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的爱和信任:张勇叫杨利娟为“杨小丽”,后者回称“张大哥”

海底捞的爱和信任:张勇叫杨利娟为“杨小丽”,后者回称“张大哥”
2022年05月07日 13:59 中国企业家

股市瞬息万变,投资难以决策?来#A股参谋部#超话聊一聊,[点击进入超话]

  从月薪百元到年薪数百万 海底捞女掌门如何实现人生逆袭

  从幕后走到台前的杨利娟,不仅是“双手改变命运”的励志样本,更是一位雷厉风行的领导者。

  |《中国企业家》记者 梁宵

  编辑|米娜

  头图来源|被访者

  从月薪百元到年薪数百万,杨利娟用了27年。

  2022年3月1日,43岁的她正式接过海底捞CEO的权杖,成为国内最大火锅连锁集团的掌门人。而此时,海底捞正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考验:对内要消化史上最大规模的门店关停和调整,以及41.6亿元的账目亏损;放眼外部,火锅战场烽烟四起,疫情的持续反复也让餐饮企业如履薄冰。

  摆在杨利娟面前的任务,绝不轻松。

  对于一个“家里欠了一屁股外债”的四川农村小姑娘来说,“轻松”从来不是一个可选项——就像起于市井草根的海底捞,一分一毫都需要拼尽所能。她曾害羞,但当西安首家海底捞无人光顾时,她能鼓足勇气在公交车上向陌生人推销;她也胆小,但遇到有人寻衅闹事、以砸店相威胁时,她敢毫不犹豫地挡在最前面……黄铁鹰把这些故事写进了《海底捞你学不会》这本书中,他说感谢杨利娟,“她的故事让我太太哭了三次”。

  让别人感动到掉泪的杨利娟,却早已不是那个“评不上级都会抹鼻子”的爱哭小姑娘,就像频繁的劳作会让手上长出茧子一样,日复一日的磨砺也会给人披上坚强的铠甲;如今的杨利娟,不仅仅是一个“双手改变命运”的励志样本,更是一位雷厉风行的领导者,推动了海底捞的历次重大变革。

  在海底捞员工眼中,杨利娟“务实、严谨、细致,无人能及”。很多问题,她都会从基层开始调研,尽量到门店现场解决,“不管是晚上还是凌晨”;向她汇报工作,要有一说一,严禁假大空。什么是“假大空”呢?比如有些部门明明犯了错误,大家还出于客套说些场面话——对于这种官僚行为,她一点情面都不会给。

  管理不容马虎,事关生死。海底捞创始人张勇说过一句话,“海底捞可能有两种死法:一种是管理出问题,如果发生,死亡过程可能持续数月乃至上年;第二种是食品安全出问题,一旦发生,海底捞可能明天就会关门,生死攸关。”其实食品安全追根溯源,落脚点还在管理。

  对于杨利娟来说,管理的复杂度每天都在增加,“没有一个完全确定的公式,其实是变动的,所以才是世界级的难题”。而如果考虑到海底捞不断扩张的门店和员工体量来说,这个难题还将更加棘手。截至2021年底,海底捞的门店数量1443家,比排名第二的火锅连锁呷哺呷哺餐饮多出419家;员工数量的差距就更惊人,前者为14.7万人,为后者的5倍。

  摄影:邓攀

  可以想象一下,按照海底捞2021年平均每店每天3次的翻台率,假设每桌平均3位客人,那么海底捞每天迎来送往的人数就过万了,门店吞吐着流量,中间也滋生了很多变量,因此应对大大小小的突发事件,可以说是餐饮企业的家常便饭,浸淫其间近30年的杨利娟对此更是司空见惯,毫不夸张地说,“马上行动”已经成为一种肌肉记忆,现在的她“面对每天出现的新问题、甚至挑战,第一反应都是如何解决;挑战成功,会感到无比的兴奋”。

  一面柔和可亲;一面坚定善战,这样的杨利娟能否带领海底捞渡过眼下的难关?这家昔日“现象级”的企业能否再续发展奇迹?对于她自己而言,27年的人生逆袭,其中的感悟和得失又有哪些?就这些问题,杨利娟接受了《中国企业家》记者的独家专访。

  “无所谓铁腕不铁腕,关键是做到公平公正”

  《中国企业家》:去年到现在,海底捞关掉了近300家门店,亏损超过40亿元,你觉得这是海底捞发展历史上最难的一次挑战吗?

  杨利娟:我觉得其实也不算是最难的一次,因为不同的发展时期都有不一样的困难。我们刚开始时,一桌顾客都没有,随时面临企业倒闭的风险,说起来更难。现在有品牌,有这么多员工、顾客支持,反倒心理上不会觉得那么难。

  但另一方面,每个阶段的问题解决起来都不轻松,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在海底捞这么多年,我一直如履薄冰,永远有危机感,这可能也是董事长这么多年对我的一个影响,即便海底捞特别好的时候,他也会不停地让我们思考:“未来十年我们会怎么死,会在哪些方面死”,所以我们也会经常做演练,食品安全、外界变化、管理问题等,各方面都会做危机预演。

  《中国企业家》:针对此次变革,海底捞推出了“啄木鸟计划”,涉及门店和人员的大幅调整,外界评论这需要一位铁腕的改革者来推动,作为此次计划的全权负责人,你认可这个评价吗?如何克服过程中面临的阻力?

  杨利娟:没有什么铁腕不铁腕的,海底捞成长到今天,不是靠某一个人、某一种手段去管理,而一定要用科学的KPI来考核,此次关店、人员调整也是依据相关的考核和数据来进行的。

  对我个人来说,扮演这么一个角色肯定很难,但难的其实是你自己心里的一个坎儿,因为都是朝夕相处的老员工。我觉得过程中就要做到一点——公平公正。我们内部经常说做事先做人,一件事情的出发点如果是为了企业、为了更多员工的利益,那么做的时候良心就会更踏实。另外一点,这件事只要想好了,我就会坚定地去执行,但也会及时跟进解决后续问题,避免次生灾害。

  摄影:邓攀

  《中国企业家》:你提到科学的KPI管理,这也是餐饮企业很难做到的一点,有离职员工就表示上市之后,他所在的门店店长特别强调成本节约,由此造成了顾客投诉的增加。

  杨利娟:任何一种管理方法都不可能一成不变,管理不是一个完全确定的公式,而是变动性的,包括KPI的考核。

  海底捞的门店考核指标有两类,一类指标一直都是员工努力度和顾客满意度,这个是优先的,这两方面的管理目标达到了,我们才考虑二类——经营性指标是否正常,因为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只要满足了一类,那么经营指标就肯定会好。

  这种管理原则是确定的,但海底捞从来都是对门店店长充分授权,事后再进行评价。各个店长对管理原则的理解和执行情况是有差异的,你所说的“动作变形”问题不是上市之后才出现的,一直都存在。之前我们只有几家店时,也有管的好的,管的差的,有的门店送东西多,有的就送的少。

  总部也会一直观察,加强巡店,现在通过管理的数字化,我们可以实时观察到财务数据,及时发现一些问题,比如一个店的毛利率突然很高,或者突然很低,这些都是不太正常的指标,背后是不是损害了一类指标?我们会及时找到原因、跟进解决。

  “在爱和信任的团队里,工作起来会很安心”

  《中国企业家》:去年有很多餐饮企业关店和裁员,海底捞也关店几百家,但员工数量到年底反而多了一万多人,人员安置工作是如何进行的?

  杨利娟:调整涉及到的员工是比较多的,包括几百位店长和两三万名普通员工。有的会分流到其他门店,有的会安排到海底捞的职能部门等。

  人员安置是此次关店调整中最难的一件事,也是董事长特别关注的事,他一直强调,只要海底捞还有一定的生存能力,就要保证每个员工家庭不要受到次生灾害的影响,更不能有灾难性的影响——比如说孩子上不了学、家庭住不起房这种是要绝对避免的。这么多年,这些事我们都会提前考虑,这次也不例外。

  《中国企业家》:也就是说,海底捞是在这些预案都做好后,才开始推进闭店行动的?

  杨利娟:是的。所以我们其实用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做了不同选项的预案,从停业休整慢慢到闭店,让大家也有一个过渡的时间;而且会给店长和员工保留一段时期的原有工资,避免收入的大幅变化;每个店长和员工,我们的安置措施都不一样,比如说孩子多一点的,父母年龄比较大的。

  但另一方面,大家也必须得接受这个现实,与公司共患难,如果能力还没有达到,也要做到能上能下,心理落差肯定会有,我们会尽量弥补,也安排了心理辅导老师。这么多年海底捞一直都是这个文化,大家也有了一定的默契。

  实际上,啄木鸟计划施行以来,我们的家族长、门店反而更加意识到当前存在的问题,内部士气反而更高,不管是高管还是一线员工,大家都憋着一股劲儿,想要把工作做好。

  《中国企业家》:在企业蒸蒸日上时,上下同心可能比较容易,在企业遇到发展挫折时,上下同欲会很难,你觉得海底捞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

  杨利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海底捞与人为善的管理理念,这是我感受很深的,不仅是对内,对外也是这样。比如有段时间一直有老人摔倒后扶不扶的讨论,一天张大哥突然给我打电话说,“杨小丽,从现在开始,你跟员工说,如果看到马路边有老人倒了,一定要扶起来,如果被讹了,公司来赔这个钱,我来赔这个钱”。

  这是我从他身上学到的很重要的一点,员工也有这种感受。大家都在一个爱和信任的团队里面,不管遇到什么情况,工作起来还是会很安心。

  “把能力范围内的尽力做好,其他的就不用想那么多了”

  《中国企业家》:很多人都提过在海底捞工作压力大到难以想象,你是海底捞27年的老员工,感受过最痛苦的一件事情是什么?是如何撑过来的?

  杨利娟:其实我觉得每个阶段都有痛苦。比如说刚来时,我因为一次评级失败,觉得天都要塌下来了。董事长那会儿就爱说,你当下觉得天都要塌下来的事,只要把你能力范围内、可控的事情,尽全力做好它,如果实在解决不了,也就不用管那么多了。

  我们也确实是这么做的,而这么多年,自己的胸怀也好、挑担子的能力也好,也不断在变化,到了今天,外界觉得海底捞经历着非常大的困难,对我个人而言,不过是个很难的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已。

  《中国企业家》:如今海底捞成立近30年,你觉得有哪些没有变?哪些不应该变?又有哪些是要去打破的?

  杨利娟:我们的目标还是当年说的,“要把海底捞开向全国”,这个是不会变的;“双手改变命运”的理念也不会变,不能因为要发展,就去牺牲我们所坚持的“公平公正”——这个理念永远不会变;追求“员工努力度和顾客满意度”也是不变的。

  只要这些原则不变,再加上科学的管理,就已经成功一半了。开店哪怕今天多一点,明天少一点,都不是问题。1000家店是海底捞,100家店还是海底捞,对吧?

  其他的说实话,30年来海底捞一直都在变,也在不断打破,比如需要随着消费者的习惯做出改变,比如是不是要加强营销,让顾客有更多感知?之前高管年轻化也是有这方面的考虑,希望能更好把握市场和消费者的变化。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梁斌 SF055

人气榜
跟牛人买牛股 入群讨论
今日热度
问股榜
立即问股
今日诊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5-11 思特威电子科技 688213 --
  • 05-11 鑫汇科 831167 15.21
  • 05-10 骏创科技 833533 12.5
  • 05-10 联翔股份 603272 --
  • 05-09 阳光乳业 001318 9.46
  •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