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历程指向未来 | 管理者的假日书单

美的历程指向未来 | 管理者的假日书单
2023年01月19日 10:05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我们回顾一份书单,由中欧校友文创产业协会的8位EMBA人推荐,涉及多个领域,但殊途同归,最后都指向美的历程、人格的尊贵以及戒律和觉醒这些普世道理。

希望这份书单能在春节假期,给你带来阅读的愉悦。

《大器晚成》《大器晚成》

作者:里奇·卡尔加德

荐书人

杨海波

EMBA2016级

《大器晚成》是当下特别值得我们每个人去读的一本书,它能帮我们克服对当前这个全球化尾声时代,面对巨大不确定性的焦虑。

如果我们真正想要去做一件事情,无论什么时候去开始都不晚。就像中国历史上「唐宋八大家」中最负盛名的「三苏」父子,既有科场得意年少成名的苏轼、苏辙,也有少时不读书,二十五六岁才开始认真读书的苏洵。

人生不只是少年成才一种成长模式和成功模型,我们也可以大器晚成。

《大器晚成》的作者里奇·卡尔加德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没有在人生刚起步阶段就发光发热,这并不代表我们就是失败的。我们其实能够在任何年龄、在人生中的任何阶段创造成就。

在任何年龄段,你都会在做某些事情上获得进步,在某些事情上出现退步,在某些事情上进入瓶颈期。你不会在进入某一个年龄段时,擅长所有的事情。晶体智力也就是人类后天学会的技能、语言文字能力、判断力、联想力、抽象逻辑思维及知识经验等认知能力,在六七十岁时才会达到顶峰。

大器晚成者还拥有通向成功和实现成就的惊人优势,这些最重要的六种品质「好奇心、同情心、任性、冷静、洞察力和智慧」,可以随着我们的年龄不断增长,只要我们肯耐心等待。

无论推崇少年有成现象的社会文化向我们灌输什么价值观,我们都要清楚,世上没有计划完美的人生,也不存在通向成功的唯一路径,我们有不容忽视的天赋,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是大器晚成者。

乾坤未定,你我皆黑马!

《美的历程》《美的历程》

作者:李泽厚

荐书人

鲁英

EMBA2010级

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之前读过,也早已被同学们推荐过,但再读仍感常读常新,回味无穷。

李泽厚先生用十几万字、十个章节带领读者做了一次从远古到明清的「美的历程」。他没有用传统的历史教科书般的介绍,而是从陶器、青铜器到铁器,从诗词、歌赋到文字,从雕塑、绘画到建筑,引领读者走入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审美历程,始终将美与文学、美与历史、美与哲学结合在一起。

正如书中写的「美作为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与人性一样,是人类历史的伟大成果」

三联书店发行版本的腰封上有哲学大家冯友兰先生的评价:《美的历程》是部大书(应该就是几部大书),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一部中国文学史,一部中国哲学史,一部中国文化史。

鸟瞰了中国古代的美学观和艺术发展史后,正像李泽厚先生最后说的——「俱往矣。然而,美的历程却是指向未来的」

《重新理解企业家精神》《重新理解企业家精神》

作者:张维迎

荐书人

文钊

EMBA2012级

「我们不要假定这个世界面临的都是科学能够解决的问题,不要假定这个世界都可以计算,不确定性就意味着不能计算,这就是企业家面临的主要问题,如果没有不确定性,就不需要企业家了。」

张维迎在他近50岁的时候「恍然大悟」。这位一向自奉为主流经济学家一份子的学者,发现这可能只是一个不自觉的误会。

张维迎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博雅特聘教授、市场与网络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在新出版的《重新理解企业家精神》一书中,张维迎有这样一段讲述。

2008年7月中旬,罗纳德·科斯教授在芝加哥大学组织了一次「中国经济转型研讨会」,张维迎应邀参加并提交了论文,题目是《产权变革、企业家兴起与中国经济发展》。科斯研究所所长李·本哈姆是论文的评论人,他的第一句话就是:「这是一篇非常奥地利学派的文章。」张维迎写道:「他的话让我恍然大悟。」

2022年7月28日,在接受《经济观察报》采访时,张维迎这样解释他当时的感受:回头来看,因为我们受到的是传统的经济学的训练,我们始终想在一个标准的经济学框架中去解释企业家。后来我「恍然大悟」什么呢?其实我们不能从那个标准去解释它,我们用标准的经济学是理解不了企业家的。

至少可以说,在这一年张维迎和新古典经济学彻底分道扬镳了。他开始回顾自己的学术生涯,他意识到,他的思想更接近奥地利学派经济学,「我对市场的信念有着像米塞斯和哈耶克那样的彻底性」

其时整个世界正陷入一场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中。张维迎形容自己那时候的状态,如饥似渴地研读奥地利经济学派的著作。后来他这样说,我研究企业家30多年将近40年,但是只有最近几年我才真正理解企业家精神是什么。

也许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他的学术声名是与他对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的研究联系在一起的。1984年,他写了自己第一篇跟企业家有关的文章《时代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

相较之下,这一年他的另外一篇文章影响更大,那就是这年4月完成的《以价格体制的改革为中心,带动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提出通过「双轨制」逐步放开价格的政策建议。

那时候,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在中国还是一个多少有些禁忌的词汇。从20世纪70年代末的扩大企业自主权,到1984年提出要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再到90年代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改革叙事中,企业家从来没有成为主流经济学研究的重点领域。

从2009年开始,张维迎开始对主流经济学进行系统反思。如果说这些讨论更多限定于学术圈,从公众角度看,他的很多观点一以贯之地打上了鲜明的印记。在2004年那场产权改革的争论中,他站在企业家一边,说要善待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

2016年,在他和林毅夫教授之间展开的那场有关产业政策的论辩中,他的核心观点仍然是,企业家是新产业的发现者和推动者,没有哪个新兴产业可以预测。尽管在外界看来,他们谁也没有说服谁,但是客观上,这场讨论以及随后加入到讨论中的学者,让人们在思考产业政策相关问题的同时,也更多地关注企业家的价值。

张维迎说,我现在的看法是,为了对真实的市场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主流经济学需要一个范式的改变。2015年,他出版了《经济学原理》,他自豪的是,与流行教科书不同,他的书里面有企业家的一席之地。

他构造了以企业家为核心的「斯密-熊彼特增长模型」,他相信,在解释经济增长方面,这个模型远比新古典增长模型和凯恩斯主义的「三驾马车」有说服力。

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企业家站上了历史舞台,那么经历90年代、2000年左右的一代,到今天的「8090」,可谓是「四世同堂」

中国已经拥有了一个日渐庞大的企业家群体,企业家精神也从一个边缘话题进入主流叙事,写入了中央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刚刚公布的《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中,包括台湾地区在内,中国一共有145家企业上榜。

这个时代显然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呼唤企业家精神。一个问题挥之不去:中国为什么没有乔布斯那样的企业家?虽然他在中国有众多的拥趸和模仿者。而在共同富裕的语境下,这个社会对企业家群体的期待多过以往。甚至这很容易让他们因为一着不慎而陷入舆论漩涡。在表达自己方面,企业家群体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审慎。

张维迎的这本《重新理解企业家精神》就是在这样一个情境下面世的。张维迎像一个布道者。他望向记者的时候眼睛里有光,热切而诚挚,毫无遮拦地表达着他内心的激荡和热爱。

张维迎承认,走向主流经济学反面的他是个少数派,不过他又说,但是我们知道人类的进步都是从少数派开始的,每一种新的观点确实是从少数派开始的。这时候他又像一个历经曲折终于寻得真经的皈依者,他平静地说:「我是哈耶克的信徒。」

《不曾苟活》《不曾苟活》

作者:鲁迅、胡适等

荐书人

吴云杰

EMBA2006级

记得几年前看过这本书,最近再拿出来翻翻,再咀嚼一下百年前民国大师们的风骨和气节。

在本书中介绍,民国时期曾涌现出的一大批风骨独特的文化巨人,梁启超、鲁迅、徐志摩…… 他们以笔为戈,才华绝代;而文字背后,他们赤忱、痴狂、小怪癖、小脾气!

本书共收集了文人忆述文人的怀悼文章四十来篇,记录下大师们生活中鲜为人知的一面,以及他们之间颇具时代特色的真挚友谊,给后人以精神指引。

每次看完这些记录大师们的故事,在细节中,能够体会到和现在完全的不同,就是人格的尊贵带给精神的力量和文化的传承是如此的重要。

推荐给大家,有空时翻翻。

《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

作者:刘擎

荐书人

孙莉

EMBA2012级

刘擎老师将西方思想家和哲学家的晦涩思想用轻松之旅和通俗易懂的方式,带着读者拨开迷雾,了解了19位学者的人生经历以及思想精华,并利用他们的思想将西方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实质呈现在我们面前,包括:

韦伯洞察了现代社会的关键就是三个字:理性化。韦伯描述了现代性的底层机制、丰功伟绩,也指出了现代性的冷酷和弊端;尼采认为:面对无意义的世界和无意义的生命,应以强大的生命本能舞蹈,成为你自己;萨特说,存在就是虚无,存在先于本质,如果本质决定了命运,那么先于本质而存在的人就不被任何命运所限定,人在根本上是自由的;波普尔认为科学无法达到绝对真理,是科学至上论的批判者,他倡导对于传统做出渐进温和的改良,防止激进的革命;哈耶克也反对理性的自负。

马尔库塞说:消费社会是自我强化的系统,最终使拜物教成为普遍的信仰,资本主义控制力量强大,能有效收编反抗力量;罗尔斯通过无知之幕推论了正义的社会契约中最关键的两条原则;福山与亨廷顿的争论,重启了制度与文化之争:是文化决定制度,还是制度改变文化?

作者最后告诉我们:人类因为理性而伟大,因为知道理性的局限而成熟。这是一本轻松但引人入胜的西方哲学及思想入门书,值得一读。

《三体》《三体》

作者:刘慈欣

荐书人

孙海阳

EMBA2015级

多年前,《三体》在我订阅的《北京青年报》连载,我却因为工作太忙而没有读,至今记得第一次有心看一眼的时候,看到的是第二位执剑人进入地底深处,完全没有引起我任何兴趣;第二次再看一眼的时候,看到的是四维洞情节,当时只是在描述现象而不是解释成因,导致我觉得这可能是个玄幻小说,于是彻底丧失兴趣。

这一下就过了很多年,哪怕看到相关获奖消息,也依然不为所动。不久前,偶然在一个读书APP里看到,于是随意翻看起来。结果,彻底颠覆我之前的轻率结论,立马下单了纸质书,以示珍重,并一口气读完了这三大本。

这套书不是玄幻,是很严谨的科幻,所有涉及到的物理学基本知识,介绍得都很严谨,所有基于这些基本知识所做的延伸、想象与推演,都比较合理。

小说中涉及的物理、科学概念包括多维空间、黑洞、量子通讯、第一第二第三宇宙速度、光速不变(最终还是变了)、空间弯曲、弯曲空间中的时间、引力波、质子、中子、熵……在此基础上,作者充分发挥了他的想象力,给我们展示了宽度达亿年的宇宙图画。

由于书中比较严谨的物理概念和物理推演,我作为一名原子核物理专业的毕业生,表示阅读起来感觉十分舒适。

在生活和社会层面,情节的设定也十分符合逻辑。第一个背叛人类的人对外发声、宇宙「黑暗森林」的真相等等……都令人服气。

而小说中的人类在几百年间不停地由傲慢、恐惧、崩溃、躺平、复兴,再到傲慢、再次崩溃,直至灭绝,真是对人性的绝妙刻画,读起来在让人对人性绝望的同时,依然有一种逻辑上的舒适。

而正是因为这本书对于整体人性之低劣的深刻描写(虽然个体还是有好的),我完全不觉得这是适合小孩看的科幻小说,而只应该是给成人看的。它可能会让小孩对整体的人性丧失希望,对社会失去热情。

而成年人,可以借助此书暂时从眼前的苟且中抬起头来,跟随着作者,以百年、千年、千万年、亿年为单位,感受一下人类的本质,想一想宇宙的可能性,想一想宇宙的终极真相到底是什么。当然,作者可以这么照他书里想,我们完全可以在作者的启发下,做另一种想象。

对于作者在书中面对人类最终的灭绝而写出的那句话:「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我十分认同。这句话小可适用于个人,大可适用于团体、国家、人类星球………

《十分钟冥想》《十分钟冥想》

作者:安迪·普迪科姆

荐书人

谢白

EMBA2018级

我读过好几本介绍冥想的书,但每本都让我望而生畏。这本书让我喜欢上了冥想,并尝试着坚持。

冥想不是让你变成一个不同的人,甚至不是让你变成一个更好的人,它是关于觉醒训练的体验。让你理解你为什么会有那样的想法和感受,使你在训练的过程中培养健全的洞察力。只是在你这样做的过程中,你想要达成的人生转变会变得更容易实现。

最初的时候,人们认为在进行冥想时只是大脑活动发生了变化。但是,多项研究已经表明:大脑结构本身也发生了变化。这一过程被称为神经可塑性。因此,正如锻炼身体会使某块特定肌肉变得更厚实、更结实。用冥想对心灵进行训练,会使大脑快乐相关的区域变得更加厚实、结实。

正念意味着心在当下,意味着活在此刻,意味着在生活中直接体验它。而不是分心走神,纠结执迷,陷入沉思。在冥想中,你需要建立和保持的不是某种人为的、暂时的心理状态。相反,你应该顺其自然,让心灵在自然状态下安定下来,免受日常杂务的干扰,这就是正念的意志。

天空总是蓝的,云相当于我们的思想。当心灵忙于这些想法的时候,蓝色的天空就暂时被遮蔽了。我⼀直误以为蓝色天空是需要自己去创造的,需要促使某件事情发生。但事实上却不需要创造任何东西,冥想是不需要努力去创造的⼀种人为的心境。冥想不是努力把阴云赶走,而是搬把椅子,坐在花园里,坐看云卷云舒。

一、视角:选择看待生活的角度。你可以留意⼀下,如同登上一列拥挤的火车,却没有为之感到困扰。你很清楚地意识到,并不是外在的事物带给我们最大的麻烦,而是心灵里面的事物给我们带来困扰。幸好,心灵里的这些东西是可以改变的。

二、交流:理解他人。如果你想要通过冥想获得更大的快乐,那么把自己的失望发泄在他人身上,是不可能得到平静清澈的内心。因此,巧妙而小心地与人交流,使我们获得头脑空间的关键。努力用同理心去理解他人,并辨认出自己相似的心态,更能洞察自己的人际关系。

三、感恩:心嗅蔷薇。幸福是我们本来就应该得到的,而⼀切不幸福都是错的,或者是不对的。对自己拥有的东西培养出更多发自内心的感恩之情,我们会更加清楚地看到那些人的人生中到底缺失了什么。

四、善良:对自己,对别人。冥想中蕴含奇妙的方法,这种方法能够带出人心中的善良。在日常修行中,反过来也会促进冥想。善良使心灵变得更柔软,更具适应性,更易于修行。它会创造出⼀种不评判、更开放的思维模式。

五、慈悲:换位思考。慈悲不是我们能做或者能创造出来的东西,它是本来就存在于我们身上的东西。蓝色的天空同样代表着觉醒和慈悲。有时候慈悲会自发地出现,就像阴云散去,蓝色的天空露出来⼀样。

六、平衡:平静,泰然。人生和海洋非常相似,潮起潮落,贯穿始终。用冥想对心灵进行训练,有可能培养出更稳定的态度,这样在人生中体验更多的平静和泰然。对自己的情感更为觉醒,意味着哪怕仅仅是不那么纠结,你那种好像任由摆布的感觉也会消失。

《吃出自愈力》《吃出自愈力》

作者:威廉·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