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锡进上街采访了,真正的麻烦是....

胡锡进上街采访了,真正的麻烦是....
2022年12月16日 00:08 古一古二

胡锡进,是一个非常有争议性的人物。

骂他,挺他,基本上是很多人都干的事,因为他的外号叫胡叼盘,意思是观点总是来回摇摆。

但是这两天的胡锡进,值得肯定。

昨天,胡锡进走进快递门店,现场采访北京快递恢复情况。

今天,他走到饭店去采访客人。

前两天,胡锡进去北京医院采访。

应该说,老胡这一举动,是不是违背了相关法律,还是有疑问的。

因为他现在还有没有新闻采集的资格是一个问题,因为现在的老胡,已不是环球时报的评论员了,也退休了,是一个纯纯的自媒体人。

很多人可能要说,这有什么,不就是去做一下现场采访吗?

如果你对中国舆论很关注的话,你会发现,北京出现这么多状况,有多少记者到一线去采访过呢?

有调查记者去调查缺药的情况吗?了解背后的原因吗?

有调查记者去采访那些网传因新冠死了的人的具体情况吗?比如某足球运动员,比如某个小孩,比如那个癌症脑转移老人的医生?

人们所关切的很多事情,有媒体进入现场以真实的画面告诉我们实情吗?

你会发现,在疫情快速传播的当下,人们很多各方面对信息的需求,并不能得到满足。

我们往往是通过各种群里,微博里的小作文,小图片在猜测事实。

或许,我们需要得出一个结论,官媒躺平了。

而且是躺平很久了。

我们有很长时间,面对社会热点事件时,最后看到的总是一个蓝底白字的政府通告。

而这个过程中,哪怕亿万人关切,我们都很难看到一个调查记者以客观的口吻给我们展示事件的部分真相。

不管是唐山案、铁链女,莆田杀人案,甚至是西北那座城市发生的事。

年轻人可能没有经历过中国官媒繁荣的时代。

在十几年前,调查记者,曾是一群敢于探寻真相的人。一有社会热点出现,他们往往冲在最前面,哪怕地方政府想遮丑阻拦他们。

焦点访谈也曾经以犀利和大胆,让人眼目一新过。

但现在的官媒,就象一个失去了性能力的男人,看到美女路过,眼睛都不抬一下。

大部分官媒热衷于发点通稿,偶尔有几个媒体还在写一些有份量的稿子,比如澎湃新闻,财经等。

这是一个非常诡异的现象。

没有人追着热点跑了,胡锡进采访的动作,其实是在给社会安心,让人们了解现状,不要恐慌。

但这活本不应该由他这么个退休老头来干。

现在的官媒似乎成为了某些自媒体,一张图片,几个字,就打发受众了。

而在常规的新闻报道中,是需要随着事件的进展,一步一步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的。

先是事件出现,然后是事件更多的细节,接着是跟着事件背后大家关心的主题继续报道。

但现在,没有了。

官媒之所以十几年前,能有足够的动力去提供信息产品,因为当时的报社是一个盈利机构。

广告收入是他们主要的收入来源,只要报纸的发行量大,那他们的收入就会节节上升,哪怕报社依然是一个事业单位,但有了市场化的元素,整个报社团队都会努力为用户提供信息产品。

因为不能满足用户需求的报纸,就不会有发行量,也就没有广告收入,记者编辑们的收入就会减少。

然而,他们在互联网时代出局了。

报社的体制,决定了他们在互联网时代无法持续创造收入。

调查记者们退出江湖了,记者编辑们去开公号头条去了,官媒呈现出一片萧条之景。

但这就形成了一个真空带。

自媒体是没有新闻采集资格的,而官媒又失去了动力,现在的中国,甚至成为一个新闻极度短缺的时代。

这样的社会,是非常诡异且危险的。

其实政府官员们也是无比头疼,因为他们与社会舆论之间没有了缓冲层,所有的事件,最后需要政府部门拿上自己的公信力来出调查报告 。

如果政府就是事件的当事方呢?

最后民间舆论直接杠上各级地方政府官员,就成为很多热点事件的结局。

社会失去了理性讨论的空间,民间舆论的情绪也无处安放 。

但是,恐怕,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这才是最大的麻烦。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