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来了,但不必惊慌!大厂程序员这样说

ChatGPT来了,但不必惊慌!大厂程序员这样说
2023年02月06日 16:50 赛格大道

赛格特约作者  Heartbeat

自ChatGPT发布以来,截至1月末,月活用户已达1亿+。铺天盖地的媒体报道,相关概念股暴涨,共同将ChatGPT这个名不见经传的AI新秀,猛然推向了大众,其势头甚至超过了2016年AlphaGo的崛起。

在所有关注ChatGPT的问题中,它会不会取代人类某些传统岗位,或者将改变我们的就业市场,是最受关注的一个。业内怎么看待,笔者作为一名IT工程师,希望可以从自身专业出发,做一些自己粗浅的判断。值得一提的是,任何预言行为都是危险的,我的预判也不例外,也欢迎读者诸君指(da)正(lian)。

ChatGPT 会取代什么岗位?我们会失业吗?

我认为,大家不用过分担心,至少在中国,暂时不会明显导致失业率上升,至于在教育孩子方面,是另一个问题。

1、影响不大的岗位是老师、公务员、保安、外卖员等。

仅从我国分析,首先是政策面支持。我国的特色就是以工代赈,能用人工的就不用机器,能保证大家吃得饱饭,这就导致ChatGPT的应用大大受到了政策的约束。其次是一些人性的支持,例如家长不可能放心让机器成为你的老师,政府或者人民不会让机器人占一个编制。如果上升到全人类,差别也不大。因为人性是一样的。还有一些确实需要人工的岗位很难应用起来。

2、有竞争的能力,但不会取代的是,例如程序员、销售、作家、法学类、金融类等一些门槛较高的岗位,它们需要使用各种能力去解决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例如,程序员产出的代码不仅要考虑功能,还要考虑用户体验、可维护性等,以及需要考虑一些人性、社会价值、人情世故等感性问题。这些是ChatGPT几乎做不到的事情。销售不仅需要介绍好产品,还要请客户吃饭,有独特的沟通能力、懂一些心理学、与时俱进等等。

ChatGPT还有一个特点是会把大家认为都好的答案作为答案。按我的理解就是一个“直男”,它是做不好一个销售的。而对于作家来说,它确实可以写出好文章,但作家之所以是作家,是因为他是人类文化、艺术的创作者,是带有人性的,ChatGPT不具备思想,所以很难做好作家这种需要产生人类共鸣的行业。

所以, 这些从业者可以把它当作一个得力的助手(工具人),用于处理某些简单琐碎的工作,当作一个强大的搜索引擎或内容生成器以提高效率。例如可以协助程序员产出一些基础的编程代码;可以协助产品经理获得灵感和快速生成产品设计方案;可以协助律师快速搜集某些法律条例内容。但还不至于能接替人类上岗。

3、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取代客服、顾问、导购、内容媒体工作者等。

从使用的角度来讲,ChatGPT可以很好地进行对话,可以很好地根据条件生产出内容,主要用于解决一些不难但琐碎的问题,基本可以像个正常人一样交流,并且知识储备很厚。试想,一个客服团队都是智能客服,一条街上都是无人便利店、无人餐饮店,媒体内容都是机器生成的,这些工作交给人工智能也完全可以正常运作起来,只需要一些管理者。

短期可落地的应用是商场导航机器人、智能客服、虚拟人、内容生成器、智能语音设备等等。这些应用现在基本已有,但ChatGPT的出现使这些应用更灵活,能用更高的效率解决更多的问题,进一步减少人工成本。

业内怎么看?

业内人士更能感受到ChatGPT技术有多强大。它的底层基于InstructGPT模型和强化学习方法,在训练方法和回答内容质量上都是领先的产品。甚至与它聊天时,一定程度上你会产生它有思想的错觉。

埃隆·马斯克的反应就是大部分业内人士的最初反应:震惊!

除此之外,业内人士也有很多反思:为什么又是在美国?我们的差距在哪里?中国从业者有什么机会?

中美差距在哪里?

从事数字人研发的特看科技CEO乐乘认为,目前全球还没有能跟 ChatGPT抗衡的大模型,业界共识是差距在两年以上。

国内先不谈弯道超车,趁早追赶上才是更务实的。

从模型的差距来看,ChatGPT回答的逻辑性和完整度上都远超国内大模型,国内大模型的答案带有明显的拼凑感,夹杂着不少主题之外的胡编内容。而且,在回复速度上,ChatGPT也领先一截。

从硬件的角度来说,由于GPU芯片等问题,国内算力已被卡脖子了。即使是国内头部公司,算力跟谷歌相比,差距也是比较明显的。

从数据质量来说,整个互联网的中文数据质量,相比于英文还是有明显差距。这就导致了在应用上产出的内容不够好。

除此之外,OpenAI公司在目标、创新、投入、人才上都是领先于全球的,并且还有美国的科技氛围加持,这就促使了ChatGPT的诞生。

笔者作为业界国内一线公司的员工,心里也是五味杂陈。为什么中国诞生不了这样的公司和产品?

想了想,国内公司普遍比较稳健,缺钱,怕风险,很少会长期投入到看不见回报的事情。投业务也好,投公司也好,都一样。反观美国微软公司连续在2019年和2021年先后向OpenAI投资,并且在ChatGPT发布后又继续投资数十亿。这笔资金可以让OpenAI放心地进行独立研究,开发出强大的人工智能。

除此之外,中国互联网大厂即使有钱、有技术能力,背后的性质和愿景跟 OpenAI完全不同,目前还很难自主研发出ChatGPT这种产品。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科研氛围、社会性质等也有原因,这里就不细说了。

总之,国内技术想要追赶美国,不仅需要各大企业有足够的格局长期投入经费和研究精力,还需要大环境更加支持科技创新。

中国从业者的行动和机会在哪?

百度李彦宏 CEO 说,“很高兴我们天天琢磨的技术方向,能够让这么多人关注,确实是挺不容易的。” 他认为不论是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还是ChatGPT,都是技术(尤其是AI技术)发展到一定地步产生出来的新机会。“这其实就是属于百度的机会。”

百度作为较为对口的企业,确实是最有可能成为国内人工智能的先驱者和龙头企业。

笔者认为,短期关于ChatGPT应用更多是探索性的,对我们日常工作和生活还是有一定帮助的,如内容相关的辅助功能(补全、纠错、字典等)以及搜索引擎功能。就国内行业机会来说,比较容易落地的是客服服务、智能语音设备、内容生成、游戏NPC等具体应用。而且前沿技术的创新往往会给大众带来好感加成,比较容易带来正反馈,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机会。而就大规模商业化来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模型的规模、产业链、技术的广度和深度发展,都有比较大的挑战。

近期国内比较重磅的消息是百度计划在3月推出ChaGPT的应用。除百度外,几家中国初创公司也在探索生成性人工智能,并吸引了红杉和Sinovation Ventures等投资者。

写在最后

虽然人工智能这个行业已经发展了一段时间,但技术发展和商业化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ChatGPT对外提供的技术能力还非常单一,而且受到法律、道德、成本、实时联网等问题的影响,短时间还不至于掀起大风大浪。

把时间拉长,随着技术的积累和成熟、社会面的传播和大众的认可,上下游将诞生越来越多的应用。其能力到底有多强,我们无法想象。短期内可能大家会高估,但长期可能大家会低估。

希望我们能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的重要思想。非常期带国内从业者带来的研发成果,追赶上美国。

(作者系知名科技公司程序员)

  赛格大道的第92篇文章

排版 余先生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