业看得非常神秘。但是通过交流碰撞,我们发现,他们有优势,我们也有优点。从不了解到了解,再到相互尊重、相互融入,这个过程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经历,也是浙商“走出去”的最大财富。如果没有经历,只凭书上所讲,和实际还是不一样的。

我一直和青山的管理层讲,我们的最大财富就是我们的管理模式,我们的最大积累就是我们的海外发展经历。在“走出去”之前,我们曾以为海外是神秘的,怀疑那个地方到底能不能创造财富。但是现在,青山有了15年的海外发展经历,这些时间的积累与沉淀,将帮助我们规避未来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风险,为我们的全球化布局奠定良好基础。

放眼未来,我认为,中国企业在海外发展的潜力巨大。一些年轻人说,他们这代人没有了改革开放的红利,创业机会少。但我不这么认为,在我看来,海外还有数十年的发展红利,浙商完全可以带着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走出去”,去非洲、去阿根廷投资,就像十几年前去江苏、去福建投资一样。如今,全球有那么多的国家供我们选择,机会很多。浙商要有全球化视野,“走出去”,这是时代的选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