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加大应对措施确保新冠肺炎疫情下完成全面脱贫

经济学家:加大应对措施确保新冠肺炎疫情下完成全面脱贫
2020年03月11日 22:10 第一财经

  原标题:加大应对措施,确保新冠肺炎疫情下完成全面脱贫

  毫无疑问,疫情对在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的目标带来了极大挑战,对此要有清醒认识。当务之急需厘清具体冲击,及时采取针对性应对措施,减少返贫现象发生并力争早日实现全面脱贫目标。

  2017年10月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当时全国贫困人口有3100万人。到2019年末,贫困人口已降至550万人,两年减少了2550万人。2020年1月,不少省份在地方两会上提出了脱贫工作的进展与未来规划,如江苏宣布全省仅剩17人未脱贫,安徽省提出本省8.7万贫困人口在2020年全部脱贫。基于2020年1月份的情况,如果没有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到2020年末,全国基本可实现全面脱贫的目标。

  然而,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卷中国乃至全球众多国家及地区。在国内,由于疫情暴发在春节假期,直接影响住宿、零售、餐饮、娱乐及旅游等国内主要服务业,延迟复工对工业生产乃至出口也造成一定的冲击。实体经济中,尤其是相对脆弱的民营企业首当其冲。我们估计,疫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1.5万亿元左右。毫无疑问,疫情对在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的目标带来了极大挑战,对此要有清醒认识。当务之急需厘清具体冲击,及时采取针对性应对措施,减少返贫现象发生并力争早日实现全面脱贫目标。

  疫情对实现全面脱贫的影响

  一、2020年部分低收入人群收入下降,势必引发返贫。

  截至2019年底,中国的贫困人口为550万人,贫困线的标准是人均年收入4000元。目前,中国的农村务工人员为2.9亿人。鉴于2020年的疫情冲击,脱贫工作具有“一增一降”的特点。“一增”就是考虑到2020年农村务工人员收入的下降,将出现一些返贫人口——增量贫困人口。具体来说,疫情导致春节后开工推迟,生产缓慢恢复,预计农村务工人员的收入在2020年将下降5%左右,回到2018年的收入水平,而2018年的贫困人口为1660万人。“一降”是指随着2020年扶贫资金的继续投入与扶贫工作的大力开展,现有存量贫困人口本身也有一定的下降趋势,尽管难度会有所加大。

  二、政府财政收入出现负增长,扶贫支出面临较大压力。

  2019年中国的一般财政收入为19万亿元,其中全国公共财政扶贫支出在6300亿元左右。考虑到2020年经济下行、企业效益下降与政府减税等因素,估计2020年财政收入为18.5万亿元左右,较2019年下降3%。在此情况下,政府的扶贫支出面临较大的压力。如果按照2019年的支出力度,恐怕无法全面应对2020年出现的减贫与返贫问题。

  三、疫情导致行业调整,部分传统行业低技能就业人群面临结构性失业,返贫压力增加。

  这次疫情冲击最大的是服务业,特别是零售、住宿与餐饮业等,而这些行业农民务工人员相对聚集。受疫情冲击,这些行业出现了部分关停以及经营放缓的问题,而且线下业务更多向线上转型。这对于大量受教育程度较低农村务工人员而言,一方面面临失去工作的压力,另一方面又面临无法迅速在新兴行业找到工作的“两难”结构性问题。因此,在传统服务行业就业的农村务工人员失业进而返贫的压力最大。

  四、疫情冲击了传统的农村务工人员输出大省,加大了这些省份的脱贫难度。

  在此次疫情影响地区中,确诊人数前十大的省份中,广东、浙江、江苏及山东均为中国的外贸大省,其出口总量占到了中国出口的65.4%。另一方面,前十大确诊地区的中部地区则为主要劳动力输出地区:湖北(1800万)、河南(3000万)、安徽(2000万)、湖南(1200万)、江西(1000万)等,总量在9000万人。外贸大省与输出劳动力大省的疫情均相对严重,不仅对外贸生产带来了严峻挑战,更影响了这些输出劳动力大省农村务工人员的就业与收入,脱贫压力尤为明显。

  政策建议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在这疫情肆虐的特殊时期,重视民生、扶困济危,更能彰显民本大道。针对目前疫情对就业市场与贫困人口的广泛影响,除了常规的救助现有贫困人口的措施外,我们提出了特殊时期开展扶贫的十一条建议,包括五条应急性措施与六条结构性调整与引导措施。

  一、应急性措施。

  1.精准定位,重点防范贫困加剧或返贫现象。一是掌握现有550万贫困人口受到疫情冲击的情况,重点是其在2020年的脱贫计划是否受到影响;二是调查2019年新脱贫人口受到疫情影响的程度,重点关注其是否在2020年返贫成为增量贫困人口。通过全面调查以上人群受到疫情影响的程度,并据此采取针对性帮扶措施,尽量减少贫困加剧或返贫现象。

  2.通过“数字化扶贫”提升扶贫效率。在大数据时代,利用大数据精准识别与分类贫困人口,包括地域、年龄、性别以及经营种类等。在此基础上合理分配扶贫资源,将贫困人口纳入数字化产销大数据平台与产业链,实现农副产品的全国网络化与数字化,解决信息不对称与供求失衡问题,以此提升精准营销,真正利用数据致富,让贫困人群真正享受到数字时代红利。应用方面,尤其重视协助将受冲击农户的农副产品纳入产销产业链,并通过直播、短视频、电商等新零售模式推广销售农副产品。

  3.进一步加大财政与金融资金的扶贫力度。考虑到2020年疫情对贫困与低收入人群的冲击以及政府财政收入面临的压力,建议发行3000亿元的专项扶贫国债,确保充足财政资金用于贫困与返贫人群的基本生活保障、培训、生产扶助与转型。同时,建议人民银行额外增加1000亿元扶贫再贷款,支持扶贫工作的有效开展。

  4.国家开展免费技能培训,助力农村务工人员转型升级。“授人以渔”是实现脱贫最有效的方式。针对目前部分传统业态的萎缩以及新业态与新行业的崛起,国家需要设立及开展有关免费的技能培训,尽快帮助失业人员尤其是低技能的农村务工人员及时更新知识、获取新的技能重新上岗,这些对巩固扶贫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5.尽快扩大失业保险与大病医疗的保障水平。长期以来,中国的社保体系重视医疗与养老保险推广,但忽视了失业保险发展。截至2019年末,中国7.7亿就业人口中,参加失业保险的仅占26%。失业保险覆盖面过低导致面对新冠疫情这样的大规模冲击时,部分就业者尤其是低收入就业者无法通过社保体系获得救助。有鉴于此,当务之急是迅速扩大失业保险覆盖范围,尤其是优先纳入低收入就业者,降低因为失业而陷入贫困的概率。同时,加大对包括新冠肺炎疫情在内的大病保险的保障水平,减少因病返贫的现象。

  二、结构性调整与引导措施。

  1.大力促进民营企业发展是稳定就业与消除贫困最为重要的方式。目前,我国民营企业超过2800万家,对GDP的贡献达到60%,税收贡献57%,投资贡献60%,就业存量占比80%。但另一方面,民营企业的脆弱性最大,受到疫情的冲击也最大,最容易出现破产倒闭,从而影响大量就业。为此,当前需要进一步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切实降低税费与融资成本、公平对待民营企业、彻底消除民营企业投资与发展的顾虑。只有民营经济的投资与发展活力得到充分激发,才能稳定与扩大就业,才是实现全面脱贫目标与巩固脱贫成果最好的保障。

  2.鼓励东部产业链更多转向中西部,有力支持中西部扶贫。中西部是贫困人口相对最为集中的地区,但也是目前在基础交通设施以及营商环境方面改进最快的地区,已经具备了完全接纳东部产业梯度转移的条件。同时,向中西部转移的一个益处是可以更好借助“一带一路”,把贸易更便捷地向中亚、南亚、西亚及欧洲拓展。因此,大力支持东部企业向中西部转移,不仅有利于推动“一带一路”发展,而且对稳定中西部就业以及促进脱贫具有重要作用。

  3.进一步推动医疗、线上以及数字经济发展,创造新的岗位需求。疫情过后加大对医疗、交运、通信、线上购物、娱乐、交流与教育等服务行业的投资与扶持,并重视5G、人工智能技术及研发与推广,顺应市场,创造出新的需求与就业岗位,弥补传统行业职位的下降,为贫困人口提供新的就业机会。

  4.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支持力度。贫困不应遗传,很多优秀的少年儿童,就是因为家庭贫困,无法取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因此,需要格外加大对贫困家庭教育扶持力度,对取得高中、大专、本科以上的文凭的贫困家庭学生予以不同奖励,引导贫困家庭形成重视子女教育,通过教育摆脱贫困的意识。

  5.提倡晚婚晚育。在家庭经济压力大的情况下,早育子女会进一步加大经济负担并影响夫妇的事业发展,从而陷入早婚—早育—贫困的恶性循环。鼓励晚婚晚育,可使得经济压力大的夫妇更有时间与精力发展事业,从而积累经济实力,更好养育子女,减少新的贫困家庭子女的出现。

  6.防范扶贫工作的政绩化与泡沫化。为完成2020年全面脱贫的目标,不排除有些地区一味追求脱贫数量、强调短期效果忽视脱贫可持续性,导致扶贫工作政绩化与泡沫化。为此,建议把扶贫工作的考核周期延长到贫困人口脱贫后的三年,以此增加脱贫成效的可靠性与稳定性。

  (李文龙系图胜数字科技首席经济学家,王会龙系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副教授,吴代君系东盟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刘万里 SF014

疫情 新冠肺炎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3-18 阿尔特 300825 --
  • 03-18 安宁股份 002978 --
  • 03-17 开普云 688228 --
  • 03-16 南新制药 688189 --
  • 03-11 爱丽家居 603221 12.9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