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基孙河拿地背后:融资成本低至2.3% 或独立操盘

恒基孙河拿地背后:融资成本低至2.3% 或独立操盘
2019年06月05日 14:20 新京报

  5月28日,随着李兆基正式退任恒基地产主席兼总经理,香港四大地产家族企业第一代掌门人悉数落幕。鼎盛时期,包括李兆基的恒基地产、李嘉诚的长江集团、郑裕彤的新世界、郭德胜家族的新鸿基,产业版图从地产到百货,从港口到电讯,创造了香港房地产商的黄金时代。如今,随着一代大佬们的退休或离世,地产二代们又将以怎样的姿态带领家族企业拼杀,尤其是在进入白银时代的内地市场,是继续此前低调的房地产投资策略,还是奋起直追?

  巧合的是,李兆基正式退任这一天,远在北京的恒基地产,爆冷以30.2亿元的总价摘得北京朝阳区孙河地块,溢价率23.3%,6.9万元/平方米的单价创下了孙河板块的新高。相比其他参与竞拍但举牌并不算太积极的房企,恒基地产势在必得,这与其多年来内地“低调”的姿态不同,坊间戏说,孙河地块是送给恒基地产二代掌门人上任的见面礼。

  恒基地产高调拿地背后,与其掌门人更迭有着时间上的巧合之处,但是其在北京土地市场逆周期独自拿地的举动更值得解读一番,是在内地房地产市场的投资策略发生变化了吗?恒基地产为何又敢拿下孙河楼面价最高的地块?

  恒基或独立操盘孙河地块

  众所周知,自2016年底以来,北京土地市场采用“竞地价 限房价”的竞拍方式,两年多来,拍出了近百块限价房地块,且大部分项目产品受到“70/90”政策限制。如今,作为近几年来北京土地竞拍史上最热的板块之一孙河,推出了优质地块,且不限价、不限“70/90”,看点十足,想象力丰富,信号意义强烈。

  参与竞拍的房企也实力雄厚,既有国字头的中海、首创招商联合体、华润中粮联合体、保利、首开,又有民企龙头碧桂园、龙湖,还有诸如平安之类的险资大鳄,亦有老牌港资企业恒基地产,可谓卧虎藏龙,欲将上演一场“龙虎斗”。

  但是整个竞拍过程,参与的企业大部分都没有积极举牌。竞拍从下午3点40分开始,恒基地产率先举牌,与昆泰、龙湖、华润中粮联合体交替举牌十多轮,中间一度出现无人应价的尴尬局面,不过最后恒基地产打开局面,保利随后加入战局,你来我往,拼杀了七八轮,整个竞拍过程不足十分钟,24轮举牌,最终孙河地块花落恒基地产。纵观整个过程,中海、首创招商联合体、首开、平安、碧桂园等房企并未举牌,仅是“打酱油”。

  虽然不限价、不限“70/90”给予开发商在产品层面、空间溢价上更多空间与想象力,但是严格的房地产调控政策,隐形的预售价格管控红线以及限墅令的收紧,都让孙河地块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市场很好奇,恒基地产势在必得拿下孙河地块的理由是什么?

  一位与恒基地产在内地有过多次合作的开发商相关负责人透露,拿地前,双方有过交流,考虑到各自对于周转的要求不同,就没参与。不过,恒基地产希望在内地市场有代表自己的作品,做出品牌和形象。

  众所周知,恒基地产在内地的多个住宅项目与内地房企合作开发,恒基多扮演投资者角色。此次,恒基地产独自拿地,是要独自操盘吗? “独自操盘的可能性大,他们有操盘经验、有强大的供应商和资源。”上述负责人表示。

  但是有业内人士指出,港资房企做房地产是投资逻辑,而非产品服务逻辑,在内地住宅市场,对于客户的分析不如本土房企,真正做出的标杆产品少。但是也有业内人士认为,港企有自己的优势,诸如住房品质、对于空间利用,胜过内地房企。

  对于拿地的原因、是否独立操盘、未来产品类型等问题,新京报记者采访恒基地产北京公司相关负责人,截至发稿前,并未予以回复。

  去年开始加速布局内地市场

  相比20年前,如今的港资房企在内地表现平平,前20强房企中难觅身影,不只是销售额走下坡路,在内地的土地储备也是锐减。2018年之前,恒基地产频频转让资产,使其撤出内地市场的传闻甚嚣尘上。

  2016年底,恒基地产先是以32.61亿港元转让了北京恒基中心商场及车位的投资公司权益。2017年3月,恒基地产将广州芳村尚待拆迁及清理的地块以19.46亿港元出售给碧桂园。当年的5月份,恒基地产又将旗下9个项目以86亿港元转让给富力地产。

  大规模甩卖项目,并未同步加速布局新增项目,这使得恒基地产的土地储备大幅下降。2015年-2018年,在内地的土地储备中,恒基地产的自占可建楼面面积分别约为1084.17万平方米、845.42万平方米、329.81万平方米、297.66万平方米。

  事实上,近几年来,恒基地产在年报中多次强调要在内地市场积极拿地。诸如2016年年报中称,“本集团将积极扩大国内土地储备,集中首次置业及升级用家为主之项目。”2017年年报中表示,“集团将继续于一线及极具经济增长潜力之二线城市物色项目,务求扩大土地储备。” 2018年年报中说,“本集团将继续于一线及极具经济增长潜力之二线城市物色发展项目,务求扩大土地储备。”

  新京报记者查询恒基地产年报发现,其在2017年几乎无新增住宅类地块,但是在2018年,其积极布局内地市场的动作强烈。据2018年年报披露,2018年,恒基地产以不同方式在内地市场新增5个项目。恒基地产与九龙仓共同开发一幅位于广州市白云区的住宅用地,恒基地产拥有该项目18%权益。恒基地产以约4.25亿元人民币,向北京鸿坤集团取得深圳市南山区一个城市更新项目的50%权益。恒基地产与中南建设、旭辉控股共同开发一幅位于苏州市高新区的住宅用地,拥有该项目约35%权益。恒基地产与中粮地产、天恒置业、旭辉控股共同开发一幅位于北京市顺义区的商住用地,拥有该项目约24.5%权益。恒基地产与华润置地、首创置业、中海地产、保利发展及旭辉控股合作,共同开发一幅位于广州市增城区的住宅用地,拥有该项目10%权益。

  去年融资成本低至2.33%,业内称其“扛得住

  多位业内人士向新京报记者表示,恒基地产敢在北京拿地,主要原因之一是具有融资优势、资金成本低。

  根据年报,2018年,恒基地产的实际借贷年利率约为2.33%,2017年约为2.19%。众所周知,2018年是房地产行业融资渠道收紧、成本高企的一年。据同策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18年度监测房企债权融资成本的算术平均值约为6.44%,成本中位数为6.20%,披露的所有融资事件成本主要落在4.66%-8.22%区间(1倍标准差)。全年单笔融资成本最高来自于中国恒大发行的为期五年的优先票据,利率高达13.75%。

  资金成本高,再加上一线城市严格的调控政策,使得不少住宅项目拖不起、快速入市。尤其是一些高端住宅项目,地价高,预售价格管控严,溢价空间有限,财务成本高企。显然,这对于恒基地产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有便宜的钱,能有更充足的时间做出好产品。有业内人士直言,“一线城市的调控政策,恒基地产能扛得住。”

  另一个原因是, 相比于内地房企的高周转、高负债,港资企业多奉行稳健的财务策略,采取慢周转的开发模式。截至2018年12月31日,恒基地产的债务总额为866.3亿港元,2017年为803.04亿港元。相比之下,内地房企高负债则较为普遍,诸如截至2018年末,碧桂园的有息负债总额为3284.75亿元,恒大的短期有息负债合计为2874.37亿元。

  在资产负债率方面,根据wind,截至2018年底,恒基地产仅为27.91%,在香港四大家族企业中排名最后,更是远低于内地房企。据新京报记者此前统计,销售额排名靠前的50家内资上市房企中,有27家资产负债率在80%以上。

  业内人士认为,较低的融资成本和杠杆率,使得恒基地产有足够的加杠杆空间在内地扩大投资。

责任编辑:鲍一凡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6-12 三只松鼠 300783 --
  • 06-12 朗进科技 300594 --
  • 06-11 元利科技 603217 54.96
  • 06-11 松炀资源 603863 9.95
  • 06-05 西麦食品 002956 36.66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