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第五款CAR-T产品获批,解析“天价抗癌药”的AB面|行业风向标

国内第五款CAR-T产品获批,解析“天价抗癌药”的AB面|行业风向标
2024年03月06日 11:13 钛媒体APP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钛媒体

来源于AI生成

近日,科济药业(02171.HK)宣布,公司旗(金麒麟分析师)下CAR-T细胞疗法产品赛恺泽®(泽沃基奥仑注射液)获得国家药监局的正式批准上市,该药物用于治疗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成人患者。

随着国内第五款的CAR-T细胞疗法产品赛恺泽®的获批上市,被称作“抗癌神药”的CAR-T细胞疗法的争议也再次浮出水面。

A面是CAR-T细胞疗法作为治疗癌症的颠覆性技术,在治疗癌症方面的“奇效”备受市场期待;B面则是该疗法的“致癌”风险、等药时间长、动辄百万元/针以上的“天价”等缺陷,让多数患者望而却步,也让相关企业陷入亏损困境。

国内第五款CAR-T产品获批

据钛媒体APP了解,赛恺泽®是一种自体BCMA靶向CAR-T细胞产品,它是通过慢病毒转导T细胞产生的,用于治疗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成人患者。

公开资料显示,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难治性的恶性浆细胞疾病,约占所有血液肿瘤的10%。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加速等,多发性骨髓瘤患病人数将持续增加。

来源于国家药监局

据Frost and Sullivan估计,2023年中国多发性骨髓瘤的患病人数大约为15.3万人,新发病例数为2.32万人,预计中国多发性骨髓瘤的患病人数于2030年将增长至26.63万人。

“在传统治疗方式下,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预后较差,且治疗选项很少。这些患者存在巨大的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亟需一种有效、安全和方便的治疗方法。赛恺泽®的获批为我们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多选择,也给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赛恺泽®中国注册临床试验主要研究者、北京朝阳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陈文明教授表示。

基于在罕见病领域的成就等,赛恺泽®于2019年获得美国FDA的再生医学先进疗法(RMAT)及孤儿药称号,并先后于2019年及2020年获得欧洲药品管理局(EMA)的优先药物(PRIME)及孤儿药产品称号。

2023年1月,科济药业与华东医药就赛恺泽®达成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商业化合作,科济药业授予华东医药(000963.SZ)赛恺泽®在中国大陆地区的独家商业化权益。

如今,赛恺泽®在国内获批上市,意味着国内第五款CAR-T细胞疗法产品诞生,也意味着国内第二款自体BCMA靶向CAR-T细胞产品上市。

此前国内获批上市的4款CAR-T细胞疗法产品分别是:复星凯特旗下的阿基仑赛注射液(商品名:奕凯达®)、药明巨诺(02126.HK)旗下的瑞基奥仑赛注射液(商品名:倍诺达®)、信达生物(01801.HK)与驯鹿生物合作研发的伊基奥仑赛注射液(商品名:福可苏®)、合源生物旗下的纳基奥仑赛注射液(商品名:源瑞达®)。其中,奕凯达®是我国首款获批的CAR-T细胞疗法产品。

据钛媒体APP不完全统计,自2017年诺华制药(NVS.US)旗下替沙来赛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上市以来,全球共计11款CAR-T细胞疗法产品上市。

基于CAR-T产品在抗癌领域不错的效果,市场也一度给予该疗法较高的期待。“CAR-T细胞疗法是近年来新推出的精准靶向细胞治疗技术,其效果从临床结果来看,在淋巴瘤等血液系统肿瘤的治疗效果显著。”一位行业人士表示。

百万天价药”深陷支付困境

目前赛恺泽®暂未定价,但从以往四款CAR-T产品的价格来看,赛恺泽®定价大概率不会便宜。

公开数据显示,与赛恺泽®同为BCMA靶向的福可苏®价格高达116.6万元/针,靶向为CD19的奕凯达®、倍诺达®、源瑞达®价格分别高达120万元/针、129万元/针、99.9万元/针,是名副其实的“天价药”“一针一套房”。

动辄百万元/针以上的CAR-T产品,主要昂贵在“高研发周期、高研发投入、个性化及定制化的细胞疗法”。有数据显示,每剂次CAR-T的生产材料成本约在4.3万美元左右,生产单人份CAR-T细胞成本约为8万美元。

高昂的成本导致价格居高不下,患者“有药难及”同时,企业端也陷入困境:覆盖的患者有限,难以支撑起高企的研发成本,这也是CAR-T上市公司估值低于预期、业绩长期亏损的原因之一。

以药明巨诺为例,该公司曾在2023年半年报中提及,截至去年6月末,公司开具用于治疗复发或难治性滤泡淋巴瘤(r/r FL)等疾病的CAR-T细胞疗法倍诺达®处方仅94张,完成回输仅85例。药明巨诺2022年年报则显示,上市以来,接受倍诺达治疗的患者有171位。

2023年上半年,药明巨诺营收仅8774万元,归母净利润亏损3.8亿元,2022年公司的亏损额度高达8.46亿元。截至3月5日收盘,药明巨诺股票报收2.03港元,跌0.49%,总市值仅为8.38亿港元。

来源于东方财富

药明巨诺并非个例,信达生物也面临长期亏损。2023年上半年,信达生物营收27.02元,同期亏损1.39亿元,2022年亏损额度高达21.79亿元。

基于CAR-T产品的支付困境,相关药企不得不想办法,开始在支付模式方面下功夫,试图力挽对应产品的销量。

今年1月份,复星医药(600196.SH)旗下复星凯特宣布,其与国药控股(01099.HK)旗下健康管理和患者综合服务平台宸汐健康联合推出“奕凯达中国首款淋巴瘤按疗效价值支付计划”,按照支付计划,符合条件的患者在使用CAR-T疗法奕凯达®治疗中,购买药物并回输3个月后进行疗效评估,若未能达到完全缓解(CR),将获得最高60万元的退还。

上述“按疗效付费”的CAR-T产品支付模式消息一出,迅速引发市场热议,被业内人士解读为“变相大降价”的同时,也暴露出CAR-T产品的支付困境。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述支付困境下,国家医保局也在努力。在国家医保谈判中,CAR-T细胞疗法产品已连续三年闯进初审目录,但因“限定支付范围”等原因,CAR-T产品连续三年“落榜”。

治癌or致癌

有的患者是因为CAR-T疗法太贵望而却步,有的患者却是因为该疗法的安全性不敢轻易尝试。此前,美国FDA对CAR-T疗法的“黑框”警告,就让该疗法陷入“治癌还是致癌”的舆论漩涡之中。

2024年1月22日,FDA发布公告,要求已上市的6款CAR-T细胞疗法的开发商在处方说明书上标注黑框警告,提醒靶向BCMACD19的自体CAR-T细胞免疫治疗后患者有T细胞恶性肿瘤的风险,并表示6家药企必须在未来30天内提交拟议的标签变更,如果不同意,企业可以提出反驳,解释为什么不需要增加黑框警告。

“黑框警告”风波下,诺华制药等相关药企的股价迅速下跌。

致癌风险到底有多高?

据FDA去年11月份发布的《关于CAR-T细胞疗法可能会引发继发性肿瘤的公告》,FDA已收到19份在接受靶向BCMA或CD19的自体CAR-T细胞免疫疗法治疗后的患者中出现T细胞恶性肿瘤的报告。

换言之,在美国使用超过2.7万剂的CAR-T产品中,至少19例患者接受CAR-T疗法后出现T细胞恶性肿瘤。

不过,接受CAR-T疗法的人群中T细胞恶性肿瘤的总体发病率较低,目前尚未完全证明是CAR-T疗法引起。

对此,科济药业相关人士此前回应称:“公司在研CAR-T产品,临床试验治疗患者总数超过500例,其中靶向BCMA CAR-T产品250余例,未观察到T细胞肿瘤案例。我们认为,这次事件对公司产品的研发和商业化进程没有实质影响。对于此事会持续观察。”

综合来看,CAR-T疗法遭“黑框警告”的并非个例,此前GLP-1药物也遭到FDA的“黑框警告”,警告可能存在甲状腺C细胞肿瘤风险,但仍未影响到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等GLP-1药物的热卖。此外,昔日的“药王”修美乐也曾被“黑框警告”。

尽管如此,“天价药”、等药时间长、治疗后复发率较高等目前仍是CAR-T疗法撕不掉的标签,这些特点都让CAR-T产品的商业化前景蒙上一层迷雾。

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张海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股市回暖,抄底炒股先开户!智能定投、条件单、个股雷达……送给你>>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