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前所述,A分行零售业务的最大症结在于客群基础薄弱。怎么去破解呢?知易行难。
西方有一个管理理念,不能量化就不能管理。那么,客群规模应该达到什么数量标准呢?按照当时总行考核分配和管理会计规则测算,一个支行的有效客群——日均AUM1000元以上,如达到3万户,可解决“温饱”,考核利润不会亏损并拿到够养活队伍的绩效奖金;如达到5万户,可进入“小康”,考核排名及人均奖金跻身中上水平;如达到8万户,可实现“富裕”,有望得到优秀的考核等级及丰厚的奖金。这样,3万有效户就被确立为网点客群的及格线。
对照现状,大多数支行都不“及格”,当务之急是让这些支行尽快越过及格线。然而,学渣不可能一夜之间变学霸,必须循序渐进。于是,设立有效户5000户、8000户、1万户、1.5万户、2万户、2.5万户、3万户等门槛,要求每个网点每年至少跨越一道门槛,鼓励多跨越几道——额外配置费用及奖金。对“及格”线以上的支行,也一行一策,如法炮制。
目标明确,如何行动?
中国有一句顺口溜:“老大难,老大难”,“老大”重视就不难。这应该算是中国式管理的一个鲜明特点。
对A分行来说,客群跨越式增长是“老大难”问题,理所当然应作为支行“一把手”工程,为此,明确支行行长对获客指标负全责,作为其首要任务,增加考核权重,并实行评优晋升一票否决。考核是最大的指挥棒,由于实行了比较严格的考核,支行行长对获客的重视程度空前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还运用了考核之外的手段,激励支行行长全力以赴投身获客工程。在我看来,这并不亚于考核的作用,某种程度上比考核还更起作用。事实上,越是优秀的管理者,越是注重挖掘KPI和奖金之外的激励手段——手段越多,管理越有效。
督导激励。上级尤其一把手直接、较真、密集地督导,犹如管理中“看不见的手”,能够成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
我每月甚至每周都关注各支行的获客报表,对于排名和进度落后的支行,或面谈或电话,了解情况,分析原因,提出批评和要求。一些获客不理想的支行行长求见时,使用激将法:获客任务完不成,别来见我。
支行行长们当然都不愿意被约谈,不愿意被拒绝见面,日常对获客工程自然抓得紧。压力就这样不打折扣地传导下去了,变成强大动力,各支行纷纷举全行之力获客。
荣誉激励。优秀的团队一定有极强的荣誉感,荣誉产生的动力胜过金钱。但我发现,A分行不少支行行长的荣誉感并不太强,这与其他分行为荣誉拼搏的状态反差较大。
怎么去改变呢?以全行关注的获客工程为切入点,利用分支行的墙报、内部资讯平台,大张旗鼓地宣传,醒目标注先进支行与后进支行。
在零售条线月度经营分析会,首先即通报获客情况,让先进支行上台分享好的做法,让后进支行上台报告改进措施。有同事给我反映:“一些后进支行不以为然,做检讨好像在介绍经验,能起到作用吗?”我说:“一回二回可以振振有词,三回四回总会有所触动,人终究还是要面子的。”果然,后进支行的发言逐渐务实起来,真正地找原因、想办法,会后认真落实到行动上。在其他会议上,我也会对各支行的获客工程进展重点点评,提出表扬或批评。
荣誉感终于被普遍地激发出来了,争先恐后、比学赶帮超的氛围越来越浓厚。而进入这种状态后,组织学习力与执行力必然不断增强,迟早体现为工作成效。比结果更难能可贵的是,在此过程中沉淀了队伍凝心聚力同做一件事的“精气神”,大大增强了队伍未来攻坚克难的信心与勇气,而这正是优秀队伍成长之旅的起点。
赋能激励。管理一支队伍,首先应该明确“该干什么”,同时还应明确“该怎么干”。过去各支行各自为战,作战方案、作战行动各行其是,作战成果自然参差不齐。
我要求分行零售管理部门要在搜集了解支行获客方案的基础上,吸收好点子,制定统一方案,再由支行结合实际执行。这对原本就优秀的支行作用不一定很大,但对能力较弱的支行很有帮助,获客工作的举措与效果得到明显提升,基本能达到及格水平。这类支行是大多数,由此增加的产能汇集起来相当可观。
当然,这对于分行零售管理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像过去一样,分分指标、搞搞竞赛、发发通报,是远远不够的。分行的干部员工必须直扑一线,深入细致地研究获客工程中的各种问题与对策。实践出真知,经过一段时间实战锻炼,分行管理团队的专业能力和服务意识不断进步。
工资代发是获取有效客户的最重要途径,招行几乎所有分行都主要依靠代发壮大客群规模。然而,时过境迁,现在抓代发,竞争十分激烈——国有银行、大多数股份制银行过去不太重视代发,如今作为重要业务抓得很紧,并依托自身公司业务资源,具备明显竞争优势。但我们别无选择,只能上阵拼刺刀。
管理的万能工具,还是“胡萝卜”+“大棒”,即制定有效的考核激励政策。尤其代发业务的主力并非零售条线,主要依靠公司条线跨条线营销,必须通过强有力的考核激励调动主力的积极性。
惯常的做法,是在对支行的平衡计分卡考核中——招行采用多年的考核工具,对代发给予一定权重。由于需要考核的指标众多,代发能争取到的权重超过10%就算高的了。至于和奖金挂钩,应该算是间接的了——根据总的平衡计分卡得分将绩效奖金分配到支行,再由支行分配到个人。
我研究了一番,感到还有改进空间:代发业务考核权重不高,一些支行出于扬长避短的策略,可能放松甚至放弃,考核的“大棒”作用打了折扣;绩效奖金到支行,没有到个人,而且做多少业务到底能拿多少奖金并不明确,激励的“胡萝卜”作用也打了折扣。
对症下药,决定切分固定的绩效奖金对相关人员严格考核激励。记得当初明确支行行长8万、支行分管公司和零售的副行长5万、对公客户经理2万年终奖,与代发工资完成情况直接挂钩。真金白银且针对个人,激发了代发主力的战斗激情和意志。
真实的战斗是残酷的。优质企业代发已经被瓜分,而我们过去多年信贷投放的重点又转向“两小”,对大企业的筹码更是有限。必须面对现实,竭尽全力去拼抢,因为大企业代发是获取优质代发客户效率最高的方式。怎么办呢?做好长期准备,注重过程管理。
这方面西安分行——招行系统内零售业务标杆行,有值得学习的成熟经验。作为一家公司信贷投放和政府资源很少的股份制银行,西安分行代发业务市场份额超过三分之一,成为遥遥领先的同业第一。靠的就是从上到下持久的拼劲,以及精细化的过程管理。他们对于与企业各层级人员的接触和营销设立积分制度,依据积分考评,以督促干部员工长期跟进营销,以这种符合营销大企业规律的过程管理方式,一个一个予以突破。胜仗打多了,队伍的能力和士气自然高涨起来。我接触过一些西安分行的支行行长,个个对拿下优质客户代发信心爆棚,声称500人以下的看不上,还有的说不到2000人提不起兴趣。A分行学习这种精神和方法,组织对大型优质代发企业的持续营销,并有所斩获。
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大企业不容易抢过来,不能把宝全压在大企业上,必须将目光瞄向中小企业。我经常讲这个例子:阿里的代发在我们这,各家银行虎视眈眈,我们每年去拜访阿里高层,都要专门沟通,不也没被抢走吗?优质企业代发是同业竞争的焦点,别人抢我们的不易,反过来,我们抢别人的也不易。
方向明确,激励到位,干部员工都行动起来,不放过任何线索和资源,不嫌企业员工人数少,各显神通抓代发。有授信的客户当然是首选,毕竟有谈判筹码。分行授信审批部也帮助把关,原则上要求授信多的客户,必须将代发业务落在我们行。
新组建的1000人外包员工,也起到了超出预期的作用。在严格考核激励下,这些特别能吃苦的员工,在资源和专业能力都有欠缺的不利条件下,硬是凭韧劲拿下了一个又一个企业的代发。我至今还记得一次表彰大会上,一位员工讲述的自己拿下一个科创企业代发的故事:一段时间每天陪企业的员工加班,主动找杂事干,逐渐和大家熟悉并获得好感,终于有一天凌晨在厕所内和企业CEO“偶遇”,将代发搞定!
新增代发企业多为中小企业,代发人数不多,少的十几人。会不会拉低代发质量?当然比不上大型优质企业代发。但有总比没有好,更重要的是全行营销代发的意识增强了,实战增多了,假以时日,队伍的能力一定能够提升,自然会去争取高质量代发业务——毕竟能更快地完成任务,更多地得到奖励。果不其然,一段时间以后,户均代发人数与金额即开始上升,逐步达到之前的水平,并和系统内的对标行差距不大。
获客和经营分不开。对于代发客户,应当建立高效的经营体系,否则,工资到账即转走,为人作嫁衣裳,没有多大价值。于是,我们让相关部门梳理产品、服务、流程和责任人及考核激励机制,线上线下结合,常态化开展代发企业的经营。代发经营与代发获客相得益彰,客户AUM资产和价值贡献得到快速提升。
零售获客终究脱离不了公司业务的支撑,我在A分行提出并组织实施的公司客户发展策略——门当户对的战略客户,对于零售获客也起到了巨大作用,而且越往后作用越大。
A分行有多家设在地市的二级分行,我第一站到某二级分行调研,一切都按计划进行,有条不紊地完成了既定议程。临上车前,我心想:刚才都是事先安排好的汇报,怎么能摸到一点活情况呢?
于是,杀了一个“回马枪”,直接走到办公区,和员工随便聊聊。有一个公司客户经理,我问他:“你最近最苦恼的事是什么?”他回答:“我一笔3000万的授信,被分行砍成了2500万。”
为什么苦恼?这位同事介绍:“如果授信是3000万,我们就是第一授信行,那客户的核心资产和代发等业务都会放到我们放;现在,另一家股份制银行授信2800万,把这些业务都抢过去了,我们光溜溜,只剩下贷款。”
回去的车上,我问同行的授信审批部负责人:“如果出了不良,2500万和3000万有没有本质区别?”答曰:“没有。”
好了,风险没有区别,可收益确有!我忍不住调侃:“原来以为授信审批很专业,看来要简单也能简单——‘砍一刀’呗。”
我一路上都在思考,深深感到,从风险和收益匹配的角度考量,银行长远发展需要能够共命运的战略合作伙伴。我联想到不久前去营销过的几个好企业,相谈甚欢,可到了谈具体业务,都会说到:“我们先要和某行沟通一下,如果他们要做,那对不起了,因为在我们小的时候,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在其他银行不理我们的时候,他们帮助了我们,我们不能忘本。”这就是战略合作的竞争力所在,增强了我推动公司客户战略合作的紧迫感和危机感。
A分行并非没有战略合作客户,但问题是,我们所谓的战略客户是真正的战略客户吗?几乎各家银行都一样,极力将那些在国内外都知名的大央企、大国企、大民企作为战略客户,极力争取双方隆重签约,大张旗鼓地宣传。可作为中小银行,能完全满足这些大企业的需求吗?显然不能,这些大企业的需求只有大银行才能满足,他们之所以愿意配合中小银行演出战略合作的戏码,说到底是给个面子而已,大银行才是他们真正的战略合作伙伴。
那么,中小银行该怎样培育真正的战略客户呢?关键在四个字,门当户对。要寻找一批有成长性的中小企业,全力扶持其长大,将这些客户作为公司业务的最基础的客群。这样,公司业务才能有根基,才能持续发展。
道理很简单,很多中小银行都有共识,但成功者寥寥。为什么?一方面,短期不能奏效,需要有耐心而不能急功近利。另一方面,对专业能力要求高,需要有眼光识别企业是不是有成长性。
十分幸运,A分行管理层对于立足长远,拓展门当户对的战略客户,形成了高度共识。而且,有一位行长具备甄别企业成长性的专业能力——不可或缺又不可多得。
我诚恳地请求这位专家型行长:“我是从总行空降来的,没有在一线干过,说说概念可以,一户一户识别企业肯定不行;而你从客户经理摸爬滚打到行长,前中后台都干过,接触过的企业无数,落实门当户对战略客户的设想,只能拜托你了。”
这位仁兄不负众望,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寻找门当户对战略客户的艰苦工作中,每天跑很多家企业,回到行里兴致勃勃地和我们交流:今天见到什么有价值的客户,商业模式、企业负责人及企业管理如何如何。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多时间,我们拓展了近800户门当户对的战略客户。当时,专门制定了对战略客户的服务标准与要求:我们做企业的授信主办行,并提供绿色审批通道,满足客户效率和个性化需求;同时,要求企业在我们行抵押核心资产,开设基本结算户,落地工资代发。有一个细节值得一提。一旦确定为战略客户之后,我们都会邀请客户来分行正式签约,我几乎都会出席,并请客户餐叙,给足客户礼遇。这些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中小企业深受感动,和我们行的同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由此促进双方更深入更愉快地开展全方位业务合作。
所有的战略客户都是工资代发户,随着他们的快速成长,代发人数迅速增加,从几十人到几百人的不在少数,还有的增加到上千人。这有效地助力了A分行的代发获客。当然,对分行贡献最大的还是公司业务。企业成长后,贷款需求逐渐增加,结算沉淀存款增多,不少企业还步入资本市场,给投行和资管业务提供了机会。对于A分行沉下心来做门当户对的战略客户,总行高度赞赏,在一次全行公司业务会议上,总行主管行长十八次提及并正式发文。
我至今还认为,做银行如同做人,“苟富贵”之前交的朋友,最能长久。中小银行尤其需要寻找一批门当户对的中小企业作为战略客户,实现公司业务和零售业务的双赢。
获客的途径不止于此,厅堂拦截、数据库营销、远程银行外呼、异业联盟、交叉销售、MGM、客户提级等,都是有效的方式。限于篇幅,不一一论及;其中一些获客方式,在后文财富管理章节将详细介绍。
通过多管齐下,A分行客群基础薄弱的问题迅速改观。记得一年之后,到2014年底,A分行的有效客群就从30万增加到60万;到2015年,增加到80万,此后突破100万。客户为王,突破了获客难题,这是A分行的零售业务能从全行最后进入优秀行列的根本所在。
责任编辑:李琳琳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