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酒业协会
最早把酒与仙联系在一起的是庄子,《庄子》认为,仙人是得道之人,酒便是得道的最好方式,也就是“醉者神全”。《庄子》中描绘的仙人状态,让人神往。《大宗师》中有“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的古之真人。《逍遥游》中有藐姑射之神人。这些超凡脱俗、神异无比的形象开启了后代对于酒仙境界的向往。
李白好仙,他“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也爱酒,“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杜甫曾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在他的诗歌作品中,最常见的两个字就是“酒”和“仙”。
在李白的诗歌中,有许多首游仙诗,比如:
三十六帝欲相迎,仙人飘翩下云耕。《春日行》
松子栖金华,安期入蓬海。此人古之仙,羽化竟何在。浮生速流电,倏忽变光彩。天地无凋换,容颜有迁改。对酒不肯饮,含情欲谁待。(《对酒行》)
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清晨鸣天鼓,飙欻腾双龙。弄电不辍手,行云本无踪。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玉真仙人词》)
白帝金精运元气,石作莲花云作台。云台阁道连窈冥,中有不死丹丘生。明星玉女备洒扫,麻姑搔背指爪轻。(《西岳云台敢送丹丘子》)
元丹丘,爱神仙。朝饮颖川之清流,暮还嵩岑之紫烟,三十六峰长周旋。长周旋,蹑星虹,身骑飞龙耳生风,横河跨海与天通,我知尔游心无穷。(《元丹丘歌》)
李白在他的游仙诗中构筑了一个比《庄子》中更为丰富多彩的神仙世界,这里有仙山幻境,有亭台楼阁,云台瑶池,还有多位仙人与仙女组成的神仙群体,在那里有万年之花和不死之草。他借着酒意,浮想联翩,诗中出现的优美画面,其中体现出的飘逸灵动与放浪不羁,正是其“酒中仙”气质的鲜明体现。
“醉”能够让人进入一种摆脱了现实烦恼的虚无状态,让人置身另外一个云烟飘渺之地,无忧无虑,无牵无挂。“醉”与《庄子》中所记载的“藐姑射山”相结合,成为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理想社会的模式。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陶渊明的桃花源和王绩的醉乡。李白自称“酒仙”,“酒仙”一词,大概来源于王绩的《醉乡记》。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记载的“世外桃源”,是一个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文中勾勒出一个自然、健康、快乐的世外桃源生活方式: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叶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髻,怡然自乐。一切都是单纯而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没有勾心斗角。
王绩在《醉乡记》这样描述“醉乡”:
“醉之乡,去中国不知其几千里也。其土旷然无涯,无丘陵阪险;其气和平一揆,无晦明寒暑;其俗大同,无邑居聚落;其人甚精,无爱憎喜怒,吸风饮露,不食五谷;其寝于于,其行徐徐,与鸟兽鱼鳖杂处,不知有舟车械器之用。昔者黄帝氏尝获游其都,归而杳然丧其天下,以为结绳之政已薄矣。降及尧舜,作为千钟百壶之献,因姑射神人以假道,盖至其边鄙,终身太平。禹汤立法,礼繁乐杂,数十代与醉乡隔。”
在这里,虽然“醉乡”与“桃花源”都是爱酒之人的文学创作,但王绩直接将醉乡与《逍遥游》中的“藐姑射之山”的描述直接结合起来,使得这样的“醉乡”犹如仙境一般,其中的人们“其寝于于,其行徐徐,与鸟兽鱼鳖杂处,不知有舟车器械之用”。很显然王绩的所谓“醉乡”,就是《庄子》中“至德之世”的另一版本,也是陶渊明笔下真纯古朴的“桃花源”的复制,只是他设定了一个条件:唯有得到酒中之“道”的人,才能进入到这一境地。
《庄子》中对理想社会的描述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自然的推崇,这既指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也指人最初的自然本性。这都属于《庄子》中的“真”的概念。这个特点也直接影响了王绩和陶渊明对“醉乡”与“桃花源”的描述。在醉梦中,人们的精神是逍遥的;在文人所设想的理想世界中,只有“阮嗣宗、陶渊明等数十人,并游于醉乡,没身不返”,作为世俗中的人们更多是如同桃花源中的渔人,作为突然闯入的外人作暂时之游。
责编 / 艾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