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股神,巴菲特是如何管理8000亿市值伯克希尔的?| 长江读书431期

不止股神,巴菲特是如何管理8000亿市值伯克希尔的?| 长江读书431期
2024年01月15日 13:34 长江商学院

来源:长江商学院

世人皆知投资家巴菲特,却鲜少有人了解伯克希尔,更无人了解作为战略企业家的巴菲特。

巴菲特领导下的伯克希尔,从50多年前一家注定倒闭的小纺织厂,成长为包揽了人们的衣食住行,横跨十几个产业富可敌国的超级企业联合体。如果伯克希尔是一个国家,公司营收是GDP,其2022年营收超过3000亿美元,可列入全球前50大经济体。

2023年9月,其股价创历史新高,市值超过8000亿美元,位列美股市值前十。更令人感到神秘的是,伯克希尔总部只有区区25人,却管理着400多家欣欣向荣的子公司,其子公司雇用员工将近40万人,其中不乏大型龙头企业及上市公司。

巴菲特是如何历经数次经济危机,通过伯克希尔实现巨额财富积累的?他是如何做到如此庞大的多元化的?又是什么管理哲学凝聚了这些子公司,并支持着它们永续经营、繁荣发展?

《巴菲特致股东的信》编辑坎宁安,得到巴菲特亲自授权,得以深入伯克希尔内部,访谈数百位子公司高管、董事、股东,获得了大量一手资料,在新书《超越巴菲特的伯克希尔》解读了巴菲特如何以无形价值观创造出稳定、持久、可传承的经济价值。

今天长江读书带来巴菲特老友汤姆·墨菲为本书写的推荐序,在这位受巴菲特邀请写序,被巴菲特认为是他学习标杆的传奇经理人的文中,我们得以一窥巴菲特独特的管理智慧。

《超越巴菲特的伯克希尔》

作    者:[美]劳伦斯·A. 坎宁安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年:2024年1月

以下内容摘自《超越巴菲特的伯克希尔》,机械工业出版社授权长江商学院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学院观点。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巴菲特渐渐变得广为人知。1986年,一家名为大都会(Capital Cities)的小型传媒公司收购了广播巨头美国广播公司(ABC),巴菲特为这笔交易提供了18%的资金,当时几乎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只有少数投资者知道巴菲特的投资经历,华尔街也在试图增进对他的了解。但公众还没有见过这位低调的奥马哈分析师。

人们不曾想到,日后巴菲特会成为美国商业领域的首席导师,吸引大批国际媒体的关注,大家都对他的洞见求知若渴。人们更不曾想到,有朝一日,巴菲特还会赢得美国顶级金融精英人士的关注和尊重,是他让商业变得通俗易懂,使之能够为普罗大众所接受。

但那还是1986年,没人能预测到巴菲特未来的人生走向。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巴菲特缔造了一家价值3000亿美元的伟大公司。巴菲特每次收购一家公司,其投资艺术都会让我们这些相交多年的老友惊叹不已。

距离大都会以30多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美国广播公司已经过去了近30年。与今天的交易规模相比,那笔交易显得“小巫见大巫”,但在当时,这已经是全球规模最大的非石油类并购案。在此期间,巴菲特的事业快速发展,甚至呈现出指数级增长。伯克希尔的发展轨迹始终如一,天衣无缝,以至于巴菲特自身的职业转型几乎无人注意。从商之初,巴菲特是一位早熟的“选股人”和投资者,如今他已成为全球最大企业集团之一的CEO。

我们这些早年就认识巴菲特的老友,都清楚了解那些让他变得卓然超群的技能。很快地,我就见识到巴菲特看企业时除了面面俱到,还着眼于长期的展望。我把我们的谈话看作“企业并购入门”——巴菲特闭着眼睛也能教这门课。

巴菲特非常擅长学习成功的企业家精神,他非常理解一门生意是如何从一砖一瓦到发展壮大的,这需要有精妙绝伦的主意、永不枯竭的动力,以及坚忍不拔的品格。我们都是分权管理哲学的坚定支持者:谨慎地雇用关键人员,然后把决策权下放,总揽大局并拒绝事必躬亲的诱惑。换言之,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然而,去中心化并不总是灵丹妙药。我们常常提醒自己,在错误的环境中,与去中心化相伴相存的,是混乱和无序。高层一项错误的用人决策会影响整条线的招聘结果。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如果我们走运的话,这样的判断错误很少,而且很快就会被发现。如果不走运的话……我的话点到为止。

对于大都会来说,去中心化是行之有效的。因为这家公司是一个松散的联盟,在大多数时候,它是由很多分散的独立运营单元组成的。但考虑到大家相隔的距离较远,让经理人确切地知道我们想让他们做什么,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努力让大家树立成本意识,使其成为我们公司基因的一部分。

我们希望经理人能够自主决策,我们承诺会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周期内评价经理人的业绩表现。在所有的管理会议上,我们始终强调一种基本的、自主的管理哲学,以至于经理人们几乎对这些话倒背如流——每次大型会议和年度报告都从以下信条开始:

去中心化是我们管理哲学的基石。我们的目标是雇用我们能找到的最优秀的经理人,并赋予他们履行工作职责所需要的责任和权力。每个部门自己做决定,由公司管理层负起基本责任,符合公司管理的基本原则。

在财务预算方面,每年制定一次,每季度审查一次,由负责预算的运营单位发起。我们对我们委任的经理人寄予厚望。我们希望他们永远保持成本意识,充分认识并大力挖掘销售潜力。

但最重要的是,我们希望他们能像优秀的市民一样,认真管理他们的业务,并利用他们的资源造福社区。

在管理实践中,上述原则发挥了积极作用。我们的高管们都以保持低成本运营为荣。事实上,在财务预算会议上,你经常会发现高管们竞相争当最有效率的“守财奴”。成本控制是我们公司文化的基石,我们就是以此为基础建立的。

还有两项要素是为了让所有这些原则发挥作用:

其中之一是激发经理人对自身职业的使命感和自豪感。他们有自己的底线,也拥有自己事业上的成功和声誉。他们很珍视组织赋予他们的权力,并且认为这种充分授权是一种激励。

另一项要素是,我们建立了一套系统,对经理人进行了适当的奖励,认可他们的表现,鼓励他们对公司做出长期贡献

时光回到1986年,我们完成了与美国广播公司的合并。一夜之间,我们公司的规模扩大为原来的四倍。当时,我们评估了快速合并这两家公司的最佳方式。我们认识到,在业务方面,我们面临着经济上的急剧变化。在交易结束后的几天内,我们召集了两家公司的高管,在一个场外会议上宣布对管理层进行调整,并缩减人员规模。

巴菲特参加了我们的会议,并通过问答环节强化了我们的管理哲学。后来,这成为我们每年的传统节目。大约有200名企业高管开始了解到巴菲特的能力和特点,以及他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

巴菲特是一位天赋极佳的老师,拥有化繁为简的超能力。他的才华、他的幽默感,以及他将问题和事件置于历史背景下考量的能力,都令高管们赞叹不已。他们看到的巴菲特务实而又理性,骨子里是一名乐观主义者。除此之外,巴菲特每次展现出来的幽默都恰到好处。例如,巴菲特曾经告诉我们:

在招聘时,你应该看重三项品质,刚正不阿、富有智慧、充满活力。如果不具备第一项品质,那么另外两项品质就会害了你。

通过这句话,巴菲特传递的信息是,员工的品格是建立一家公司的关键,这也是我们的观点。

巴菲特明白,高层要善于传递关键信息,这样每个人都有明确的心理预期。我们达成了共识,我们选择的沟通方式之一就是遵从我们的信条。我们从“去中心化是我们公司的基石……”开始,并以下面的思想作为结尾:

关于利润,你已经听得很多了。你可以不做预算,你也可以犯错,但只能是诚实的错误。

如果你用不道德或不诚实的行为败坏了自己和公司的声誉,你在公司就没有第二次机会了。

如果我还年轻,这就是我想要为之工作和成长的公司。我希望你也这么想。

我们试图在大都会/美国广播公司灌输的价值观,与伯克希尔哈撒韦及其旗下子公司的价值观相似。从表面来看,伯克希尔五花八门的各种业务似乎各不相同,但事实上,正如坎宁安教授在书中所讨论的那样,尽管它们跨越了多个行业,但被某些关键的价值观联系在一起,比如自主管理权、企业家精神、节俭和正直。这不是巧合和偶然。

巴菲特希望与他尊重和钦佩的人一起工作,这对他非常重要。巴菲特一直在寻找那些价值观与他相同的公司,然后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不断巩固这些价值观。

正如本书所展示的那样,这些伟大的举措和成就,为公司维系稳定基础、保持基业长青做出了重大贡献。

文中图片来自图虫创意,转载需获授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股市回暖,抄底炒股先开户!智能定投、条件单、个股雷达……送给你>>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