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见风来自地铁和人海

我听见风来自地铁和人海
2023年05月10日 21:07 星球商业评论

来源:星球商业评论

前两天看淄博爆火的新闻时,注意到很多外地朋友反映淄博很多地方没有手机信号。影响大家发朋友圈和打车都是小事,关键是影响大家扫码点烤串了。

其实这事儿真不怪淄博,当地为了缓解大家的难题,让运营商在人流密集场所安排了信号车,可即便这样,在汹涌的人流面前根本毛用没有。

类似这种经历相信大家都体验过,在人群密集的音乐节,在地铁和高铁上,电梯里等等地方,都有无网络,没信号的情况。

这两天刚好刷到李永乐老师的一个视频,李老师去参观荣耀的通信实验室的时候,刚好解释了这个问题。

手机用户之间通信,除了自己的手机要能把声音等信息变成电磁波外,还需要通过基站收发信号。但每个基站能负荷的用户数量是有限的,如果超过这个数量,就会:

用户拥塞。

在智能手机约等于人体器官的时代,手机信号差,有时候可能是致命的。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去年10月底,韩国梨泰院万圣节庆祝时的踩踏事故。

当晚梨泰院人流量太大,大概涌入了10万年轻人,在梨泰院的一条小巷,过于拥挤的人群在一段下坡路段发生致命踩踏事故。有目击者形容称,“人们在陡峭的巷子里,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倒下了。”

最终,有153人不幸遇难。

当时看新闻时大星注意到一个细节,很多人无法在密集的人流中掏出手机,就算掏出来了,也没信号。大家是回家后才收到来自首尔市政府关于梨泰院事故的公共安全警报。

大星还记得,一手拽开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乔布斯在2010年的时候回复过一个用户的邮件,用户说你这iPhone 4信号也太差了,乔布斯当即回复:

你换个姿势握手机。

13年过去了,智能手机变得屏幕更大,相机更好、电池续航更久,另外一项本质功能——通信变得怎么样了呢?

前段时间荣耀Magic5系列的发布会上,特意展示了自己自研的业界首个射频增强芯片C1。大星当时就挺纳闷,这么多年了,别人都不单独做射频增强芯片,为啥荣耀要单独做,是和大家一起躺着不舒服吗?

虽然华为和荣耀已经分家了,当时有个细节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当时华为“分流”了6000个工程师到荣耀。很多人说,一家手机厂牌要那么多工程师干什么。大星当时觉得,这是积攒多年的家底,肯定是要干出一番大事的。

比如荣耀Magic5 Pro/至臻版搭载的C1射频增强芯片,为了测试其通信质量,工程师们天南海北地跑了几百个城市,大家钻地库,甚至去爬海拔5000米的山,或者坐海钓船测试。为的就是在不同场景下测试C1的实际能力。

比如北京地铁,全国人均通勤时长最长,信号差,基站切换频繁,人流密集都高,是一个手机通信功能测试的理想地点。

问了问荣耀的朋友,发现他们还真是下了很多功夫。除了C1的硬件能力外,通过软件的算法优化,可以让手机在不同环境下找到最优的天线组合,再通过软硬件结合的方式,发射功率最高能提升到17%,接收灵敏度最高能提升35%。

钛媒体在北京地铁的不同线路里同时测试了苹果iPhone 14 Pro,华为Mate 40 Pro,荣耀Magic5 Pro三款手机,在三天的测试时间里,苹果卡顿了195次,华为卡了129次,而荣耀只卡了:

82次。

李永乐老师的视频里,他问荣耀工程师这么做是想干啥,工程师淡淡说就是想用我们的射频芯片把手机信号调到最好。

大星一直觉得,智能手机行业发展到现在,已经有很好的集成方案和产业链解决方案,看起来很容易,但实际上竞争门槛越来越高。

新能源汽车行业也一样,中国人跑通了之后,逐步挤出了德美日系车的溢价,市场份额看起来越来越多。举个例子,今年的上海车展,随便打开一辆中国展车的车门,都是一体压铸的,再看看日本车,还在拼焊。连日本车评人都在NHK说日本造车企业固步自封,再这样堕落下去就完了。

所以越到这个阶段,谁能解决用户的需求,或者说谁更能做超出用户预期的事情,也许就成为了关键。

李永乐老师在视频里说,让好技术走出实验室,离不开企业对于创新的积极投入和一线研发工作者的点滴付出,更离不开对消费者生活痛点的深刻洞察,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有时候看起来只是98分到100分,但是背后却需要付出200%的努力。

全球手机市场份额里,超过一半是中国厂牌,在这片红海里比别人多两分,那是做得有多极致。

备注公司-职业更易通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