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了就废了吧”

“废了就废了吧”
2023年02月17日 10:08 灰鸽叔叔

来源:灰鸽叔叔

1

虽然小区里的核酸检测亭还在,但路上的检测亭确实陆陆续续在拆了。

拆速肯定谈不上快。而且似乎还伴随着某种遗憾,比如很多人都在出主意,“这些遍布大街小巷的核酸亭怎么做便民转型”。

有人说要做流动图书馆,有的说要做党群服务站,有的说要做计生药具发放点,有的说要做治安服务亭……

尤其看到好几万的核酸亭,现在“卖废品连空调600块都没人收”,好多人都在想“如何废物利用”“如何不浪费”……

我就想起了以前听到的一个相声段子:说是家里有一碟醋,为了蘸掉,就去出门买了几只大闸蟹。嘿!没浪费!

还真的有点儿像。

2

在经济学领域,人们会聊“沉没成本”,但要搞清这四个字,真的难。

我换个顺序。比如你是决策者,有人提议要做信息服务站,要做小型图书馆,要做药具发放,决定免费在路上搭个亭子,请问你支持不支持。

你肯定会疑惑:派的上用场吗?占道吗?附近是没有图书馆和医院吗?亭子坏了要修吗?浪费水电吗?……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有必要吗?

你肯定会做市场调查,核算成本和收益。然后你到处问,谁管理,谁维护,谁掏钱?

这时候大家就会七嘴八舌地说,这事儿不行。200米远的地方就是地段医院,对面就是药房,发什么药啊;隔壁就是书店,借什么书啊;要什么材料去居委会啊,弄什么亭子啊;再说,谁值班啊;空调费记谁的帐啊,坏了谁修啊……

在一个正常运行的社会里,你想不到“新增实体”的必要性。如果逢年过节有些额外需求,临时搭个棚搬个凳子就行了。弄个亭子——就算亭子本身不花钱,有人捐,那之后每天的运营,不都是在浪费钱么?

这个思路是很清楚的。

但为什么大家反而在思考“如何投钱运营”了呢?

因为亭子已经存在了。它就成了“沉没成本”。人们总想着“这几万块如果浪费了太可惜了”,所以,不断地提供着更多“长期浪费”的办法。

很少有人意识到,如果你以前并没有因为这里少个服务站感到不便,那么,多个服务站也未必会带来新的需求,只会投入更多的成本。

3

上个星期,听到有记者问“为什么不拆”,居委说我等街道通知,街道说我得听区里的,区里说我得听统一安排……这个风格倒让我依稀回忆起了去年的时光。

我甚至有些腹黑地说,如果有个收废品的胆大妄为,私自把核酸亭拆了,社区是不是反而会松一口气——

“可算有人把这事儿干了”。

但真要这么干,肯定依然会有人觉得“可惜”。定罪名的时候,也不可能是“处理废品不当”,而是“损毁公共财物”。

但实际上,它就是废品。它就在那些已经部分损毁的空调外机里,在那些倒下的椅子里,在那些模糊的窗户里,更在那些三个多月的漠视里。

至于那些“可以形成城市文化小驿站”的声音,总让我觉得这些人似乎丧失了这座城市的记忆——

比如,他们是不是记得东方书报亭。

如果核酸亭转型成遍布大街小巷的驿站,那书报亭在当年未免也显得太冤。

废就废了吧。拿出整治书报亭的勇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